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培训

等风起,教育信息化挺立潮头待扬帆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8-11-19 10:58 围观330次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18学术年会教育信息化分论坛16日在京召开

  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11月16日讯互联网+的大潮已经影响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如何将传统教育模式、人才选聘评价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趋势相结合,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是摆在中国教育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为此,作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6日下午举行了由人才发展专委会、未来教育专委会、教育信息化专委会联合召开的教育信息化分论坛,着重就信息化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评价、深度学习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热烈而充分的交流。

  此次分论坛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双鼓召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信息化专委会、未来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程建钢主持,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方海光,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办主任沈富可,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杨德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未来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韩锡斌,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秘书长吴报华,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副主任、未来教育专委会秘书长吴砥分别做了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方海光的主题报告主要聚焦于教育大数据和智慧学习环境两个方面。他认为教育大数据是教育教学中的全过程和全样本的数据,不要纠结教育数据够不够大,只要能够进行知识共享共建的都是好的教育大数据,其深度广度都在逐步加强。同时由于人工智能使得教育场景逐渐具体化,他分享了目前几种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工具所产生的智慧课堂模式,认为新的趋势是移动智能终端+教育大数据,处处皆课堂的新型智慧课堂模式,个性化学习和学校科学治理是未来课堂和学校深度建设的发展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办主任沈富可则针对教育信息化2.0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和新技术在教育方面所带来的信息化期待是可以理解的,但教育毕竟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在使用新工具拥有美好愿景的同时,更需要面对期待与现实的差距,探索如何在高校“落地”,他以上海在校园信息化方面的实践为例,认为核心是加强学校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IT思维和技术工具带来的价值,搭建信息化基础底座,支撑多主体建设机制,通过可持续的信息化系统将你的学校转变为敏捷,可伸缩和随需应变的教育场所,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杨德斌则抛出了信息化2.0时代,大数据如何助力高校进行精准服务与管理的话题,他认为,只要数据量足够,分析能力足够强大,从理论上说,任何个人和群体的真实行为和内心世界都是可以通过数据予以复原和体现的,即精准数据复现真实场景、折射背后的原因。基于此,碎片化的数据汇聚、加工、整合,就可以成为教育决策、精准管理与服务的依据,因此信息化2.0时代的方向就应该是通过易用、可感知的应用系统,业务互联数据互通的服务网格,智慧的管理与决策体系促进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的融合与变革,支撑新兴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合作交流,服务于学校的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高校教育的现代化。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未来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韩锡斌通过混合教学及其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通过调查问卷等研究方式发现,虽然高校教师对于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的热情较高,但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面授方式开展教学互动,借助网络开展教学互动的比例不到五分之一,因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的能力,以及信息化教学研究的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他认为,混合教学的提升需要高校回归教学常态,全面研究评估、改进,注重体验式、交互式,强化做中学,学为用,全方位构建和创造混合教学的工作环境,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智能教学,将提供混合式、定制化的内容和情境。这些将对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秘书长吴报华就信息技术在人才引进、评价方面的具体实践运用做了主题报告,他认为,随着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双一流”的确定,人才的需求持续放量,人才争夺日趋激烈,那么,引才如何脱颖而出?那就是要重视信息技术在引才中的运用,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筛选和比对,精准引才。近年来,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积极拓展海外学联、学者组织及海外高校资源,积极建设了海外人才联络站100个,盘活海外渠道资源,打造了海外引才新格局。而在人才评价方面,很好的贯彻了中央关于落实分类评价、小同行评议的精神,通过信息技术,首先建立了覆盖各个学科、领域的评审专家库,将专家数据字段化;同时将被评人的信息数据化、字段化,与专家数据进行学科与研究方向匹配、对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的关系进行回避,此举有效保证了客观、高效和真正的小同行评价。截至2018年5月,学术桥学术评审已完服务全国50多所高校,评价服务广泛应用于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等场景。

  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顺向与会者分享了互联网时代学习方面的思路和想法,他认为基础教育信息化2.0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其一,以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与学方式变革进程缓慢;其二,核心素养引领的课程改革深化进程持续拉升实践挑战;其三,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课程实践支撑能力不足;其四,面向信息化2.0发展的信息化体系重构进程认识不足。想要破局,就要建构面向信息化2.0发展的信息化体系,通过开放与包容地尝试创新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者,建构适应互联网时代信息化体系的融合应用生态。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副主任、未来教育专委会秘书长吴砥以教育部首批信息化试点优秀高校华中师范大学为例,详述了他们在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探索和实践。他认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紧迫问题之一是,工业时代的教育体系在支撑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培养方面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推进信息技术支撑下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重构,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他认为,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化”,其表现在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丰硕成果让他更加坚信,未来教育必将是构建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王世新)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责任编辑:阳光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 威海市环翠区:打造“互联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样态
    山东省教育厅04-20
    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等发展规划成为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坚持“城乡同步、强化应用、融合赋能”原则,加快实施教育数字化行动,全面打造智...
  •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信息化建设 赋能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教育厅11-22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持续强化系统设计、校企合作、教师发展等工作,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数字+教育”治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新模式,赋能学校事业高质...
  • 山东青州市:“互联网+教育”助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山东省教育厅10-24
    近年来,青州市多举措加快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构,打通教育互联网化改革路径。投资1.8亿元建成全省首家互联网学校,投入使用高标准教育...
  • 甘肃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 探索教育信息化特色发展之路
    教育部09-13
    甘肃省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契机,通过强组织、强硬件、强创新、强应用,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组织,完善建设工作机制。甘肃省教育厅将教育信...
  • 湖南创办网络大课堂推进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
    湖南省教育厅05-06
    近年来,湖南作为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大力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遵循“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的理念和“应用为王、实效至上”的原则,推进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创...
  • 泰州海陵:聚焦五大重点任务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教育厅04-08
    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聚焦政治引领、教育质量、优质均衡、师能提升、依法治教等五大重点任务,坚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突出政治引领,确保党的领导全面加强。落...
  • 哈尔滨音乐学院师生“屏屏”相见 携手共“课”时艰
    黑龙江省教育厅04-06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3月2日以来,哈尔滨音乐学院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由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教师依托腾讯会议、钉钉、瞩目、智慧树等多元化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师生有序相聚“云课堂”,...
  • 平顶山市多措并举做好中小学线上教学
    河南省教育厅01-20
    为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要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平顶山市教体局印发《平顶山市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网上教学实施方案》,规定网上教学小学中高年级每...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