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教师课题研修班

赤诚之心 昭显天地——北京建大流体技术研究院盛森芝教授专访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05-11-22 15:00 围观6497次

    北京建大流体技术研究院应该是教育装备采购网最有特色的会员企业了,因为说它是企业,不如说它是民办研究院更合适。北京建大流体技术研究院的成员都是北大、清华、国防科工委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的退休教授、高级工程师和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他们自筹资金以股份制民营科技企业的形式创立了这个“研究院”,所从事的是流
体机械和各流体工程系统中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对于这样一个独特的“研究院”,很难不引起我们这些记者的兴趣,于是专门拜访了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的盛森芝教授。

    盛老师出名门,曾经在周培源先生的科研组里长期担任重要角色。近年来,作为周培源基金会理事,年逾七旬的他更是身体力行地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技术推广,并针对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三者间的关系,发表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和专著(《流速测量技术》等)。

院长盛森芝教授

    对于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记者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更因为盛老的侃侃而谈、毫不做作而获益匪浅,虽然对流体力学一窍不通,但通过和盛老半日的愉快交谈,居然也能在懵懂中理解一些原理和应用。

建院初衷——我们要有自己的研发机构

    “我得先让你了解我们研究院是做什么的,”率直的盛老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由此记者开始了后来颇有成就感的“学术探究式”学习。

    以专业化的术语来描述,北京建大流体技术研究院是“利用成熟的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和PIV等现代化测试工具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开发、研制和生产高水平的流体机械和液体工程项目”的“企业”。

    这所拥有奇异风格的研究院组建的初衷是如何的呢?对此,盛老给记者讲起多年前的往事:

    那是在1989年的夏天,当时北京地铁内温升过高,竟然达到了4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地铁研究所组成了百人专家研究组,彻夜进行专门的实地检测,历时月余。盛老作为流体力学的工作者,也在专家组之列。经过实验盛老发现,问题的关键是地铁的通风系统有严重缺陷,经过对管理者的询问得知:有三个直径2米的风机已经损坏停机。最后证明:正是因此才致使地铁内通风不畅,冷热空气无法循环,造成了温升过高的现象。可是,当时地铁运输部门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无法承担昂贵的风机修理和替换费用,问题最终也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盛老认为,这次经历说明了一个问题——我国当时风机的生产水平不行。那时,国内风机生产主要是引进日本的技术,而一个系列的风机型号多达二、三十种,每一个风机的价格都是不菲的,我们的企业不可能将型号买全。由于技术水平所限,当时的风机厂只能将买回的几个型号风机,按比例放大做成适合地铁、钢厂等单位需要的大型风机,这种简单的模仿式生产,缺少严格的技术指标和专业的学术性论证,从而造成国产风机质量难以过关。

    像这样的事例还一直存在至今,在1997年至1999年的三年中,我国又连续出现了钢厂制氧机的故障,而制氧机中的风机就是这几起事故的罪魁祸首——风机由于质量问题,有的在运行中连轴都断裂了,制氧机的瘫痪直接威胁到钢厂炼钢炉的安全,就是由于这小小的风机问题,致使钢厂每年的损失高达数亿元。

    从学术方面盛老进行了这样的阐释:以上事例证明——结构设计不能解决技术上的根本性问题,基础理论研究才是技术完善的源头所在。在改革开放的伊始,我们可以初期的引进一些技术,照葫芦画瓢地进行一些简单工艺的发展;但当技术发展需要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时,提高自己的基础理论研究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首要工作。究其原因,要知道没有哪个国家会把自己最先进的技术卖给你,多年来我们所引起的技术都是落后别人十年、甚至二十年的东西,这将会造成我们永远落后于人的局面。

    在盛老涉及的流体力学领域中,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这也就是老教授们自费创建建大流体技术研究院的初衷。

以个人的力量弥补整体的缺陷

    “研究院的学术道路就是要把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和工程学科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行科学的研究和设计流程。”盛老与志同道和的伙伴们,本着“科教兴工”的理念,希望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流体机械和流体工程的设计水平,以期在当前及今后的国际竞争中,为振兴中华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如前所述,这个研究院完全是老教授们每人两三万元地自筹资金在进行运作,几年来维持得非常艰难。其中盛老用1991年的一个发明专利,申请到了科技部100万元的创新基金是研究院最大的一笔资金,他们就是用这笔钱支持到了现在。

    就个人资历和经济基础来讲,老教授们每个人退休后都有着优厚的生活条件,完全可以轻松享受地渡过余生,但他们之所以要劳心劳力、出资组建研究院,只是想用自己的余热来弥补一些我国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科研机构不足的缺陷。

引进之后应该是研发和提高

    作为第一线研究工作者盛老已经看出:在进行开放引进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和专利技术。就前面风机事件不难看出,没有自己的研发技术是多么地被动和失策。相比较我国长期的简单引进,日本人则更注重后期的研发,他们是花1分引进,用10分改进和研究,并且最终自己完全掌握这项技术。

