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河南大学体育论坛580*60 第六届图书馆论坛580*60

关于教育、教育技术和行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7-12-12 09:16 围观839次

  

  学习,作为人类的一种本能,它让人们逐渐改变着自身和世界;教育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改变着。

  11月参加芥末堆主办的GET2017教育行业大会,众多行业大咖发表了自己对教育、互联网、人工智能的看法,收获很多。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这其实是很大的一个题目,从几千年前孔子开始,大家就在追寻答案。提到教育,必然会引出另外一个概念:学习。学习和教育之间是什么关系?先抛开这复杂高深的问题,想一个更容易理解的场景。

  “吃”是人类基本需求,也是生存需要。餐饮业是满足人类“吃”这种需求的一种形式,相信大家对此应该是很容易理解。中华美食源远流长,八大菜系精彩纷呈,好的美食带给人们极大的享受,同时也没有任何一款美食能独占世人的味蕾。人们不断寻找新奇的美食满足“吃”的欲望。正因为餐饮只是一种满足人类需求的方式,还众口难调,白菜萝卜各有所爱。偶尔不小心,也会吃到反人类的“黑暗料理”。

  回到教育和学习的关系,我认为学习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需求,教育是满足学习需求的一种形式。几万前年的“智者”通过学习使用工具让自己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地改造和影响世界。在那个时代,学习的主要方式来自与自然斗争的过程,很少存在所谓的现代教育模式和方法。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化到了食物链的顶端,但为了生存而探索学习的本性并没有失去。在学习的过程中,教育这种学习的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和进化,成为目前人类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教育是一个过程,它会增强个体/集体取得自己真正想要的结果的能力。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个体/集体认识到这个世界存在的众多“套路”,获得对自然结构模式的发现、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二、学习的动机是什么?

  如果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其实也会很容易理解学习的动机。

  从“吃”这件事来看,“吃”的动机有两种:内因和外因。隔一段时间,人类就需要进食,这种饥饿感可以归为内因,例如,如果两天没吃饭,人就会非常饥饿,对食物就有迫切的需求,这时吃什么已经不是很重要;美食的“色香味”可以理解成外因,商家总是想办法用各种手段诱惑人们去消费,让即使吃饱的人也忍不住再来顿夜宵。

  同样,学习的动机也分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人类的好奇心带来的“知识焦虑”,这种知识焦虑就像是一种饥饿感,会驱使人们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种焦虑的驱使下,教育的形式就不是特别关键的需求。通过学习得到“成就”则可理解成外因,比如各种有趣的教育游戏,其实是通过各种成就来诱惑人们,点燃大家学习的动力。

  因此,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引发学习者的动机。个人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营造“知识焦虑”的氛围,让人觉得饥饿,另外一种是展现出学习诱惑,提起人们学习的胃口。

  当然,有些人天生爱吃,有些人天生爱学。

  三、教育的效率瓶颈是什么?

  从“吃”这件事来看,大家身边会做饭的人不少,手艺好到能开个饭馆的可能并没有几人;每年从厨师学校毕业的厨师不少,能开饭馆并生存下来的有多少?这些饭馆里面,有创新菜的又有几个?

  某个饭馆的菜做得不错,想规模化扩张,发现店开多了以后,菜的品质很难保持一致性。于是通过“中央厨房”的模式改进菜品的生产体系,中餐也走上了连锁标准化经营之路。

  从这一点出发,可以发现,教育和“吃”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教育行业中有个观点:在广大人群中,能把一件事讲明白,适合当老师的人不超过10%;同时,在这少数人中,有能力体系化输出知识的也不到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不到普通人群的1%。在这极少人里,能实现知识原创的就更少了。因此,总结来看,教育的效率瓶颈有以下几点:

  1.优质内容的生产效率瓶颈

  优质内容的生产有没有“套路”? 社会在发展,知识也在不断迭代更新,对新的优质内容的需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2.教育机构扩张的人才瓶颈

  优秀老师总是稀缺资源,能否建立一个体系化的教师培养体系很关键? 这其实又回到了教育的本质,本身就是一个挺矛盾的问题。如果教师可以批量化复制生产,那教育本身怎么还会存在效率的瓶颈?

