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培训

“双主体”产教融合才是真正的“亮剑”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7-08-25 09:54 围观881次

  

  “史上最难就业季”似乎成为了每年6月的“主旋律”,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听起来似乎求职市场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可奇怪的是,6月毕业季的另一个高调旋律却是企业高声呐喊的“用工荒”。大量的需求和大量的供给,一直无法实现理想中的对接,这不仅让高校毕业生感到苦恼,也同样成为了困扰企业和高校的难题。就在高校苦于无法跳出人才培养困境时,被业界誉为“中国现代会计教育的发源地”和“未来金融家的摇篮”——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以下简称“立信”)的毕业生却成为了各大企业争相抢夺的“香饽饽”。是什么让立信培养的学生如此抢手?立信又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经过和立信产学研基地管理中心主任陈霜华的一番深入沟通后,这些问题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产学研基地管理中心主任陈霜华

  校企“双主体”合作 为产教融合掀开新篇章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不仅要对其进行理论知识层面的教育,更要将个人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和能力训练实现有机统一,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相脱节。为了能够培养出更贴合产业需求的人才,我们携手企业开始推进产教融合。” 陈霜华表示,之所以能够顺利的开展产教融合,一方面得益于唐海燕校长的先进思想,另一方面也是源自于立信自身与产业间悠久的历史渊源。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早在1928年,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学之父”的著名会计学家、教育家潘序伦先生已经开始着手开始创建立信会计事务所,但相关领域的专业性人才在当时较为缺乏。基于此,他开始筹备创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对此,陈霜华表示,“其实,立信自‘出生’之时就携带了产业的DNA,所以能够早在十多年前就携手立信会计事务所和上海证交所,三方共同建立起产学研基地,进行早期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此后,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立信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先后与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等产业前沿的知名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意向,以高校为主体,广泛聘用企业师资,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班,进行产教融合。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与农行上海市分行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

  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产生了诸多新型业态,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相对滞后,行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监管和风险防范手段,因此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需要面对诸多挑战。与此同时,金融科技交叉学科的专业人才极度缺乏,人才供求的严重失衡,也在制约着金融科技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作为以金融为优势学科专业发展的高校,立信致力于培养兼具“应用型”和“复合型”双重标准的人才。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基于良好的产教融合基础,立信在现有产教融合模式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探索。陈霜华回忆到,“正在我们处于人才培养的‘瓶颈’时,慧科集团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注意到,慧科集团已经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许多领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势,不仅能够站在行业发展的最前沿,整合资源,并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而且还在产教融合培养人才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厚的成功经验。基于双方人才培养的相同理念,我们非常期待能够与慧科集团合作共建全国首个金融科技学院,实现优势互补。”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校长唐海燕(右)与慧科集团共同创始人、CEO岳喜伟(左)签署合作协议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同于以往,本次立信与慧科集团的合作不止是形式上的学院共建,更通过校企“双主体”完全紧密核心型的模式开展合作。对此,陈霜华表示,尽管这种校企“双主体”的模式在具体实践中对高校和企业会更具挑战性,但这种合作模式能够让企业深度参与到具体的学院建设过程中,涵盖从学院领导班子组建、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与教材开发,到授课、学生管理、各种项目申报等全方位多层面的环节中,这就意味着企业高层不仅需要全力推动整个项目的发展,还需要指派相应人员进驻高校一齐进行协同管理。虽然在传统概念中,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但这种校企“双主体”的形式,企业师资共同授课,不仅能够把产业界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对应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具体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在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究能力;而不管是学生培养质量等提高,还是教师能力等提升,对于高校来说,都在整体上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和质量,更能够在校内外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从而实现催化复制。此外,这种合作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让双方共同全力推动项目的发展,使合作保持高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学校的发展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

  企业选择和学生质量把控双“设卡”

  已经与多家企业开展合作的立信,在企业选择和学生培养的质量把控环节也有自己独特的标准。一方面,在选择企业时,陈霜华表示,“我们认为这个其实是需求导向的,所以在考虑开展相关合作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社会需求。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不管是成熟行业,亦或是新兴行业,都会不断地对专业型人才提出新要求,因此当我们意识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时,会首先考虑相对应领域的企业。其次,在专业领域中对企业进行考察时,我们比较关注的是企业的积极性。因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管是以高校为主导还是校企“双主体”的模式,都需要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而对于企业来说,其自身积极性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再次,面对合作积极性都较高的企业,我们还会从企业的优势进行考量。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我们深谙教育规律,希望能够在符合育人标准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后,作为合作的另一方,立信也会主动了解企业需求,希望能够在双方都接受的方式、规则和步调的基础上,开展合作,这样不仅对学生负责,也能够对企业负责。”