   而美国每年用于技术研发的经费是GDP的5%,中国目前只占0.48%左右。美国的政策是“抓两头,放中间”——掌握住产品的研发和营销,而中间的生产部分则交给其他国家来完成。也就是说,美国人完全掌控了最先进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以他国相对廉价的人工和硬件环境进行科技含量较低的生产加工,最终再获得产品营销的高额利润。

    反观我国,现在还只是个生产大国,产品的要害部位、核心部位往往都是别人的技术,我们自己只能进行低端产品生产,而现在单单依靠加工生产,所获得的利润已是微乎其微。因此,对“引进”的正确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关系到我们国家科技和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盛老提出:引进本身没有错,但我们应该引进的是先进的、而不是落后的技术,并且要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研发和提高,要全面的、真正的掌握这项技术。牛顿曾经讲过:“我的成就只是因为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那么这句话同样可以适用于我国自主研发事业的策略规划上。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我国的上层领导已经在关注这个问题了。除了温家宝总理、科学院的有关领导也对此进行了重要的指示。而对万众瞩目的“神舟六号”发射成功这件大事,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理智地分析认为:今日科技的成功,完全立于上世纪基础科学下的工夫,他们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

自己技术的推广是又一个难题

    谈到现在研究院最有代表性的专利产品——热线热膜风速计,盛老不禁感慨万千,这项90年代即已诞生的技术,盛老却一直等到了十余年后才能自己生产,这其中有着令盛老无比遗憾的原因:由于当年学校没有资金和条件,使他的这项研发成果难以进行生产和推广,被美国公司仅用10余万美元就购买了下来,并且在欧美等地区申请为他们自己的专利,到现在依靠这项技术,该公司已经赢利了1000多万美金。直到其专利期满后,盛老才终于可以自己生产。但新的问题又摆在了盛老面前:虽然是同样的产品,价格也大大优于美国公司,但用户往往会因为先入为主的一些人为因素,而使国产产品多次被拒之门外,如此经历听了真是令人痛心。

令人感慨万千的心血:热线热膜风速计

    值得庆幸的是,盛老他们并没有灰心,不但继续推广着这项技术,还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进和提高。热线热膜风速计是一项世界一流的、流体力学领域的先进技术,对于高校风洞测量、在环境流体力学、工业流体力学、气象等科研项目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作用。

    盛老认为,从思想意识上,我们首先不应该迷信洋人,他们不是什么都比我们好,在某些领域的技术水平上他们并不完善,像热线风速计的研究,我们就比他们强。

    在2003年研究院又产生了另一项专利技术——消防用旋流式恒压泵,这也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一流的产品,但是也同样在生产和推广上遭遇了瓶颈。

等待慧眼识宝的——消防用旋流式恒压泵

    消防泵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超高层建筑的消防难题而研发的,目前消防工作中应用的离心泵有个致命的弱点——扬程随流量变化而变化,也就是流量增大的时候水柱的高度就会降低,这对于像中央电视塔这种超高层建筑的消防措施是非常不利。虽然现在已经有几种解决的办法,但工程浩大、成本非常高,而且不适于大范围应用。盛老他们研发的消防泵技术则非常好地解决了这个历史难题,从安全上、性能上以及造价上都大大优于其他同类产品。虽然公安部和消防局的专家都表示非常满意,并且愿意购买这种产品,可这项技术却因为没有资金的投入而难以进行生产。

科技的推广还需要企业家们的扶植

    “对于科研成果的快速推广,单单等待国家投资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有一批眼光远大、魄力非凡的企业家们的支持和协助了。”盛老真诚地说道,“我们这些人是做不了市场的,只希望能够集中精力搞研发,我们虽然可以凭借先天条件,依托清华、北大、304所等科研机构的大型仪器设备进行研发,减少许多成本,但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资金进行支持和发展。”

    对于目前企业驻足观望的态度,盛老表示非常理解,因为我国的技术产权市场还没有进入完全的规范阶段,这是许多专利产品无人敢投资生产的重要原因。许多事件证明:凝聚无数血汗的产品刚刚进入市场、打开局面,马上就会有无数仿冒产品与之进行不良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够坚持创新的企业,是必需要有足够的实力和魄力的。如果不能彻底解决这个矛盾,我国许多高端先进的技术是无法走向市场的。

群策群力  任重道远

    在采访的最后,盛老再次强调:我们必须要发展研发机构,要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否则我们国家永远不可能真正的富强。我们要发展真正能够振兴中华民族的产品,这是我们这些知识分子的责任。

    从盛老的话中,记者深深体悟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对国家肝胆相照的忠诚,更为他们不遗余力的奋斗精神而感动和震撼。“科技兴国”的国策正确地引导着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而盛老这些为之努力奋斗的精英们,都应该是国家和民族的功臣。虽然我们大多数人没有他们超越的能力,但是能够为他们呐喊助威、略尽一些微末之力也是我们的荣幸,希望记者的这篇文章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支持他们。

                                                                   网站采编:籽言

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