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培训

脑后插管之前,AI会如何改变教育?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8-05-28 09:41 围观706次

  今年的亚太科幻大会上,“AI将会如何变革教育——未来教育论坛”带来了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教育辅助技术,还有赵洋的这句话:

  “现在的教育试图把人变成机器,同时,技术的进步又试图把机器变成人。”

  在许多科幻作家笔下,未来的教育以脑机接口、大脑芯片为工具,把人类塑造得越来越像机器。

  现实会如我们担忧的那样,还是背道而驰呢?

  一番讨论,几位嘉宾却给出了一个乐观的答案。

  当下教育的弊端之一,是不够个性化。

  原本,学生的起点和知识结构不同,有人适合先学数学、再学艺术,有人则恰好相反,有人在某个科目上可以学更高级的内容,而另一个科目则需要夯实基础,他们都应该采用不同的学习路径。

  然而,现在的学校无法提供这样的个性化路径,只能将学生按年龄划分年级、学习固定的科目,学习效率没法最大化。

  姬十三认为,现在不得不用统一的固定标准来进行考试和筛选,是因为还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想要准确地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对学生进行精细的个性化评价,首先需要技术进步。在这方面,科大讯飞市场总监任萍萍表示,讯飞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深入探索,产品覆盖教、学、考、评、管等场景,已有很大进展。

  教学领域中,讯飞用AI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

  改卷子、批作业,可能是每个老师的修罗场。红笔勾勾画画的过程中,也只能找到共性问题,很难记住某一个学生哪道题错了、哪个知识点没掌握好。

  讯飞的AI阅卷技术恰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让老师快速收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安排教学重点。

  任萍萍还举了另一个例子:现在的技术,可以把高中物理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对每个学生进行评测,量身订制学习方案。

  然后,学生就能省出大量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用在重复练习上浪费时间。

  考评领域中,AI可以对学生进行精细评价。

  任萍萍说,讯飞的技术在普通话评测中,相比从前采用的专家听测,机器更能精细地界定考生的问题种类,给出评价。

  但另一方面,AI技术对信息的发掘也可能引起争议。

  前段时间,杭州一所中学采用了类似于人脸识别的课堂管理系统,实时分析全场学生的行为、表情,给出评分。学生趴桌子超过多长时间,表情会被识别为“兴奋”或“沮丧”,然后反馈给老师。

  姬十三说,这样用技术去监督学生就是一种反人性的教育过程,而且,学生反而会伪装自己的行为,并不会改进学习效果。

  所以,AI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工具,如何在教育过程中使用这种工具,仍取决于教育者。

  当下教育的另一个弊端,则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

  Matt Kimberley分享了这样一段回忆:他在大学时学习古印地语,考试要求在3小时内翻译古印地语文本,不许使用字典。Matt认为,这种闭卷考试的形式毫无意义:

  “实际生活中,你翻译古印地语这种死语言的时候,永远都需要使用工具书;所以,强行背诵工具书上的知识是一种浪费。”

  这样看来,互联网和AI只不过是比字典更高级的工具,与其背诵google就可以找到的知识,为什么不把精力花在更需要创造力的事情上?

  任萍萍想象了未来AI作为知识工具的潜力。她认为,在医学、司法和翻译领域,AI都可以快速学习,掌握远超人类记忆的海量资料。

  在这幅未来图景中,每人都拥有一个AI助手,简单地问一下,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死记硬背”这个词,就可以从人类的字典里彻底消失了。

  但是,哪怕获取知识因AI而变得极度方便,教育仍然是必要的。

  不知道的东西问AI,得到的多是短期的碎片知识,在此之上,还需要“形成自己对于知识体系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认识”。

  赵海虹用自己攻读艺术史博士的经历佐证了这一观点——不同人写的艺术史有不同侧重点,她就比照阅读不同的艺术史,慢慢建立了一种宏观把握。

  要知道,碎片知识不经大脑的吸收和整理,无论数量多么庞大都无法形成这种宏观认识。所以,AI无法取代教育。相反,分担了对碎片知识的记忆,AI帮助人类达到的宏观理解与体系构建,才是真正的教育。

  “学校教育就是当你忘了所有学到的知识之后,剩下的东西。”任萍萍说。

  或许,未来教育的终极,就是将知识直接输入大脑吧。但是,脑机接口与大脑芯片,会不会让人也变成机器呢?

  “我们今天已经把大量的知识放在体外了,比如手机上。以后把知识放在大脑芯片上,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和大脑整合得更好。”姬十三说。

  芯片的载体依然是我们的大脑,插上同样的芯片,每个大脑也都不一样,所以他并不担心人变成机器。

  ▲《攻壳机动队》TV版

  通过芯片获得的基本知识,仍然需要人的思维来整合、应用、创造,这种思维能力仍然要依靠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更有创造力的,发挥每个人更大的价值,不是植入一个芯片、一个单一的工具就能简单取代得了的。”

  阿西莫夫的《他们的乐趣》和卡德《安德的游戏》中,主人公都是通过某种未来技术进行学习的(机器教学/虚拟现实),但他们都感到了某种空虚和孤独。

  刘慈欣的《乡村教师》里,没有记忆遗传、信息传输效率很低的人类,因为教育,成为银河系中最独特的智慧文明。

  教育不仅仅关于知识,它也是交际的过程,如黄琇瑜所说,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无论技术怎样发展,未来的教育仍然需要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真实的交流。

  

  ▲《攻壳机动队》TV版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教育的核心都不是把人变成机器,而是把人变成人——技术的进步将是实现这一点的最好助力。

来源:搜狐网 责任编辑:杨静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