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教师课题研修班

AI撬动教育界 传统教师行业将遭变革?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7-07-11 13:41 围观440次

  7月10日,“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主题论坛在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国际厅举行。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北京望京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黄翔、乂学教育首席科学家、自适应学习和大数据专家崔炜出席了论坛,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发展变革。

  今年两会,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科技部部长万钢在答记者问时也表示,人工智能或将被考虑增加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规划,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

  谈及近年来越发火热的人工智能,单志广表示:“人工智能在今天的中国乃至全球的快速发展都是一个大的趋势,是一个必然到来的时间节点。”他提到,从社会历史来看,人工智能是一个久远的学科,并非这两年突然出现。而之所以在当下成为新的风口,正是因为新的信息化技术进步,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等使得人工智能提升迅猛。

  

  随着人工智能以不可阻挡之势到来,其对工业、商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AlphaGo战胜围棋高手柯洁,人工智能机器人参加高考后,人们发现人工智能也正在撬动教育和培训领域。

  “人工智能+教育可以从两个方向来进行解读,第一就是人工智能的技术和方法给我们从事教育化提供了新的手段新的方式。利用人工智能化和大数据的方法能让我们的学生或者学习者有更好的学习能力,发现自己的弱项,寻找各种各样的个性化教育。”单志广指出,“同时,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机器换人,包括现在我们的生产线上很多领域都可以用人工智能来替代。这对我们未来的就业即教育的产出品带来很大的挑战。”

  单志广认为,人工智能一方面对教育的发展是具有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可能会使得人们对未来的教育和就业重新定义。

  长期从事大数据研究、自适应学习的崔炜在谈话中则更看重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强调,人工智能在未来“能够真正地帮助到老师、学校为学生带来个性化学习,回到教学的本质。”

  “教育是一个很古老的领域。但是在过去的很多年以来,教育没有一个太大的变化。”崔炜指出,教育一直以来重视的是“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但在人工智能之前这些本质特点很难实现。

  “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进一步优化,模拟老师想法,能够给学生一个最佳的学习教育路径。”他解释,“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能够让人工智能和老师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并学生需要的是什么,就能更精准地匹配学习内容,让学习者能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拥有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给学生孩子们带来更快乐的学习感受。”

  为了给学生们带来更个性化的教学,黄翔所在的北京望京实验学校把人工智能、互联网积极引入到课堂。

  “2015年,北京市朝阳教委就在全区的范围内选择了几十所学校来实施电子书包,我们学校也是第一批加入的成员之一。作为配套的工具,我们在2015年下半年又引入了台湾的智慧教室。”黄翔谈到,引入电子书包和智慧教室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获取知识的兴趣,同时及时地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

  据了解,电子书包是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的便携式终端,除了家校沟通功能还能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化功能,如数字化教育资源、学生成长史等。而智慧教室是基于物联网技术集智慧教学、人员考勤、资产管理、环境智慧调节、视频监控及远程控制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智慧教室系统,是推进未来学校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

  黄翔认为,人工智能将来或许会成为促进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发展的手段和载体,但它又并不局限于此,“人工智能也可能成为学习的环境、学习的对象、学习的内容、学习的主体,带给我们学习者一种全新的体验。”

  当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不少人担心人工智能是否最终会代替传统教师的角色。对此,黄翔指出:“现阶段我们要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其关键在于“德”。人工智能在现阶段可能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实际上,它对于人品德的培养恐怕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黄翔认为教师在基础教育阶段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孩子缺的不是知识,不是对世界的了解,缺的是基础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就是所谓的养成教育。”他说,人工智能在传授知识上可能会有优势,但是在道德培养、素养教育上并不能取代传统教师。

来源:未来网 责任编辑:云燕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