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培训

中国农村教育信息化路在何方?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7-11-07 10:21 围观753次

  【曾海军】博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INRULED)项目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与服务信息化项目负责人。

  聚焦农村教育信息化,关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基于数据分析、案例研究与国际比较,分析中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与现状,反思中国农村教育信息化政策,借鉴国际教育信息化行动框架,思考中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

  1

  需求在哪里?

  从农村“人口”的视角来看,中国农村人口、农村就业人口和农民工群体巨大,这个群体之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弱势群体,如贫苦人口、农村妇女、农村青年,教育承担着提升这群人的素质,特别是技能开发的重要使命。同时,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流动随之带来了寄宿儿童、留守儿童、随迁儿童等社会普遍关注的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农村教育的本体性功能还是社会性功能而言,农村教育的任务都非常艰巨。但是,中国农村体系庞大,发展也不平衡,政府和农民能够主动投入到教育中的资金有限,农村教育资源更有限,教育质量更待提高。在这种现状下,我们寄希望于农村教育信息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面临的以下问题:

  一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或开发适合农村的数字资源,深化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让大量不容易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或难以接受学校教育的弱势群体都能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二是通过远程培训和移动学习等方式,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提高农民和农民工技能,特别是让农村妇女和农村青年都有一技之长,提高他们在农业和非农业经济中的就业能力,从而脱贫致富;

  三是提高农村信息化所建设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如计算机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终端等,拓展建成农村数字化学习中心和教育扶贫服务中心,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从“农业”的视角来看,中国政府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信息化服务农业现代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需求:

  一是信息技术在种植养殖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直接应用,通过信息化改造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共享农业生产经营信息,提供农业技术支持服务,大面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系统,提高农村本地农业的生产力;

  二是信息技术在农村和城市的涉农企业和非农经济领域的应用,如涉农电子商务发展,重点是提高涉农和非农业企业和服务体系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社会服务事业中的应用,如医疗、文化活动;

  四是信息技术在农村行政管理中的应用,重点是电子政务,既包括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也包括上级部门对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能力。

  有上述面向农村的信息技术应用需求,必然要求有大量的扎根农村或服务农村的信息化专门人才支持,包括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种植养殖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社会服务人员和乡村干部等。虽然农村教育信息化不可能承担促进农村发展与转型的全部职能,但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人口素质方面一定大有可为。

  2

  困难在哪里?

  有需求就有机遇,有机遇必然也面临着挑战,农村教育信息化也存在不可承受之重,并不是说信息化了农村教育就会成功。中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着不少的困难:

  一是囿于多种因素,如比较落后甚至贫困的经济条件、较低技术水平和对信息设备的恐惧、工学矛盾和时间成本、较大的投入和还不明显的实际效果,农村师生应用信息技术、农民和农民工接受信息化培训和技能开发的动机和需求并没有那么强烈,一些所谓的需求更多是政策制定者的一厢情愿;

  二是虽然农村的信息化环境已经大为改观,但农村社区和学校教育系统基数庞大、现状复杂,总体上农村社区和农村学校的“最后一公里”和“落地”的基础设施和终端设备仍然远远落后于城市,在农村开展教育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并不具备,或者成本太高;

  三是农村信息化的市场需求还没有大规模培育起来,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有限或效益不明显,真正适应农村教育和农村发展的高质量数字资源有限或没有合适的渠道传递到农村用户中,难以吸引农村师生、农民和农民工主动进行信息化学习;

  四是现有条块分割和自成封闭体系的管理体制和行政多于市场的运行方式也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障碍,难以形成可持续运行的、支撑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五是教育信息化面向的农村用户(主要是农村学校师生、农民和农民工)的经济能力有限,从免费到付费的转化率低,企业和社会力量的长期投入的动机和动力不强等。

  3

  问题在哪里?

  面对困难,中国的农村教育信息化仍一直在快速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农村教育信息化投入大、见效不明显,已经形成的政府投入依赖难以持续,这种机制缺少竞争且效益有限。在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决策者和实际使用者分离的情况下,政府垄断性和强制性投入还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二是缺少科学的运行机制,基础设施和数字资源都面临建设和维护成本高、技术支持人才不足的问题,导致设备利用率不高或结构性不足,巨大的浪费还带来对教育信息化的诸多争议;

  三是重建设、轻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表象多于内涵,如何调动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以及如何让学生的网上学习真正发生的动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不足,适合农村教育与培训的内容开发已成为瓶颈,农村用户使用数字资源的时间成本和付费意愿仍是一大挑战;

  五是还有一批农村教师不会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不具备运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的教育技术能力,农村教师培训工作面临规模大、技术更新快、培训力量有限等诸多制约条件,对农民和农民工的信息化培训在短期内难以产生明显的收益;

  六是新概念、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炒作多于协同行动,增加师生的负担;

  七是重视表面工作而忽视基本规律,重视短期投入而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从纸面规划到持续落实并产生实效的前路渺茫。

  概而言之,就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高投入、低产出”“投入难以为继”“重硬轻软”“应用效率过低”“资源瓶颈”“服务障碍”“信息泛滥或信息孤岛”“人才短缺”“数字鸿沟或数字歧视”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4

  经验在哪里?

