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黄晨
浙江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黄晨在2018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上发表主题报告《智库职能与智库服务—— 新时代研究图书馆发展趋势》。在报告中,黄晨阐释了新时代付费商业模式的8个特征,并分享了浙江大学图书馆智库服务的案例与实践。
通过构建服务来推动图书馆付费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付费商业模式的关键词是即时性、个性化、解释性、可靠性、获取权、实体化、可赞助和可循性,图书馆要构建什么样的服务来推动这些词的可行性?首先需要图书馆服务的构建者心里有一条脉络,总结出图书馆具备的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设计服务和发展方向,而不是跟着热点走。
图书馆核心特征体现在具备构建研究级馆藏与服务的能力,具备知识创新能力,提供知识服务。近几年,以影响决策为目的的智库机构正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建设高端智库和新型高校智库已经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战略新方向。
图书馆智库服务符合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三年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均出现了与智库相关的选题,这些选题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图书情报机构及图情学在智库建设中的作用;二是智库决策支持及研究的信息协同机制;三是智库的知识管理及服务模式;四是智库产品的质量评价与控制等方面。
图书馆智库的职能包括:研究图书馆提供的智库服务,基于文献的信息服务,基于信息的情报服务。作为决策咨询研究流程的开端,融入某项应用而成为知识服务,形成知识资产,开展基于决策咨询研究的智库服务。它完全符合收费商业模式的特征。把传统的情报服务进行深化和提升,转化为智库服务,图书馆就有新的发展方向。
有一些院校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依托学校“120项科技预见”专项课题,开展海洋工程装备、高温超导电力技术等专业领域发展的态势分析,累计了8份报告。北京大学图书馆参与学校“面向基础和较差学科的科研战略发展热点研究”的课题,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科前沿,完成了21个方向的热点态势分析,以上这些结果一定会对决策有影响。
浙江大学图书馆智库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浙江大学图书馆受国家科技部委托做了一项《国民经济主要行业科技发展比较研究》。这个项目的任务是针对各产业领域科技进步的个性、共性、特征,提出客观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实现对我国国民经济主要行业的科技发展水平的量化比较。
这个项目最大的难点在于要跨行业评估,图书馆做了一个跨领域标准制定系统,这个系统的任务是对数据源进行研究,然后进行数据获取、清洗。由于涉及几十万家企业、几十个行业,所以这项工作非常繁琐。图书馆需要将经济数据与学术数据相结合起来,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最后形成一个科技成果量化评价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委托方会得到原始数据和指标体系。同时,图书馆还通过拟合前10年的结果建立了很多个模型,能够预测将来的评估结果。这个项目得到了委托方的认可。
另外还有其他很多图书馆独立成立为一个智库的实例,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上海社科院、中国社科院,都是经过调研、通过数据的获取来设立和调整指标体系。
2017年浙江大学发布了《全球智库排行评价报告》,这个全球的智库榜单包括九大领域智库排行榜,你可以通过检索,获取地理分布,地域分布之后进行对比。这个平台是完全开放的,所有的数据来源和计算过程也是公开的,这个平台就是基于图书馆智库服务的一个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