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教师课题研修班

一校多址办学应用信息技术的问题与对策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6-01-04 15:42 围观802次

  “一校多址办学”是2010年以来,随着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推行,为大规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教育实践界的一种探索。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未来五年中国教育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做文章,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中小学集团化办学、一校多址办学,就是国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展优质资源、逐步缩小区域和校际差距的政策产物。

  高信息时代的来临,使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信息科技教育已成为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成为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它的最大的优势在于拓展了教学、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教育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教师和学校。如今一校多址办学已成为一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的趋势,但是如何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给一校多址办学带来教育教学上的改进和促进教学改革已成为一校多址办学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校多址办学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

  (一)教育管理。面向各校区实施网络教育各个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行政、教务管理建构基于网络的教育管理系统。

  (二)教学资源。面向各校区教育的课堂教学(直播课堂和点播课件)、课外自学(提供指导性的意见)与辅导(同步和非同步答疑),建立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软件库及答疑系统,满足学科齐全、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等要求,以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网络课堂教学以及个别化学习的需要。

  (三)图书资料。面向各校区教育建立相应的网络图书资料服务器,储存与相应教育有关的重要的图书资料,并链接一些相关的网上图书馆,从而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图书馆,为教育建构有利的信息环境,即为学生学习与发展建立各种形式的阅读、获取资料和信息的环境。

  (四)信息服务。面向各校区师生之间建构信息发布和信息服务系统,提供信息交流的广阔空间,并营造一个理解、信任、和谐、开放的情感氛围。师生们可以畅所欲言,交流人生体验,发表个人见解,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困惑,寻求理解和帮助,并能得到学校、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帮助。

  (五)虚拟环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生成实时的、三维的、高度逼真的能模拟现实世界视觉、听觉和触觉行为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形成“虚拟环境”,如虚拟课堂、虚拟实验室等。各校区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入虚拟环境进行交流。

  (六)视屏会议。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络进行多校区的视屏会议减少多校区 之间教师来回于学校的时间,减少了学校和教师之间的沟通的成本。

  (七)通过BBS论坛、电子邮件、老师的在线答疑等方式与各校区之间老师、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

  一校多址办学应用互联网技术表现的问题如下几个方面 :

  问题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存在不少困难。

  互联网教育信息化的立足点是课堂教学信息化。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初级阶段是教学内容呈现的多媒化,也就是通过多媒体设施来辅助教学,课堂教学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开展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在老师指导下自主构建知识的教学模式。

  目前,信息技术虽然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但主要是初级阶段的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而高级阶段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则由于受教学理念、课程标准、评价制度、师生信息素养、多媒体网络设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正常开展,即使有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学,整合程度和教学水平不高,效果也不理想。

  对策一: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会带来许多新课题,需要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用研究成果引导实践,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应采取如下措施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发展。

  1、将课程整合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

  2 、加强相关理论和技能的研究与学习,培养一批学科骨干教师,促使他们成为“领头羊”,带领全体老师开展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

  3、要发挥备课组的团队作用,开展教学协作研究,共同制定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案。

  4、在现有条件下,挖掘潜力,除信息技术课外,向师生开放所有多媒体网络电脑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便利。

  问题二:缺少信息素养高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

  教师是互联网教育信息化落实到教育教学环节的关健。目前,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信息素养高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主要原因是各地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往往是学习硬件和软件操作应用的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学习。这样的培训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虽然信息素养较好,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较强,但他们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水平则相对较低,有待在实践中提高。

  对策二:全面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复合型的教师队伍。

  学校要教育信息化普及应用,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除了要将师资培训纳入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之外,还要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各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培训对象来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内容要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为中心,围绕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与实践等模块进行培训,解决“有思想没技术”和“有技术没思想”的问题,且培训内容应当体现先进性、实用性、时效性、针对性。

  二、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由于教师各自的信息素养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所以可采取脱产培训、短期进修、网络培训、校本培训、教师自学、专家讲座、专家指导等个性化培训方案。

  三、恰当运用考核评估机制,保证培训有良好的效果。要制定相关政策,把教师参加培训情况与教师晋升、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挂钩,给教师有要参加培训的压力,这有利于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师参加培训不是一种形式,而是真正学习和掌握培训内容,达到提高信息素养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的目的,同时要对教师培训进行考核评估,做好培训的跟踪工作,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指导教师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问题三:实施互联网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和方案不够完善,没有纳入一校多址整体发展规划中。

  互联网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制定适合本校的切实可行的规划,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将教育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中,而是将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工作交给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来做,由于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的地位和职能的限制,在制定规划的观念、定位可能会与学校有较大差别,在组织协调、决策等许多方面会遇到困难,且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规划不甚了解,因此,他们所制定的规划和方案考虑得更多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在教育教学方面往往考虑得不够周全,也不能很好地与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协调发展,以致出现了校园网络建成后,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则难以按规划实施。