  我们既正视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也总结了中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中取得的经验。

  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中国的体制优势是可以在政府主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农村教育信息化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长期投入,全社会普遍关注并积极参与其中。这是农村教育信息化从试点到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是重点突出、关照差异。中国政府在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时,不是“一刀切”地强行推进,而是实事求是地关照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学校的差异,重点对西部和农村学校进行了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这是农村教育信息化低成本快速普及的有效策略。

  三是强调整合、注重应用。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之初,面临着“建网、建库、建队伍”的繁重任务,即便面临几乎从零起步的状况,无论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还是学校和师生,以及专家和企业家等,都一致认为应该将应用作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主线。这是农村教育信息化“以用促建”内涵发展的原始动力。

  四是鼓励创新、技术驱动。农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软硬件研发、技术攻关、公共服务等,无不得到了教育信息技术企业的广泛参与和资金投入。这是农村教育信息化中最活跃的因素。

  五是培训教师、培养学生。中国政府启动了多轮全员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程,特别是采取了大规模的远程培训方式,兼顾农村学校师生和农民、农民工。这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真正发挥作用的主体驱动力。

  从国际视野来看,教育信息化亦集中在政策、设施、资源、技术、应用、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与变革,国际组织和国际援助力量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地区的教育信息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经验也体现在我们收集整理的国内外最佳实践案例中。

  5

  方向在哪里?

  中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方向就是中国政府发布的系列规划。突出技术与教育融合、抓执行和抓落实这些政策规划和部署措施就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强调要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3)《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则对中国教育信息化进行了中长期的部署,重点是做好公共支撑环境、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

  (4)教育信息化“十二五”期间(2011-2015)的核心目标和任务概括为“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5)各地亦根据上述国家规划制定了适合当地现状的区域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

  6

  行动在哪里?

  与国家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中国的农村教育信息化经历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教育、基础建设大发展和应用能力大提升等阶段,中国政府联合各方协同力量启动实施了一系列惠及农村的教育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对于未来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起引领作用的政策规划要产生实效必须要有“抓执行和抓落实”行动。

  一是农村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设备不能局限于建设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室和配置计算机、平板电脑,还要从智慧教育的角度建设智慧校园,形成智慧学习环境,特别是更适合农村地区的移动学习和服务环境。硬件与应用软件同步发展,但并不能强求所有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现有的校园网都升级成智慧校园

  二是对于数字资源,仅仅停留在建设大量重复的资源是不够的,更要做好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应用工作,特别是要改变分级建设、管理和共享的模式。建立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公共服务机制,促使更多的学校、企业和师生主动参与建设并实际应用数字资源,尤其是更适合农村师生、农民和农民工的特色资源。做好教与学体系和平台内部的“社交化”和“超市化”,资源与学习支持服务不脱节,从而实现用户主动生产、传播、交易和应用数字资源。

  三是信息化教学应用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但课堂时间十分有限,实际上现在用得更多和更好的是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考虑时间成本和付费意愿,也无法忽略课外、校外和家庭教育,特别是在线作业管理和家校互动。移动学习和混合式学习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思维和行动都要发生改变,从时间和技术上解放和服务师生,达到最大程度的个性化教与学。

  四是提升教师能力,不仅要开展大规模的远程培训和网上协同教研,专业化发展体系和支持服务体系应该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包括建设教师教育慕课,同样还不能忽略教师教育机构的能力建设,网络联盟仍有可取之处。

  五是信息化管理能够提高效率,还要求提高服务水平,这要求从公共服务的视角实现“大数据+大平台+大应用”,但应避免产生数据负担。

  六是建立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从政府主导到学校、企业、师生和家长广泛参与的协同推进,他们既是建设的主体,也是应用的主体,更是受益的对象,最终走向“公共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费用共担”的模式,形成可持续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内容、平台、渠道、应用和服务产业链。

  7

  未来在哪里?

  过去十年到未来十年,中国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与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同步且息息相关。我们认为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将呈现以下九大趋势,这也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未来:

  (1)政府继续发布新的教育信息化国家战略,持续引导推动并增加投资、共担职责;

  (2)基础设施更加重视“最后一公里”的质量和速度,更加惠及处境不利的人群;

  (3)集成社会力量构建教育资源库并向社会公众开放服务;

  (3)建设全民学习的开放平台和开放大学;

  (4)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并推进教师变革教学方法;

  (5)发展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并融入课程和促进学生移动学习;

  (6)信息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合力推动教育体系的深层变革;

  (7)慕课浪潮席卷全球或后浪推前浪;

  (8)智慧教育或将形成新的信息化学习变革浪潮。

  无论我们设想的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困难、问题、经验、方向和行动是什么,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未来一定植根在农村学校、师生、农民和农民工,以及有志于农村教育信息化的企业家、专家、政策制定者和从业者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区组织和国际组织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共同实现农村教育信息化梦。

 

来源:教学微观园 作者:曾海军 责任编辑:寿淑衡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