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河南大学体育论坛580*60 第六届图书馆论坛580*60

教育产业化 让学生为锻炼身体买单?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2-11-22 09:35 围观221次

  “经过十年来的长期努力,我省体育设施建设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无论在设施质量上、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省人均体育场地资源依旧稀缺,高校、学生、群众在体育设施资源分配上依旧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在保障全民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河南省教育局文艺体处处长郭蔚蔚

高校室内体育设施实行收费管理

“教育产业化”让学生为锻炼身体买单?

  刚刚过去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各地应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体育做为一种文化,它的的发展需要全体公民的热情和践行。然而,我国体育事业在发展中却存在着体育场地稀缺、体育设施不完善、体育锻炼成本较高等问题。而高校作为体育设施较集中健全的场所,摆在他们面前的是社会群众的锻炼愿望、“对外开放”的利益诱惑和校内学生自身锻炼需求之间的难以调和的矛盾。

  近日,有群众反映,郑州高校室内体育设施在使用方面存在许多管理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对外开放”、“对内收费”、“对外承包”、“禁止入内”等管理方式五花八门。这是乱象?还是允许范围内为之?民众对此又有何看法?对此记者在郑州市区内进行了深入地走访调查。

  体育设施管理多样

  缺乏政策法规约束

  记者走访了包括中原工学院、河南省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据了解,这几所高校室内的体育场馆主要包括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网球馆等,而对外开放的管理方式主要有学校体育部门管理、学校专门部门、个人承包管理等几种方式。其中农大、郑大的室内体育场所由该院的体育学院负责、轻院和财院采用对外承包的方式,但就设施使用方面,所有的高校无一例外的采用有偿使用,但在收费标准及场馆开放方面却又存在着一些不同。对社会群体的使用收取一定的费用尚属合情合理,但对校内学生同样收费的办法却让高校学生很难接受。

  网友“wjzshh”:我们学校,打羽毛球要钱、游泳要钱,什么都要钱。交的学费都干嘛去了?难道我们没有权利享受这些资源吗?

  “我们上大学交了学费,却还要为锻炼买单,这是什么道理”。在早期的媒体采访中某高校学生告诉记者。

  记者在轻院羽毛球馆了解到的收费标准是现金50元/小时,办卡会有一定程度优惠,办卡的标准有1000元、2000元、3000元、5000元几个档次,办卡金额越多,优惠越多,而这种收费标准仅仅是对外的收费标准。

  “我们对校内部学生是有很大优惠的,价格是5元/小时,与市场价有着十倍的差额。”采访中,轻院悦康羽毛球馆的管理员告诉记者。

  随后记者来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财大操场的空地上记者看到,几个学生正在自制的场地上兴致勃勃的打球,他们用白色染料画出一个场地,再用两根竹子拉开一张网。而在他们的右前方,就是财大的室内羽毛球馆,但大门紧锁。

  “我们只是喜欢打球,学校球馆不让学生进。没有场地玩着又没意思,我们只有这样了。”该校财院学生满脸无奈地说。

  “因为现在校本部的人少了,也没人有精力去管理了,就承包给了私人,他们在此从事经营活动。”该校体育老师孙彦昭告诉记者。

  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的结果,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从这个数字上来说,高校场馆是笔不小的资源。也正是因为如此,高校场馆顺理成章的成了社会群体“虎视眈眈”的馅饼,而办学经费不足也让许多学校难抵诱惑,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并未对高校室内设施的使用情况制定相关规定,也没有统一的实施办法,从而导致此种混乱现象。

  而之前,也有不少省份曾出台过政策,对学校体育设施进行试点开放,以此来满足社会群体的巨大需求。但此办法却频频遭遇尴尬,对此,记者采访了省教育局文艺体处处长郭蔚蔚。

  “对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这块,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只要规模达到5000人次,院校必须配备相关的田径场、网球场、足球场等体育设备。但在使用标准上,国家并未出台相关的红头文件,但有一点毫无怀疑,那就是学校在体育课上使用的体育器材,必须提供给学生,除了上课之外的其他时间,我们也不提倡收费开放,但我们也没有资格强制要求。”郭处长说。

  “对于将学校体育设施试点开放的行为,我个人感到很气愤。”郭处长说,“暂且不说这种行为对学生的安全、学校设备的损耗、学校管理方面带来的问题,单说体育设施本身,学校的体育设施是为学生准备的,人均体育场地资源缺乏是目前学校的现状,学生自己还不够用的场所,怎么可以对外开放。如果学生不愿意主动锻炼,学校要做的是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而不是随波逐流,任凭他们怠慢。”

