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河南大学体育论坛580*60 第六届图书馆论坛580*60

杨宗凯:教育创新正处在“十字路口”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6-12-06 10:04 围观460次

  全球都处于十字路口,我也希望在这个路口我们不会错过,西方的优秀大学也在变革,还在引领,但这是我们缩小距离的一个机会,甚至可以超过。——杨宗凯

  

  2016年10月中旬,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前往华中师范大学,参加该校一年一度的“教学节”,并重点参观了“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展”,盛赞:“网上来云里去,‘互联网+’搞教育;云里去网上来,教育创新好平台。”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也积极鼓励参与的教师:“这说明我们前期的教学创新效果显著,华中师大的特色就是通过国际化和信息化来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他希望华中师大未来将教学节办成“一种文化”。

  10月下旬,在“2016中国高校CIO论坛”期间,记者采访了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杨校长开宗明义地说:“教育创新就摆在我们面前,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这是千年等一回的机会,我们要找到真正适合中国教育的模式。”

  千年等一回的机会

  在10月华中师大的教学节上,陈宝生部长说:“大学要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分,要回归培养人才的初心。”而这正是华中师大办教学节的本意。

  从2015年起,杨宗凯在华中师大积极推动举办教学节,打造“重视教学、崇尚创新”的教学文化,并且将“信息化”的理念蕴含其中。对所有的教师来说,这样的活动,“就像是头脑风暴”,也催人猛醒,推动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西方在中世纪起开始建立和发展大学教育体系,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都是那个时代开始建立的,期间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哈佛大学等在当代发展比较好的大学,都是跟西方的两次工业革命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我们的大学体系真正建立才只有百二十年的历史,如何追赶?”杨宗凯说,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相应地也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当前对教育而言,全球都处于十字路口,而这个“千年等一回的机会”不容错失,“我也希望在这个路口我们不会错过,西方的优秀大学也在变革,还在引领,但这是我们缩小距离的一个机会,甚至可以超越。”

  而信息化则是教育创新非常重要的手段。杨宗凯认为,信息化可助力有效解决教育的三大难题:教育公平、教育创新和质量、终身教育。“为什么我们要精准扶贫教育?不用说东西部差异,仅就一个城市中教育的发展,也是层次差异化明显,而网络空间则给我们提供了消除差异化的手段和方式,从手段上为消除不均衡提供了可能性。”“终身教育更是互联网能够助力和发力的一个地方,可以学到老,活到老,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因此,构建终身教育的体系,教育信息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2011年,国家制定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时,杨宗凯作为规划编制专家组组长参与了整体框架的制定与撰写;今年初,《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教育信息化领域)规划编制启动,杨宗凯又再次担任专家组组长主持该规划的制定。谈及教育信息化的短期、中期、长期的发展阶段,结合近年的实践工作,杨宗凯认为:“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我们无法预期,但从教育与技术结合的角度,近期主要是应用,中期应进行深度的融合,远期就是改变,从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模式,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评价,重塑和再造教育的新生态。”

  创新是对教育生态的整体重构

  华中师大在2011年提出“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将“信息化”、“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两只翅膀。针对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杨宗凯校长认为:“信息化其实是利益重组再造的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新组合。”

  重组再造为什么具有挑战性,为什么具有革命性影响呢?杨宗凯分析指出,“最重要在于这是一个利益再造的过程。”

  从华中师大确立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那一天起,杨宗凯就在打破各种传统和惯性,而且从一开始就将目标锁定“教师”。他认为,教师才是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教师的改造,无疑是最困难、最具挑战的那个群体。2013年,华中师大出台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数字化教师”的培养目标,要实现“四个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以专业教育为主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转变,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从以结果评价为主向以结果和过程评价结合转变;并且引进了网络课堂和混合式课堂形式。这些还只是华中师大创新的冰山一角,在“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下,杨宗凯在华中师大进行了一系列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资源创新、科研创新。

  这样具备改革意味的举措,并没有引发想象中的轩然大波。分析原因,杨宗凯认为这与教师的自主变革意识也有很大关系。“一开始也有阻力,反对意见很集中,但渐渐地,阻力越来越小,因为大家逐渐都认同我们的发展目标。作为师范大学,我们的责任是培养未来的教师,而作为师范大学的教师,必须自主革新,创新教育模式。”两年多以来,杨宗凯更多地在进行鼓励和引导,“信息化的过程,切忌使用大棒,我觉得更多是要引导。可以战略任务目标的形式提出要求,更多的依托于教师的自主驱动力。”

  近两年,华中师大的教学创新也给了其他学校很多启发。华中师大建立的“云平台”,让学校与教师能第一时间跟踪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最终成绩不再由一张期末试卷决定,出勤率、课堂研讨、虚拟论坛发言、平时作业和小测验,“云里来云里去”,云平台上记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成为了教师最终的发展性评价的依据。而全校1800名教师都开设了个人教学空间,提供课程大纲、教学日历、PPT、教学视频、习题库以及其他拓展资源,所有的教学环节也都在云端进行。

