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教师课题研修班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因材施教 创新课堂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1-07-22 10:18 围观595次

  教育装备采购网讯:从人民日报获悉,近日,清华校园内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展览,“百年印‘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因材施教’学生作品展”,吸引了不少师生驻足。创作者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一年级本科生,创作内容是学生们根据上学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课程的理解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通过 绘画、书法、剪纸、陶瓷等艺术的手法,把历史之“象”表现为艺术之“像”,表达出学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对历史的感悟。

  之所以有这场特殊的展览,之所以展览能在校园内取得不小的反响,是源于近年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一直探索的“因材施教”教学法。

  因材施教,学生大显身手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内外,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既考虑每个院系的群体特点,又结合每个同学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兴趣。

  “百年印‘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因材施教’学生作品展”就是学院专门为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安排的特殊授课方式。作品创作的过程中,美术学院的同学们改变了以往对这门课的认识。

  有的同学说,“过去认为革命者都是吃不饱饭才革命,课堂上,读了秋瑾的事迹我才知道,她的家庭其实很殷实,并且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教养和学养。但为了让更多的女性能够接受教育、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她在追求革命的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为她雕了一尊唯美主义的雕像,目的是希望对人们的心灵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因材施教”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做到了耳到、眼到,更做到了手到、心到。在研究和创作的过程中,同学们重新走近历史、认知事件、感知人物,这也成为了他们受益终身的宝贵精神财富。

  寓教于行,课前调研成果丰硕

  新学期开学第一周,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近3000多份学生的调研报告,密密麻麻堆在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组的办公桌上。这厚厚的调研报告包括了对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如“三农”问题、收入差距问题等。课题组老师集中力量在较短时间内对报告进行整理、分类、综合分析,然后在课堂上聚焦热点难点问题。老师们有针对性的授课、实事求是的分析赢得了学生的好评。

  “过去老师上课也很认真,但却很难调动我们的积极性。而现在课堂授课是以我们关注的问题为中心,引用的案例又是我们假期调查的事例,所以听起来备感亲切。”感受了全新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后,很多同学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老师们也对这样的教学方法十分认同。“现在学生们在开课前就已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了,不仅为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教师了解社会实际,了解教学对象提供了难得的好机会。这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 孔祥云教授感慨道。

  形式多样,考核方式创新多变

  近几年,课程组的老师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学堂,充分利用清华大学“网络学堂”设置的问题集锦、教师答疑、师生讨论等栏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师生不仅可以在网络学堂畅所欲言地共同探讨问题,而且老师在课堂授课中也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同学答疑解惑,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力图引导学生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多种渠道来扩大学生实践的视野,把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生动、贴近现实。” 孔祥云说。

  课程教学的创新,也带来了考核方式的创新。“小组论文+小组答辩”的考核方式广为接受。很多小组的论文都是以“课前调研”为基本素材,运用课堂所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后撰写而成。比如,有一个小组以《大公不能“无私”》为题,以温州正泰集团为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对我国非公经济的前景作了预测,并提出了若干改革主张。这样的考核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考卷考核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鲜活了,同学们和老师的积极性都高了。大家都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对当代高校学子提出“三结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上始终坚持这“三结合”,创新课堂、激发活力,开设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努力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谱写新的篇章。

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