  另一方面,在学生培养的质量把控上,立信也有自己的“独家秘笈”。陈霜华表示,“从学校方面来看,产教融合需要自上而下进行协同配合。其中,学校领导要对项目高度重视,敢于推动机制体制创新,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同时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给予支持,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政策。对于直接接触学生的教师来说,他们也需要有创新精神和意识,不仅能够追踪前沿产业讯息,主动探索,还要能将其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中,传授给学生;此外,为了鼓励教师参与教学创新,立信也有意建立一个新的教师分类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分为科研型、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这三种类型,让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选择,进而根据每个体系的不同标准对教师职称、升职空间等多方面进行分类评价,努力在这一层面实现多元化。而在学生方面,我们也在逐步进行学分体制改革。在根据行业需求,确立具体的培养目标后,我们会在培养过程中对其核心能力、基本能力进行重点培养。比如,设置能够与核心能力和基本能力相匹配的第一课程体系,同时,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也相应跟进,也就是说除了理论、应用、实验教学和实习实践外,还设置多种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和申报,从多方面跟进,实现整体能力上的提高。”此外,参与人才培养项目的企业,也需要设立与合作高校相匹配的师资考核评价和人才培养标准,以从双方入手,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实践不仅检验了理论 也说明了成绩

  具有十多年产教融合经验的立信,通过和企业的良好合作,为产业界输送了诸多人才。例如,据统计,自2008年起到2015年间,已有超过4,500余位学生先后到立信会计事务所进行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录用考察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实习,近650人参与产学研基地等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和咨询服务,且已有30篇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发表于核心期刊。其中,2016年有近500人曾参与产学研基地中相关企业的招聘,最终录用本科生101人和硕士生13人,在录用的这些学生当中,有90%以上都曾在事务所有过实习经历。除了为产业界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质的人才,立信还携手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校企不仅共同建设了260平方米的基地综合实验室,还共同开发了企业并购与合并报表系列的实验软件,成功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注册权证书,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实验教学空白,并已在高校会计人才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后续实际教学中投入了使用。此外,立信亦联合企业开展研发。到目前为止,已发布联合招标的课题共计55项,有些成果被采纳并获得国家部委监管部门的诸多好评;同时,立信也联合企业共同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目前已出版了《财务会计案例分析》等六部实务教材和案例教材。

  与此同时,作为应用型高等院校,立信在对当地政府项目牵引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首先,在共同开展决策咨询和案例研究方面,立信已经走在上海高校的前列。今年,立信已立项五项上海市的决策咨询重点课题,在整个上海高校中排名第二。其次,在科研协同方面,立信不仅跟中国商业保理专委会开展合作,通过合作开展研究为全国商业保理行业会计处理制定行业规范和准则;还入围上海市长宁区审计局公开招标的项目,由顾晓敏副校长领衔开展长宁区科创政策跟踪审计的研究,这一项目开创了政府层面科创政策跟踪审计的先河。再次,在机制创新方面,立信也颇有建树,联合企业就防范财务造假技术研究和识别财务造假开展了技术层面研究,其卓越的研究成果被上海证交所采纳,进而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决策咨询,为高校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与上海市长宁区审计局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

  成绩喜人 但困境仍存

  尽管在产教融合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经验,也为产业界输送了大批量的优质人才,但在具体推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产教融合缺乏内在牵引力。尽管社会经济的工业化对专业型人才的呼唤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行业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以及企业追求利益结果导向和与高校合作公益性之间的巨大目标差异,导致了现在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第二,在产教融合方面依然欠缺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引导。对于如何衡量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如何保障高校与企业双方的利益及怎样完善双方的合作制度等问题,目前在法律、法规上仍处于空白状态,导致相关问题出现后无法得到根本、完善的解决,有损双方合作的积极性。第三,大多时候高校与企业间地位不平等。尽管目前教育部大力倡导产教融合,但企业给予学校的资源大多停留在项目支持、学生实习实践的表象层面,然而真正的产教融合需要企业与高校组成双主体,共同对一个项目承当各自相应的责任,进行优势互补,实现利益共享。

  基于此,陈霜华呼吁道,“政府除了需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高校和企业双方权责、规范和约束双方的行为,确保合作能够有序地实现良性循环之外,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推动产教融合。对于新兴学科、模式能够在机制体制、经费支持上留出灵活发展的空间,或在不同程度上给予政策支持,让高校能够在有据可循的政策保障下放开胆真正迈出创新的步伐,与企业一同进行深度产教融合,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企业来说,作为接触市场最深的一方,应该拓展眼界,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与高校的合作。尽管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偏重以市场为导向,追求经济效益,但同时更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作为经济效益的创造者,企业人才也需要建立起相应的生态链,不断通过教育的培养和熏陶,对其技能和素养进行双重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企业,从而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

  嘉宾简介

  陈霜华,现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产学研基地管理中心主任,曾担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原上海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教授、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罗得岛大学访问学者。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先后推动学校与慧科集团、农业银行上海农行、建设银行上海分行、人保财险上海分公司、上海长宁区审计局、中国商业保理专委会悦达保理研究院、沪港国际咨询集团等十多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并积极推动与慧科集团合作成立的金融科技学院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特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试验田。

来源:中教全媒体 责任编辑:云燕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