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教师课题研修班

“新高考元年”将迎第一届试点高中毕业生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7-06-02 14:07 围观496次

  

图片来源:网络

  2017年度高考即将拉开帷幕。

  今年亦被称为“新高考元年”,始于2014年的上海、浙江两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将迎来第一届试点高中毕业生的“新高考”。这一极具开创性的高考模式是否具有在全国全面推广的可能性,也迎来了检验的关键节点。

  “经过三年的高考综合改革,每一步都是分步平稳实施,主体方向正确,目前来看试点还是非常顺利,现在是集中精力踢好高考这临门一脚。”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科研宣传处处长鲍夏超向界面新闻介绍,今年浙江上海两地将有30多万名考生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首批毕业生参加高考。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上海市、浙江省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同年,两地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打破以往高考文理分科的考试模式,是此次高考改革最具开创性亦最核心的内容。浙江、上海两地的考试科目均采用“3+3”模式,即除语文、数学、英语3门主要科目外,学生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考试(选考项目中,浙江多了一门信息技术课的选项)。

  “新考试科目设计中,我们有35种组合供学生选择。但实际上中学在教学过程中,学校的常用组合是十多种,没有一所学校能做到35种组合全都用起来。”鲍夏超表示,选考科目分值所占比例为高考总成绩的40%,不少学生的选考三门并非一次性确定,而是先选了一门或两门,选考科目基本能反映学生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专长。

  数据显示,上海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选物理、化学、生物和政治、历史、地理这两种纯文或纯理组合的学生只有12%,88%的学生是跨文理选科。浙江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选纯文的约11%,选纯理的近20%。由于各科课程难易程度有别,对于被公认难度高的物理科目,浙江选考的学生人数下降。而各高校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中,物理专业覆盖率仍超9成。

  “不同科目试卷的难度需要一个区分度,要考虑学生各科分数之间的等值性,所以采用等级转换制比较合理,之前有的省采用标准分转换,虽然有科学性,但老百姓接受不了,所以我们采用了等级赋分制。”鲍夏超介绍。

  对于高考选考科目,上海、浙江均为等级制换算为分数,按比例确定等级,以学考合格为起点赋分40分,每个等级分差3分。等级是按照成绩在当次考试的排名确定。如成绩在当次考试排名的前1%,赋分100分;排名在前2%,赋分97分,由此可类推成绩。

  新高考中改革同样具有开创性的,还有率先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高考模式。2017年起,上海高考英语一年举行两次考试(1月或6月),学生可以选用高分计入高考总分。在浙江地区,除了高考语文、数学,其余科目均有两次考试机会,考试时间在每年十月、四月。如浙江学生所有系关高考成绩的考试都参加,那么高中三年参加的高考场次将达10场。对此也有担心,考试安排得过于密集是否打乱了复习节奏,增加学生老师的焦虑感。

  “一些浙江的中学老师和我反应过,教学秩序被打乱了。四月份、十月份考试的话,寒暑假学生老师都需要加紧备考,教学连轴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界面新闻称,还有一种情况,“为了应对高考,有很多学生高一参加校外培训机构,高二就开始考,考得很高分,后面就不学了。”

  2016年10月,浙江省教育厅曾下发《关于纠正部分普通高中学校违背教育规律和教学要求错误做法的通知》,对部分高中赶抢进度、停课搞“学考会战”、延长教学时间占用晚间时间和节假日时间复习等情况,明确要求纠正。

  对此,储朝晖建议,可以在保留两次考试机会的前提下,缩短两次考试的间隔时间。“间隔时间不同,可以反应出不同的考试功能定位。两场考试间隔一二十天的话,主要解决的是一次考试发挥失常的问题。十月四月考试的长时间间隔,反而给了学生再次重新复习,反复练习提分的机会,而世界范围内的教育评价,就是要消除死记硬背得高分的情况”。

