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教师课题研修班

福建:宁德市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7-05-22 09:48 围观429次

  信息化教学通过语言、文字、视频信号和声音等新颖独特的方式,以及大数据的支撑,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带动了教育理念的变革。近年来,宁德市教育部门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通过搭建“三通两平台”,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等措施,弥补偏远学校薄弱学科师资不足,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更引领着教育现代化发展。

  成效

  北京老师“走进”乡村学校

  日前,在福安下白石凤山小学,学生们通过“远程同步在线课堂”,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着专家教学。学生家长兴奋地表示,“太好了,现在是北京的老师给孩子上课,以前哪里敢这么想。”

  福安市下白石中心小学位于福安南部沿海。目前全镇共有教学点8个,在校生72人,凤山小学是其中一个教学点。在与福安下白石凤山小学一样的教学点里,学生们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据福安市下白石中心小学校长陈连章介绍,2013年底,福安下白石中心小学启动了惠师、惠生、惠民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给教学点注入新的生命力。该校通过对教学点教师进行设备操作培训,并采取“一师带多徒”“一徒有多师”的师徒结对模式,让教学点教师跨学科拜师,快速提升教学点教师教学水平,帮助教学点教师应用资源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在破解技能学科专任教师不足、优质教学资源匮乏等困扰偏远地区学校发展的共性问题上,下白石中心小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15年初,该校引进了远程同步互动课堂,利用“在线课堂”与下辖教学点开展“一对二”常态化教学模式实验,彻底打破了教室、教师、校园的界限,让教学点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的短板在广大贫困、边远、落后的农村。宁德市现有农村教学点397个,通过对接教育部实施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全市教学点全面实现了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并通过开展农村教学点专项培训、资源应用优质课比赛,促进了农村教学点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教学点项目启动以来,各地纷纷推行“一校带多点”的远程同步互动课堂应用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让7千多名教学点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同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近年来,宁德市40多节课例获得国家、省级奖项。

  建设

  5年投入2.4亿搭建“三通两平台”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这一变革源于2005年启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通过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三种模式,把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送到农村中小学,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2005年底,我市全面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全市共实施项目校1851所,总投入工程项目资金4125万元。

  在此基础上,随着2012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吹响了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冲锋号。

  受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制约,我市长期以来整体经济欠发达,9个县域中有6个是福建省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作为贫困地区,如何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抢占先机,实现“弱鸟先飞”。

  “十二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三通”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从三个层次实现连接,连接学校、连接课堂、连接个人;“两平台”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为加快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进程,2013年11月,市教育局成立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落实省、市《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对教育信息化提出的各项任务和市教育局关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决策部署;规划和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检查等。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2.4亿元,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基础教育完小以上学校100%接入互联网,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达2MB以上,城镇学校出口带宽达4MB以上;100%学校普通班级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满足信息环境下教学的基本要求。2015年,我市依托省教育厅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部“蒲公英教育计划”,启动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培训与应用,目前,已经完成8个县(市、区)的培训和数据导入。

  据介绍,宁德市还投入154万元建成“市县校三级教育网络互动平台”,不仅可以召开远程视频会议,还可以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等活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2.4万名和8.7万初中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

  应用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

  近日,宁德市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工作研讨活动在福安下白石中心小学开展,依托试点校,辐射推进信息化发展。我市各地教育信息化专家等百余人齐聚一堂,感受“互联网+教育”风采,分享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工作成果。

  活动中,宁德市10名教师为与会人员展示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当危险发生的时候》等10节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公开示范课。课堂教学新媒体新技术应用呈现多元化,省教育公共资源平台、电子白板、互动电视、平板电脑、移动手机等课堂教学应用闪亮登场,形式各异。中心校与教学点的互动教学也引人关注,精彩纷呈。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宁德市力求避免“千校一面”的现象,引导每所学校根据各自的办学理念、办学优势,将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植入学校的校园文化当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应用、特色品牌。

  作为宁德市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的福鼎二中,大胆尝试手机进课堂,形成了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智能手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2014年开始,该校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手机在我国全面普及,人均一部的现状,大胆尝试,把智能手机作为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工具,探索实践“课前自主在线预习——课中在线测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重点引导——课后师生在线交互”的教学模式。2015年5月,该模式在青岛举办的“全国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应用展览活动”现场进行展示和体验,备受各地同行关注。

  除此之外,宁德师院附小开展基于互联网环境下支持课前、课中、课后教与学活动的“云教学”模式应用。柘荣县最偏远的农村校之一——英山中心校开展基于“电子书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东侨开发区中学、宁德十中通过教育数据挖掘,探索基于大数据的教与学应用……各试点校立足实际,打造特色品牌,对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教育信息化管理和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也发挥着其强大的作用。我市全面完成了中小学生信息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录入,学生入学、升级、转学等信息管理实行了全程网上跟踪。

  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方面,近年来,全市16000多名教师在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上参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晒课10738节课,2016年度256节课获评省级“优课”,105节获评部级“优课”,获奖比例排名全省第三,获奖比例大幅提升。我市还建立了宁德市首批优质示范课视频资源库,推广优秀案例,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融合

  创新发展助力教育均衡

  教育要实现现代化,信息化是必经之路。2014年初,我市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宁德师范学院,开展了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调研。调研发现,部分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很重视,但又不知从何入手做起,缺乏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决策力和长远规划,部分农村学校多媒体“班班通”教学设备比较老旧。

  对此,我市结合实际,以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互动媒体应用为抓手,设置培训课程,通过多级培训、应用选拔到实践展示,逐步形成培训、应用、推广、示范“四位一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模式,有效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这一培训模式充分发挥了互动媒体设备的使用效益,带动厂商后续跟进服务,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用、以赛促服务”的目的。2017年,我市共有105节课在全国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评选中获奖,与2014年相比翻了数翻,其中8位教师应邀参加全国现场说课上课比赛,带动了一批教育技术应用骨干教师,打造一批示范应用的精品课程,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已进入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发展新阶段。我市结合实施“大手牵小手”帮扶薄弱学校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和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全面落实教育信息化“大手牵小手”计划,发挥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和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头作用,并逐步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以及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引导教育信息化走进“新生态”。

  据介绍,今年,宁德市相关县(市、区)将抓紧对学校多媒体老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确保正常教学使用,并完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任务,创建2~5个信息化教学名师工作室,开展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建设,年内要创建15所市级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到2020年,力争培育市级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100所,努力推进我市教育基本现代化。

来源:福建省教育厅 责任编辑:王婷婷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