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培训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各领域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6-03-08 14:53 围观482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是专题的教育活动,更多地应该能够融入学校的各个教育领域之中,让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常态。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基础型德育课程

  这里所指的基础型德育课程为上海市在小学1-3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中学6-8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它们都以道德教育为主。我校在这一领域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了使这些课程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我们不拘泥教材的内容、顺序等,而是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由学生的实际现状和社会的一些热点来确定主题。当前,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与之相匹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这些课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拓展型、研究型课程

  上海市开设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也可称为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以学校师生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我们始终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入。例如,我校的校本课程——《明星闪亮39分》,每周一次,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开展半个小时的全校文艺演出。说是艺术类课程,也是德育类课程,学生的交往、表达、倾听、合作、自信等等在不断形成与发展。我校除由各班组织表演之外,还组织“民族乐器表演专场”等系列活动,另外,我校有几十个学生社团活动,如武术、剪纸、编织等,在充分引导学生兴趣发展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各学科基础型课程

  地理、历史课程有很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语文课程更是如此,充分挖掘,适当运用,往往能发挥出其他教育途径不能替代的作用。例如,上海市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枣核》,描写的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有一位学子将要访问美国,她过去的大学同学,目前已是侨居美国的华侨,得知她要去美国,且要去她所在的城市,便写信给她,期望这位访问学者能带几个枣核去美国。她到了美国的同学家里,见到同学家很大,很精致,而且到处是中国的“元素”。同学告诉她,子女已长大,不与父母同住,有闲时,会与丈夫坐在家里的小溪旁,常会回忆起夫妻在北京北海旁的情境,华侨想在家里种枣树……教师把这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定在:(让学生)感悟华侨在生活条件十分优越的情况下,对祖国还是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毫无疑问,教师已经把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隐性课程”

  我校为公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1500余名。然而学校占地面积仅16亩。地方虽然小,但是学校力争做到“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面墙都成为教育资源”,学校的环境也是一种课程,它是“隐性课程”。例如,我校中学部、小学部都设有“学生个人画展”,将学生的优秀国画作品、书法作品展出。学生的作品上墙,教育和感染的不仅仅是作者,更是全校的师生。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生成性”作业

  学生的课外作业,一般使用教科书和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由授课教师在此之外设计布置的作业,一般称为“生成性”作业。教师在设计“生成性”作业时,也充分考虑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其中。例如,我校寒暑假的“生成性”作业,根据不同年级学习特点布置“三字经”、“弟子规”以及学校语文组自己编排的4-9年级古诗文选编。开学之后,还进行这些古代优秀篇章、诗词的诵读比赛。大大提高了学习古文的兴趣,增强了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根、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小学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而且,这个教育不是阶段性的,而是长期、永恒的命题。如果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各项常规教育领域,不仅有了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而且也会真正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来源:光明教育 责任编辑:黄磊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 安徽多校入选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安徽教育网03-26
    原标题:《我省40所学校入选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名单的通知》精神,我省合肥市第一中学、马鞍山市采石小...
  • 两会过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校园?
    教育装备采购网03-23
    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看作固本工程。融汇进教材体系,看作铸魂工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看作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长陈宝生在部长通道上以这3句话谈传统文化进校园,代表和...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