  3.不同个体导致个性化瓶颈

  个体的差异,导致需求的不同,也给教育方法带来挑战。因此,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教育方法,也没有能搞定所有类型学生的老师。

  理解了教育的本质、效率的瓶颈,才能更好地思考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现在很多技术公司进入教育行业,创业创新的大潮不断涌现。我也在思考那些成功公司的经验和模式,到底是技术+教育,还是教育+技术?

  两者有区别吗?当然有!我认为是教育+技术,也就是说其本质还是应该聚焦在教育上,系统的骨架还是教育,依然需要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不要妄想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技术只能帮助教育做得更好而已。

  四、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什么?

  当一项革命性技术出现的时候,任何行业都不可避免受到影响,教育也不例外。随着互联网和教育的结合,出现了很多创业创新公司,多到每天都会有新公司出现,新故事出现。那么,互联网技术到底给教育带来了哪些影响?

  1.传播效率的提升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带来传播效率的极大提升,人们获取信息比以前更加方便。通过网络可以更容易接触到大咖们最新的想法、行业的最新动态,也可以更快地获得问题的答案。常言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古人跋山涉水,就为了得到名师的指点;大师们将知识体系化送到普通民众手上,更需要多年的时间。

  传播效率的提升,带来了口碑的爆裂效应,好的老师依托内容成为“网红”。孔子穷其一生,也就弟子三千。然而,现在没有上万“信徒”的老师,都不好意思出来站台了。

  基于用户总时间恒定这个前提假设,在线教育其实不光是同行之间的竞争,其实他们的对手还包括游戏、娱乐等这些需要占据用户时间的东西。这样的环境下,只有那些能接受市场考验的产品可以存活下来,并收获最大的红利。

  教育的概念实在太大,用户的需求也实在太多样化。因此,很多公司总可以在一个细分领域找到突破口并活下来,但能不能长大就看其产品迭代和扩张的效果,是不是可以实现用户数和ARPU值的双增长。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在很大程度上改造了传统内容分发模式。以前,人们若想输出自己的知识,必须通过出版社、电视台等机构。一个有想法的老师,期望将自己的教育方法传递给更多的人,必须得到这些机构的青睐才有可能。如今,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一些有个性、善于教学的老师,可以在社交网络上收获无数的粉丝。此外,加上资本的推波助澜,在一夜暴富等故事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内容生产的大潮中,互联网上的信息因而出现爆炸式增长,人们每天被各种有效/无效信息刷屏。整个社会的“知识焦虑”在这样的氛围下进一步被放大,知识付费的浪潮一波接一波,“智商税”也逐月看涨。

  2.空间距离的缩短

  互联网带宽的提升和视音频低延迟传输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逐渐缩短,特别是WebRTC技术的应用,使得在线1对1、1对多小班课、双师课堂得到极大的发展。在这之前,教育机构使用传统视频会议的技术进行远程1对多教学,较高的使用成本和繁杂的设置成为限制其大规模应用的瓶颈。如今,视频通讯技术越来越多进入到教学场景中,使得网络进一步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3.知识的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一篇短文、一个短视频就能表达某个人们需要的信息,知识生产者也不断迎合大众的碎片化需求,每天1分钟讲一个道理,5分钟讲一个故事,30分钟讲一本书……人们在这种“食材”的喂养下,越来越追求快餐式知识消费,弱化了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对问题的逻辑性思考。

  4.促进知识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建设

  互联网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知识生产的效率,但是会间接促进知识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建设。纯粹的说教在网络上很难流行开来,有趣好玩的短视频反而得到极大的认可。用户的这种需求反过来又使得内容生产者绞尽脑汁去琢磨其中的规律,总结10w+文章的秘籍、5分钟短视频的“套路”之类的新知识,将这种客户化思维的产品开发模式套上“互联网思维”的马甲,进行售卖。