  杨宗凯认为:“2015年是教育信息化广泛应用,2020年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2030年信息化教育体系变革,教育模式、理念、文化的深刻变革和教育生态、业态的整体重构。”他提出,到2030年将实现全面整合国家、地方各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形成覆盖全国、协同服务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教学评价将从基于分数的评价转到基于大数据的评价,从结果评价转到过程评价,逐步实现考核评价方式全数字化,到2030年实现全面机考,全面评价师生教与学绩效。

  

  CIO领导力决胜

  早在制定《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的时候,杨宗凯为组长的专家组即提出了在教育领域建立首席信息官(CIO)体制。今年6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要建立“一把手”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信息化工作……要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建立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全面统筹本单位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

  谈到这一制度的确立,杨宗凯说,CIO为什么是今年确立?“信息化”,核心在于“化”;“化”即重组和流程再造,直接成效就是“变革”和“创新”。而这个“化”的过程,核心就是利益重组与流程再造,只有确立了CIO,才能真正实现重组。

  今年5月,杨宗凯出席“高校信息化校长高峰论坛”时提出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要具备“信息化意识、传递愿景理念、信息化环境下决策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环境下沟通能力和信息社会责任感”,并提出了信息化领导力基本框架:“愿景(Vision)、应用创新(Application&Innovation)、支持保障(Support)和评估引导(Evaluation)”。

  10月中旬,《光明日报》刊发了杨宗凯关于“领导力”的文章《高校“一把手”如何提高信息化领导力》。在该文中,杨宗凯开篇即明确高校信息化一把手的重要作用:“其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和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等等,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深层次应用。”他用十六个字简单概括了他对如何提高CIO领导力的看法:根在观念,要在学习,贵在创新,重在担当。他强调CIO要“因势而动,及时转变教育观念,面向未来培养人才。”

  当然,杨宗凯也清醒地知道CIO面临着艰巨的挑战,而CIO的关键挑战也恰恰在于“利益的重组和再造”。“信息化”的过程必然会涉及学校内部资源、权力和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也会牵涉教师教学理念方法及职能部门管理模式的关联变化。

  如何让CIO体制真正落地,并且不会流于形式?杨宗凯认为:“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才能真正让CIO体制落到实处。”内因就是CIO的理念与能力,外因是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信息化执行团队、在重大决策中依托这个团队。

  CIO并不是看上去很美的一个名词,在杨宗凯看来,CIO的全部工作可以凝炼为一个字——“化”。CIO需要为这个字的真正落地担负责任,在融合和创新上发力。现实的校情需要CIO切实对传统的空间进行重组。如何重组?杨宗凯提出了三个切入点:第一,网络虚拟空间的管理人员重组。传统物理空间上的管理,一个学校可能会配备几百管理人员服务于整个校务流程,而在网络空间,目前最突出的情况是管理人员远远不够,非常不匹配,“我认为这是首先要加强的地方。”杨宗凯说。

  第二,管评办分离。华中师大采用了云平台的做法,使得管理与评价在某种层面上实施分离,让重组的管理理念得以实施。

  第三,CIO的职责要明晰。首先是统筹规划,包括信息化经费的统筹,都是CIO的职责;其次要分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发挥CIO的作用;再者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信息化执行团队。“重要非核心不是我们对于信息化执行部门的定义,仅仅是支持或支撑部门,也不是我们对这个部门的定位,信息化部门在高校中一定是重要核心部门,才能真正承担并最终实现学术上水平,管理上水平,实现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

  针对如何让信息化部门真正成为重要核心部门,杨宗凯也为CIO支招,他说,“我觉得CIO首先要做的,是找到一个适合于本校文化和本校实际形成的一种CIO工作机制。”这种工作机制,能让部门与部门沟通,业务能够重组,利用信息化能力为业务重组,为流程再造,提供一个很好的协同领导的环境。并且信息化部门要参加学校的规划,甚至学校的重大决策,也要有这个部门的身影。流程再造的种种规划,包括职能部门的设定等,需要听取这个部门的意见。

  事实上,杨宗凯对CIO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创新文化。“信息化不仅仅是在建设,更长远的影响,是文化的形成。我希望CIO能尽快承担起教育创新文化的建设。”他说。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 作者:傅宇凡 责任编辑:黄磊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 上海教委副主任:质变前夕的教育信息化
    中国教育网络12-13
    质变前夕的教育信息化专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在济南举办的2017中国高校CIO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五十多个高校的信息化部门负责人和主管校领导。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应邀在本次论坛上作了主题...
  • 安徽蚌埠:校园CIO助力智慧教育
    安徽教育网05-11
    日前,蚌埠市教育局发布的一则文件通知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在这则文件中,蚌埠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了首席信息官。随着这份文件的公示,包括高新实验学校校长郑桂元在内的50名中小学校长有...
  • 蒋东兴: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呼唤CIO体系
    中国教育信息化03-23
    我国高校信息化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开始进入智慧校园建设阶段。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各阶段特点和高校智慧校园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借鉴美国高校CIO体系建设经验,设计了一...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九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