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教师课题研修班

人工智能助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7-07-20 09:54 围观449次

  2014年以来,教育部每年组织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目的在于汇聚优质资源,引导和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各地也纷纷把这一活动的落实当作推进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从数据来看,仅今年上半年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晒课数量就超过了500万节。在空前积极的“晒课”活动中,大量新的信息技术得到检验,交互式大屏、录播等新技术得到普及,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到来更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带来了数据化的新风。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是一项促进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的活动,活动直观的结果是“晒”出“优课”,而贯穿获得“优课”的过程,是一个包括了教师磨课、授课和评课的教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完整教学活动。

  评课是这一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晒出的500万节课需要评课,400多万晒课教师在磨课过程中也需要听评课,这是一个巨大的评课任务,如果在评课过程中,也能够找到一种信息化技术快捷而高效的辅助评课,这将大大帮助“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开展。蒋鸣和老师在解读“优课”评价指标中提到“从用经验说话转向用数据说话,增强对教学行为分析、诊断和干预的洞察力”。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教学行为的自动分析,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评课过程中“用数据说话”成为可能。

  人工智能技术基于课堂录播的音视频文件,通过图像识别技术,从教学行为主体(教师、学生)和行为活动方式两个维度出发,对师生的近百种行为进行识别,并将这些行为按照教学研究的角度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的数据自动提取和分析,最终形成相应的行为分析报表服务于教研实践。

  人工智能技术的到来让数据化教研的普及成为可能。“教研”这个词历来和“专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传统教研最需要的人的经验,经验丰富的教研专家能够轻易的发现教师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但是经验是一个难以客观衡量的东西,正如以“望闻问切”的经验做诊疗的中医始终被基于数据化的西医所压制,在国家级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课堂评价上升到国家的层面,依靠经验和主观感受的评价标准就显得有些力有不逮了。数据化是教研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国内很多教研机构已经在推进数据化教研工作,课堂以秒为单位被精细解剖,每一个教学行为都作为数据被记录,精准的数据分析和教研专家丰富的教研经验相结合,大大加强了教研评价活动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数据化教研的意义大家都知道,难以普及的一个原因是数据化教研是一个高强度的工作,大量的课堂行为需要记录,这是一个简单但又容不得错误的工作。教研专家记录行为数据会大大分散对教学活动的关注,而专人记录行为数据又需要额外增加大量的人力。教学结束后,记录下来的数据并不能立刻用于教研,还需要大量时间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滞后的教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研的效果。数据记录是简单重复的工作,完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去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课堂行为数据进行即时性采集和实时分析。人工智能轻人力、即时性的特点让数据化教研和课堂教学紧密衔接起来,不用数据记录人员让教研对课堂的影响大大降低,即时性的数据分析,使得教研活动在课后就能及时开展,大大提高了教研效率。

  人工智能行为分析技术已经成熟,现代中庆推出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庆智课产品,让录播作为课堂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终端,结合学术界在课堂教学行为量化分析研究结果,实现了对师生课堂教学行为的即时分析。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面积覆盖广、涉及专家多、评价标准差异大,应用人工智能教学行为分析,有望在多方面为活动带来效益:对于教师磨课,通过观察自身的数据分析,并和优秀教师数据模型进行比对,可以清晰的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对于教研员,让经验化的教研有了数据的支持,能够更为科学的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研究;对于活动的组织者,可以快速得到活动的整体数据分析报表,掌握共性和差异化的教学现象,有利于从宏观上掌握和指导活动的进展。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和教研都在围绕着信息化发生着转变。“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自上而下地推动着这一转变的进程,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有望成为这一转变的触媒,加速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主战场中的普及与应用。

点击进入北京中庆现代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展台查看更多 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 作者:现代中庆 责任编辑:段河伟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