  新高考已到“临门一脚”的关键节点,家长考生们最关心的是,高校究竟怎么招?据了解,高校在招生录取时将逐步突破单一总分局限,招生的成绩标准从以往看一次高考成绩,转变成了“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三门学科高考成绩、三门自选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在高考报考方面,上海首次推出了“院校专业组”作为新的录取单元,高校可把招生专业打包成若干个专业组。每个本科录取批次,考生可以填报若干院校专业组作为志愿,普通本科批次可填报24个,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填报4个具体专业。浙江方面则直接改为按专业填报志愿,以普通本科批次为例,考生可以按成绩分时分段选报最多80个专业平行志愿。

  上海、浙江的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中,两地的高中课程体系、办学方式、考试考核在内的整个高考体系也随之改变。

  据《人民日报》报道,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郑方贤指出,以高考制度改革带动教育的变革,使得高中学生按照理想模式成长的目标得以实现。具体表现包括: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增设听说内容;不分文理的数学试卷讲究高中学生共同的数学基础与思维;综合素质评价的刚性要求鼓励更多学校将开展社会实践视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内容等。

  “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试点带动了高中改革,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在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的考核方面探索了新道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今年两会期间曾如此表示:“大多数省都已经出台了高考改革的方案,但这两个省市,上海和浙江,今年就要落地,然后就可以全面推广了。”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份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其中,今年将有6省份正式启动高考改革。高考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此次由全新顶层设计开展的高考改革,被认为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一次突破性改革。上海、浙江经过三年的高考改革实践,一定程度也成为了全国高考改革的风向标。

  “新高考体系和原来的高考体系比完全是颠覆性的。原先的行政班教学,到现在选课走班相结合实行分层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磨合过程。”鲍夏超表示,总体看,目前高考改革还是非常顺利,主体方向正确。

  “深化高考招生改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鲍夏超指出,在首届高考改革试点结束、录取阶段结束之后,浙江省将针对高考试点进行调研,找到实施过程中需要完善的细节问题。

来源:界面新闻 责任编辑:云燕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 盐城师范学院全力助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江苏省教育厅04-08
    盐城师范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将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大事、民生要事来抓,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就业质效持续提升。强化组织领导。学校认真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持续深化内涵建设,提...
  • 常州大学多举措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江苏省教育厅03-25
    近年来,常州大学致力于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建设和完善就业育人体系,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注重生涯教育,激发就业意识。学校依托江苏省大学生生涯教育基地开展“就业育人”系列工作。...
  • 宁波工程学院:大学生就业“车间课堂”
    宁波市教育局03-15
    为充分保障2024届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深挖就业资源,开拓就业岗位,拓宽学生眼界,宁波工程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将就业课堂设在企业车间,带领70余名应届毕业生走进工厂、走近企业、深入生产一...
  • 四川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在蓉召开
    四川省教育厅03-11
    3月7日,四川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在蓉召开,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丁念友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厅二级巡视员程微梦主持会议。会议指出,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
  • 教育部发布26条举措,全力促进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微言教育12-05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26条举措,要求各地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
  • 江苏全面启动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活动

    江苏全面启动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活动
    江苏省教育厅10-24
    10月21日,江苏省2024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活动启动会及供需洽谈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江苏省政府副省长赵岩出席活动,省政府副秘书长徐华勤...
  • 河南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首场省级综合类双选会举办

    河南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首场省级综合类双选会举办
    河南省教育厅09-15
    河南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首场省级综合类双选会举办为满足毕业生多样化求职需求,在现场开展“云”就业直播带岗活动丹桂飘香,金秋送岗。9月13日,由省教...
  • 南昌职业大学创新构建一站式“132”就业工作模式

    南昌职业大学创新构建一站式“132”就业工作模式
    江西省教育厅08-28
    针对部分同学不就业、慢就业的状态,南昌职业大学校理事会、校党委、校行政依据人社及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要求,聚焦就业堵点、难点,将“促就业”“稳就...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