  郭处长还告诉记者,在管理模式上,除了上文提到的四种模式外,还有一种是在学校内部成立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经过国家批准的经营模式,国家允许这种机构向锻炼的学生和民众收取一定的场地维护费用。另外,像西亚斯、升达等私立院校,他们的管理是不受限制和约束的。除此之外,出现在普通公立高校的收费行为,政府是不提倡的。

  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

  “教育产业化”能否辞咎?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在秋季运动会中取消了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两个长跑项目,这种做法引发了社会的关注。高校给出的解释是: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两个长跑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大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上场有危险,取消是为了避免学生“受伤”。而此前关于高校学生军训昏倒操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整体下降的事件媒体也有过集中报道,学生身体素质下滑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记者也曾随机采访过几个大学生,他们中九成人表示未进过羽毛球馆,不会打网球,没踢过足球,从不主动锻炼身体。

  一面是学生消极的体育锻炼意识,一面是校方的听之任之,而“教育产业化”的引导,更是导致情况不断加重。

  教育产业化,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由于受“教育产业化”的误导,曾出现一些优质公办中小学以种种借口收取借读费、择校费、赞助费的现象,这种把政府应该负担的部分教育经费转嫁给了社会和学生家庭的行为,曾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而这种脱离了纯粹目的的教育行为也曾一度被谴责和批判。

  之前曾有一位台湾专家在博客中对内陆大学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与台湾的大学、美国的大学进行了深刻对比。他在文中说道,内陆的大学就向一个大集市,铜臭味太重,各种市场各种杂货店,完全不像学术圣地,没有纯粹的学术氛围,没有纯粹的教育环境,这样的大学,不可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这篇文章曾被内陆学者评价为,对内陆教育模式最深刻的揭露和透析。而此篇文章说到底其实是对“教育产业化”的一种批判。“教育产业化”的失范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教育的崇高形象,扭曲了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教育领域的逐利,更是让人们心中圣洁的殿堂沾染铜臭,同时受到影响的还有教育的社会功能、学校的天职和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良知。

  “这是十年前提出的新名词,十年来,教育工作确实受到过影响。在我看来,提出教育产业没有错,但让‘教育产业化’是绝对不应该。教育就是教育,是纯粹的,不能掺入其他的因素和杂质。办一件事情,当初衷不纯粹时,它发展的方向必然也是有偏差的。”郭处长表明了他对教育产业化的看法。

  郭处长继续说,“但面对办学经费的严重不足,这种现象虽然不被提倡,但却始终难以制止。多年来,虽然学生的人均办学经费由原来的3000元/人增加到了现在的1.2万元/人,但仍然远远不够。国家教育方面的投入虽有增加,但力度和程度依旧很难满足学校的办学需要。资金不够,许多问题便会随之出现。”

  郭处长提出,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教育产业化过于严重等问题的出现往往不是由一方面因素造成的,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也不是单方面,这些问题就像一个链条,想要彻底地解决问题需要大刀阔斧的魄力。

  体育事业是个大课题

  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努力

  采访中,郭处长对学校体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产业化问题上交流了自己的观点,而就解决办法,他也提出了几条建设性意见。

  “首先,在学校方面,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有他们的责任,学校体育没能很好的完成他们的任务,有的学校甚至擅自将孩子的体育课改成其他文化课程,这些都是不被允许的。其次,这与学生家长‘重学习、轻健康’的观念也有关系,家长将孩子的课余时间全部用来参加补习班,完全忽略了孩子的身体锻炼。”郭处长说。

  “作为教育监督部门,我们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虽然我们在评估、审查等方面的工作并不缺位,但我们需要更大的努力和更有效的手段,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也会更好地起到监督和引导作用,将学生的体育事业作为一项长期事业来做,把我们的职责落到实处,落到细处。”

  体育做为一种文化,它的发展需要全体公民的热情和践行,而刚刚过去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各地应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其实,不止是学校、不仅是学生,它需要每一个普通民众的重视,要想做好体育事业,除了更大的投入,更高的关注,更健全的配套设施外,包括孩子、家长在内的每个人都需要增强自身的锻炼意识,也只有让全民健体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公民心中,我国的体育事业才能得到真正长足的发展。(经济新闻周刊)

来源:经济新闻周刊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九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