  不可否认,通过这种大众教育,不少传统教育机构和学校已经开始研究网红教师的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试图有所借鉴。对于广大学习者来说,这未尝不是件好事,毕竟好吃的美食谁都喜欢。

  有了互联网和视音频通讯技术,有人欢呼:在线教育的爆点来了。我不否认这些技术带来的变化,但教育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互联网教育的狂欢到来还早。

  认知心理学和人类学习曲线的研究表明,通过听别人讲,大概只能接收不到10%的知识。只有通过练习和再输出,才能达到接受知识的70%以上。学习这件事情,和网上看一个大电影或者一个娱乐短视频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是要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后者在于快餐式消费。所以网上最流行、最容易成爆款的是鸡汤和人文通识类内容,最难的是技能类。很多人花了很多时间在网络上,觉得别人讲的都“好有道理”,但自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学习有很大一部分要通过练习来完成,这种体验,目前互联网给出的解决方案并不算太好。一部分产品在建设学习型社区,通过社区的互相监督学习来提高用户的留存率,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说明互联网教育企业也意识到线下运营的重要性。

  “我有很好的刀具,但这和可以做出美食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同样的,我认为互联网技术是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刀具”,互联网技术会对所有的连接渠道产生深刻的变革。我自己所在的传统广播电视行业是代表之一,在这轮大潮中,受冲击最大的是负责传输管道的广电运营商。在双创大潮下,受益的是有内容制作能力的电视媒体人。

  互联网对传统纸媒(报纸、杂志)也有很大的影响,但对纸质书籍的冲击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大。同时,可以看到,很多新媒体创始人都有传统媒体背景,他们拥抱互联网以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Netflix是很早开始利用互联网流媒体技术进行内容分发的公司,HBO是很早开始进行内容自制的媒体公司。Netflix早已开始投入巨资自制内容,HBO也开始投入到互联网的内容订阅服务中。

  教育的目的是增强人类取得自己真正想要的结果的能力。因此,我认为所有成功的互联网教育公司,首先要是一家教育公司,竞争的本质是看谁先实现互联网向教育的转变。互联网对教育最大的影响来自对信息传输效率的提升,并带来基于社交网络的新学习体验。

  五、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什么?

  人工智能是最近很火的技术类话题之一,有鼓吹的,也有唱衰的。

  目前,人工智能有三个主要学派。第一个是用逻辑的方法做人工智能,叫作符号主义学派。第二个是以连接主义(神经网络)为基本工具,深度学习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第三个学派更多的是做自适应进化计算。国内目前人工智能应用90%都在做同一件事:基于深度学习的解决方案,例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智能推荐等。

  那么,人工智能目前在教育行业都有哪些应用?

  1.语言能力评估

  语音识别技术应用在英语和普通话能力评估上的案例非常多。它很好地解决了一个以前教学中存在的效率问题:发音练习需要在有监督和反馈的场景下去做,老师个人水平和时间投入上的差异,会导致学生出现发音不准,或形成不好的发音习惯。

  2.以图搜题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将手写的试题/图片转成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文本,结合在线题库搜索,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习题的答案。想想当年找别人借作业抄,还得请人吃冰棍,现在都可以不求人了。但是,现在的老师布置作业应该很纠结,怎么判断学生作业是自己做的,还是抄的?

  3.基于NLP的作文评分

  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对高考作文的评分水平已经接近专业老师的能力,方差更小。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计算机在客观题的处理上有优势,没想到主观题上也在不断取得突破。当然,现在计算机还很弱,不能像老师那样给出改进的建议,不能告诉你后面作文提高的方向在哪里。

  4.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这个词最先是由谷歌在2012年提出,用来支撑下一代搜索和在线广告业务。知识图谱也被很多公司用来做创新,例如用知识图谱做知识的体系化建设。一个学科有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目前基于搜索引擎和大数据的知识图谱构建技术已经超越了人工,知识图谱可以让搜索更智能,让计算机更懂你。

  5.课堂效果评估

  教育机构在日常管理中,有一个痛点就是老师课堂效果的主观评估,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在传统教育中,教研员或者督导承担了这样的角色,通过旁听老师的课程,利用自己的经验对老师上课的互动程度、知识点讲授的生动程度、学生的专注度和学生的接受度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评估。