  对策三:提高认识,准确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制定与学校整体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要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制高点,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明确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因此,学校从发展全局需要出发,认真研究讨论,反复修改,制定既有前瞻性,又注重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稳步前进。

  问题四:投资比例失调,导致硬件、软件和潜件发展不平衡,效益欠佳。

  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配备、轻培训;重投入,轻管理”等不良现象。往往存在硬件投资比例过大,软件投资明显不足,勿视潜件投资的不合理现象,尤其在经费不足情况下,一般只考虑硬件设备的投入,导致硬件、软件和潜件发展不平衡,出现有“路”(网络设施)、“少车”(应用软件)、缺“货”(教育信息资源),无合格“驾驶员”(师资)的不协调发展局面,结果造成先进的信息化设施无法有效利用,很多学校仅局限于信息浏览、对外宣传,往往变成上级考评的对象及供领导参观的现代化摆设,应用成效与预期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对策四:改善投资结构,保障硬件、软件、潜件协调发展,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投资效益。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硬件、软件、潜件同步规划设计、同步配备、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发展目标,正确处理硬件、软件、潜件的投资比例关系,实现硬件、软件、潜件协调发展,良性运作,发挥资金整体效益。避免因只注重硬件投资,忽视配套软件、资源、培训、推广应用、管理维护等方面的隐性成本,而导致硬件设备到位后无法正常运转,不能实现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冰山效应”。

  问题五:软件环境建设滞后,缺乏适合教育教学实际的应用软件和教育资源。

  与硬件环境建设相比,软件环境建设更是一个艰难复杂的长期工作。目前,从各校情况来看,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硬件设施逐步完善,软件环境建设滞后日显突出,软件与硬件发展不同步,不配套,缺乏适合教育教学实际的应用软件和教育资源是普遍问题。一是缺乏适用的网络化的教育信息管理与应用平台、课堂教学软件、电子备课系统等应用软件;二是缺乏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符合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三是没有建立完善的日常能正常更新维护的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等基本信息在内的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库;四是校际间已有的教育教学资源难以互相交流与共享,形成“信息孤岛”,没有充分利用。由此造成已建成的校园网和多媒体设施难以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欠佳,严重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

  对策五:采取有效措施,注重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丰富教育教学信息资源。

  应用软件和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没有适合教育教学需要的应用软件和教育教学资源,教育信息化工作就是无米之炊,难以为继,因此,要加强领导,采取以下有效措施,保证应用软件和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顺利进行。

  一、提高认识,加强软件和信息资源建设,软件和信息资源建设应与硬件建设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不能偏废。

  二、建立信息中心、教研室、责任教师组成的软件和资源建设小组,负责本地区软件和资源建设及推广应用工作。

  三、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校企合作等方式,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专家、一线教师共同研发应用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

  四、以课题研究促进应用软件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五、采取多种有效激励机制,建立学科群网站,吸收与整合全国各地优秀教师所积累的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问题六:校园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随着校园网络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网上的资源十分丰富,能为教育教学所用,但也有极具吸引力的游戏、色情文字和图片等不少有害信息。因没有有效的安全设施过滤有害信息,这对中小学上网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引起伤害身体,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犯罪等行为。对此,家长和老师无不表示忧心,“谈网色变”,以致许多老师和家长,甚至学校都不敢放手让学生上网自主学习,严重妨碍了信息化教育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是校园网因缺防火墙、数据备份设备(含软件)、网络防病毒软件、帐号权限策略等安全防范措施而极易受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导致校园网络系统瘫焕、数据丢失或篡改,影响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对策六:完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

  完善安全防范措施,积极配备防火墙、数据备份设备(含软件)、网络防病毒软件等安全设施,采取帐号权限、数据备份方案、网址过滤、内容分级过滤、虚拟因特网等安全策略,完善安全防范措施,保障网络信息的健康和数据安全,创造安全的教与学的信息化网络环境。此外,学校可采取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来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自律能力,建立学生网站,丰富校园网内容,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健全规章制度,坚持正面教育,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管理上的建议:

  要摒弃定位偏面,多头管理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定位合理的主管机构。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本着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优化机构设置,统一管理的原则,通过改组、整合学校的后勤、教务处、信息中心、科组的职责和功能,理顺他们间的关系,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明确各自的职能。确立教育信息管理机构既是信息技术部门,又是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让技术柔合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组织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教研、管理、协调的综合性单位,发挥其在教育决策和执行上的职责和功能,使其成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动者和实施者,保证教育信息化工作始终与教育教学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作者郭春家,北京市育英学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黄磊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