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培训

专家谈“互联网+终身学习”:国内急需开设“终身教育”专业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8-12-06 13:35 围观778次

  张伟远在GES大会上主持圆桌会议。受访者供图

  
过去的两个月,全国各地的老年大学陆续开学,“一座难求”的情况频频发生。据北京日报报道,在合肥,有老人为了进入老年大学,凌晨4点在校门口排队等待;在济南,一所老年学校半天时间迎来了300多名想要插班的银发学生;在武汉,某老年大学的热门课程名额一两个小时内就被一抢而空……
“目前,全国民众对于教育的需求是很大的,无论是老年人还是正在工作的年轻人,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继续学习。”12月4日,在GES未来教育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张伟远提出,目前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给终身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他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目前国内适合进行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群体大约有10亿人,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已经有不少人通过慕课、手机APP、MP3等方式进行学习。但目前国内仍未建立起终身学习资历框架,导致课程开发者没有标准可参考,学习者也没有渠道可以将学习结果进行资历认证。
因此,张伟远认为,在进行资历框架建设的同时,国内还应该加强对终身教育相关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开设终身学习专业,培养更多终身学习领域的人才,来推进终身教育的发展和建设。”
国内继续教育适龄人群达10亿
“我就是一个终身学习者。我大学是学数学的,研究生转成了搞经济,后来又搞管理,转了好多行,现在我正在做公益。我需要不断地学习。”在12月3日-12月5日举办的GES未来教育大会上,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来探说终身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现在中小学学习的都是过去几百年前的知识和文化,大学也是学习过去几十年的知识,但终身学习所学习的都是最新的,最有用的,这个不一定和赚钱、工作相关,但是我的兴趣所在。”她说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日益增加。对此,张伟远介绍称,“我们国家有一个数据:适合继续教育的群体有10亿人口,是欧洲49个国家加起来的一倍,这个群体是非常庞大的。” 他表示,在互联网技术的促进下,目前国内的终身学习氛围浓厚,已经有不少成人在通过慕课、手机APP、MP3等互联网渠道进行终身学习。
“香港大学有一个专业进修学院,就是给成人提供继续教育学习和终身学习,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每年招收10万名学生,已经毕业的学生都达到了250万人,而整个香港才700万人口。”张伟远说,学院所开设的课程都是跨学科的,“往往是和科技结合,比如技术+新闻学”,而这些学生也大多是某一个领域的在职人员,希望通过继续学习来让他们的专业在新时代产生新的融合效果,从而符合工作需求。
同样,在内地,老年大学、社区学校也异常火爆。张伟远说,终身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在老年人身上格外明显。“我们之前做过研究,人一退休,前四个月特别高兴,四个月后就开始失落,找不到方向了,一年后就开始生病,然后快速的衰老。”而参加了老年大学或者通过社区学校积极学习的老年人,在医疗花费上则大大低于其他没有参与学习的老年人。
张伟远表示,终身学习对于一个人的身体、生活、家庭、工作都有重大影响,“离开了学校学习后,在漫长的人生中,如果没有持续学习,人是没有方向的。”他表示,终身学习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框架,能够让人们学习自己感兴趣,或对个人发展有益的技能或知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建设终身学习“资历框架”
“20年前,我们说的终身学习是指全民学习,就是给所有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20年后,终身学习的要求变成了灵活的、开放的、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张伟远表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各界各类教育领域中广泛的应用,终身学习的理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未来的终身学习一定是和互联网相结合的,没有互联网是无法实现终身学习的。”
张伟远说,目前国内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不少中小学都开始利用直播教学、远程教育等方式来进行补充教学。但在“终身教育”方面,比较少互联网公司关注。“现在很多平台就像一个孤岛,尽管网上有大量资源,但没有一个东西可以把他们衔接在一起,学习者需要在大量数据中进行搜索和筛选,很多时候还找不到优质资源。”
张伟远认为,目前大多数人们都倾向于通过线上的模式进行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但由于没有资历框架来确定网络课程的标准,很多课程质量并不高,无法满足学习需求。“我国现在互联网+教育发展迅猛,但在发展的同时,没有机制和标准来进行规范,就会产生混乱。”
对此,张伟远说:“首先就是建立资历框架,对网络上的课程按照资历框架的标准来进行分类,比如这个课程时属于专科等级,这个课程时属于本科等级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同时对于内容的生产者,他们也有标准可依。”
在他看来,建设资历框架是终身教育的根本所在,既可以对互联网上的课程进行认定和划分,学习者也能够通过资历框架来进行学习结果转化,“比如我在某一个平台一年学习了多少个课时,就相当于全日制课程,或者我参加了行业的某一个培训,相当于什么水平。”张伟远表示,建立资历框架,实现“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学习,都可以进行学历转化”,是“互联网+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
此外,在日益增长的终身教育需求和尚未建立资历框架的矛盾之中,张伟远表示中间还缺少了关键的一环——终身教育专业人才。
“我们国家那么大,对于终身教育的需求那么多,但却没有一个大学开设了终身教育专业。”张伟远说,目前在国外,终身教育专业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但在中国却迟迟没有出现。
他告诉澎湃新闻,目前有很多社区学校的老师都在攻读博士,“因为他们说没有终生教育专业,只能读普通专业博士。如果我们国家有学校开设了这个专业,就可以给这些继续专业知识的人,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
同时,他表示,没有终身学习相关的人才,在推进终身教育立法、建设终身教育资历框架方面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缺乏理论指导和专业指导,无法建设有效、健康、持续发展的机制。即使一线发展得很火热,但他们缺乏专业指导,他们的研究也无法上升到理论层面。”
张伟远认为,在“互联网+终身教育”发展的时代,社会对终身教育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大,“我一直在呼吁建设终身教育专业,他们可以研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同时还能推动终身教育一线的发展。”

来源:新浪 责任编辑:张肖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 威海市环翠区:打造“互联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样态
    山东省教育厅04-20
    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等发展规划成为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坚持“城乡同步、强化应用、融合赋能”原则,加快实施教育数字化行动,全面打造智...
  •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信息化建设 赋能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教育厅11-22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持续强化系统设计、校企合作、教师发展等工作,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数字+教育”治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新模式,赋能学校事业高质...
  • 山东青州市:“互联网+教育”助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山东省教育厅10-24
    近年来,青州市多举措加快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构,打通教育互联网化改革路径。投资1.8亿元建成全省首家互联网学校,投入使用高标准教育...
  • 甘肃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 探索教育信息化特色发展之路
    教育部09-13
    甘肃省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契机,通过强组织、强硬件、强创新、强应用,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组织,完善建设工作机制。甘肃省教育厅将教育信...
  • 湖南创办网络大课堂推进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
    湖南省教育厅05-06
    近年来,湖南作为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大力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遵循“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的理念和“应用为王、实效至上”的原则,推进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创...
  • 泰州海陵:聚焦五大重点任务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教育厅04-08
    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聚焦政治引领、教育质量、优质均衡、师能提升、依法治教等五大重点任务,坚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突出政治引领,确保党的领导全面加强。落...
  • 哈尔滨音乐学院师生“屏屏”相见 携手共“课”时艰
    黑龙江省教育厅04-06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3月2日以来,哈尔滨音乐学院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由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教师依托腾讯会议、钉钉、瞩目、智慧树等多元化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师生有序相聚“云课堂”,...
  • 平顶山市多措并举做好中小学线上教学
    河南省教育厅01-20
    为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要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平顶山市教体局印发《平顶山市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网上教学实施方案》,规定网上教学小学中高年级每...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