  现在有利用人工智能结合图像模式识别技术,对课堂上学生的动作、表情进行捕捉,通过情感识别来判断学生的专注度、与老师的互动程度等指标,期望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计算机实现课堂教学效果评估,这对帮助教育机构提升教学运营水平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当然,技术如何和专业的教学评估相融合也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

  6.老师教学能力训练

  老师是教育机构最宝贵的资源之一,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升要通过大量的课程教学实践来累积。这很像医生的培养,总要有“小白鼠”给新医生做实操练习,但病人总想找有经验的专家大夫,这是一个很难调和的人性。找老师这件事情也处于同样的窘境,新老师如何成长?人工智能技术有没有可能成为新老师训练的“小白鼠”? 随着图像视觉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的演讲表情、语言表达的生动连贯性、知识点的覆盖度等基础指标进行客观评估。那么,新老师可否通过和计算机进行1V1互动的方式来练级?

  7.个性化学习

  不管是传统教育,还是在线教育,和老师沟通的过程中,大家都会提到学生个体差异这个现实。想实现因材施教,就要有两个辅助条件:能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对第一个问题,如果通过知识图谱和有针对性的题库设计,能给老师提供学生多维度的学习报告,例如,一个英文的阅读理解题,做完以后评估学生到底是因为单词不会,还是句子没看懂,还是逻辑不清楚。这样的学情报告是针对每个学习个体的,就像现在很多互联网营销公司做的用户画像一样,为以后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对第二个问题,就可以结合老师的1V1辅导,或者设计有针对性的在线练习来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Mooc这种模式已经出现很多年,刚开始有人惊呼:传统大学的末日来了!多年过去,现实数据和发起者的期望之间其实是有落差的。

  为什么Mooc这种形式叫好不叫座?如果结合教育的效率瓶颈和学习的动机来分析,就会发现如下原因:

  1.学习的动机

  在线教育绝不是把线下课程搬到线上就行了。线下的大学,有明确的目标和动机才能让学生走进课堂,即便如此,逃课也是大学永远的主题。

  2.个性化学习

  在线Mooc缺少学习反馈,缺少有针对性练习,缺少人和人之间的互动。这些都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只有少数学习欲望很强的人,才可以完成枯燥的Mooc课程。

  3.经典但不精品

  Mooc的课程不乏牛校的经典课程,如果从内容的角度看,够精品吗?大家想想,一部好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是怎么吸引人的? 它需要通过一个好的情节设定和好的演员,加上合适的画面吸引人坐在那里,让人可以憋住“尿点”。同样,我认为一个好的精品课程,也需要有好的“表演”和“剧情”,这样才能唤起大家的“胃口”。

  没有边界的互联网让信息的链接变得更简单方便,是知识传播的工具,但它不是教育内容的生产力工具。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结合,有可能对教育行业产生更深层次的变革,因为它是教育内容生产力工具。

  人的智能分很多个维度:逻辑能力、语言能力、空间能力、感知能力、肢体的控制能力、人的自我反省,人际关系能力、自然探索能力等。当前人工智能只是在某些方面做的比较好,对老师创造性的工作还无法替代。基于大数据、知识图谱和深度学习技术相结合,相信会在知识评测、个性化学习、知识推荐等方面产生很多的应用。

  人工智能和教育的结合,相比人工智能和其他行业的结合,在应用场景上还有个优势,例如人工智能应用在自动驾驶上,哪怕1%的错误都会对应用普及产生致命的影响。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语言交互式学习上,如果带来的是10倍效率的提升,哪怕有1%的错误,众多企业还是会将其推向市场。

  双十一期间,我买了一个智能音箱。我在想,我的孩子长大后,会不会觉得大人用触摸屏好傻?就想当年我接触电脑的时候,已经有鼠标了,对键盘操作的DOS界面就觉得古老。

来源:芥末堆 作者:陈恒 责任编辑:云燕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九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