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教师课题研修班

教育装备之衣食住行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5-04-02 10:46 围观1619次

    【衣】衣以载道

  《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无服饰之美,无礼仪之重,难以称华夏。我国自古注重服饰的礼仪和文化,历史上,也曾有着特色鲜明的学生服饰,且不同历史时期的校服总能映射出不同的时代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来,校服的发展可谓“谨慎”。建国初期,由于经济水平有限,校服没有生存的空间和必要。从50年代的白上衣加蓝裤子,到60、70年代的全民绿军装,再到80年代的海军服,这些都是作为学生的流行装出现,国家并没有规定其为校服的统一样式。而从90年代开始,运动服凭借宽松便于学生锻炼的优势,得以全面普及,一直到现在,校服的主流样式都没有变化,人们调侃这种宽宽大大的运动款校服为“面口袋”。

  从美学上看,日本的校服上身通常是简洁的白衬衣,冬天搭配着藏蓝色的西装样式外套,下身是一件及膝百褶短裙,无论春夏都穿着长筒的棉袜。脚上蹬着圆头的皮鞋,这种水手服饰已经成为国民文化的一部分,日本的动漫、电影、流行音乐的MV,都在使用校服元素。欧洲的校服仍然保持着它一直以为低调和贵族的传统,被认为最正统的校服。而英国的校服也为主流时装界贡献了最多的灵感,如今的“学院风”正是英国校服的时尚概括。

  和国际流行的各式校服相比,我国大陆地区的面口袋校服可以说“颜值”颇低,一直被批评缺乏审美,它既没能影响整个服装潮流,也没被任何设计师借鉴过。大多数学生都不爱穿这样的校服,但没办法,在大部分地区,带有强制色彩的校服是唯一的选择。我们都有穿校服上学的经历,不合身是最直接的感受,因为年少仍处于长身体阶段,学校老师常常建议学生买大一号。初中高中的校服如果不是烂到没法补,一般是会穿足三年的,实用性第一是中国校服的最大特点——要让大家穿得要像任何时候都能进操场做运动。

  面口袋校服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不得不承认,它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让所有学生看起来一样,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攀比的不正之风。但是在今天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作为传承校园文化载体之一的校服,也要跟随时代潮流,保持相匹配的审美水平。

  抛开审美不说,校服作为学生日常服装普遍穿着,其质量特别是安全指标,直接关系学生身体健康。但是,校服质量情况更加堪忧。

  去年,山东抽查校服质量,结果15家企业15个批次产品不合格。纤维含量与明示值不符、缝制工艺不当、缝口纰裂、后档接缝强力不够、标识不合格、价格虚高、掉色等问题突出,可见,目前校服生产市场存在严重不规范。

  校服纤维含量与明示值不符,有可能是面料有问题,也可能是加工过程有问题。棉纤维含量过低,学生穿着时不舒适,夏季汗液不能及时排出,导致身上发痒。冬季服装单薄难御寒,又反映了另一问题:面料选用欠合理。冬季寒冷,可考虑制作时加厚夹棉等问题。

  缝口纰裂程度不符合标准要求,多是厂家缝制工艺不当,导致校服在穿着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破损。企业质量意识差,粗针大码,包缝不够,造成后裆接缝强力不够。广大中小学生作为学生校服的主要穿着群体,每天运动量较大,校服在穿着过程中出现破损、开裂等现象,会对学生造成心理和经济上的伤害。

  有的校服更是没有标识的“三无”产品,服装标识必须标注制造者的名称及地址、产品名称、产品型号或规格、原料成分和含量标识、维护方法、安全技术要求类别等,其中产品型号或规格、原料成分和含量标识、洗涤方法必须在耐久性标签上标注。也有些地区的家长反映,校服一洗立即褪色、起皱等现象普遍,且价格虚高。以上种种皆让人忧心,痛心!校服质量监管工作任重道远。

  国家现行的关于校服的意见、标准,为建议性和推荐性的,不具有强制性,即校服生产经营者与学校主管、学校管理层、学校负责人之间,可以按合同约定执行,可以自行质量、安全、价格的机制,这给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监管带来困难。专门规范校服质量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出台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2014年初,全国中小学学生装(校服)研究中心在北京服装学院挂牌成立。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将和北京服装学院在这个研究中心平台联合研制我国首个强制性中小学学生装安全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出台指日可待。

  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们认识到:作为每天陪伴孩子成长的校服,不仅是一种统一管理的工具,更是构成日常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潜移默化间,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审美能力、个人品德、着装礼仪。政府对校服产业的重视,更凸显出一个信号:作为教育装备产业中重要且独特的一个分支——校服,将成为一片新的蓝海。

  校服,不同于制造业中的石油和钢铁。它是有温度的,不只是御寒蔽体,更要陶冶情操。不仅是管理手段,更是文化符号。进入这片海域的企业取胜的关键,恐怕还是在于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教育装备产业的深刻领悟,对产品质量的把控,对文化审美的追求。

  【食】教以食为先

  吃,是人生大事。食者身心愉悦,健康必伴左右。对于学校而言,食堂是集体生活记忆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不仅关系到广大师生身心健康,更是紧密联系着几代人的教育经历。只是,学校食堂留给人的记忆,恐不如“舌尖上的中国”那般美好。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食堂建设滞后已经引发诸多问题:校园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中小学学生营养缺乏、一代人的健康受到威胁。当前,学校食堂建设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2011年起,“免费午餐”计划从民间慈善行动走入政府工作日程,国家正式推出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99个县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按每人每天3元标准提供营养膳食补贴,为守护中小学生饮食营养的行动拉开了序幕。

  但是,3元钱的膳食补贴并不足以解决学生营养问题,在不少地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或因学校缺乏食堂而停滞不前,或因食堂软硬件质量低下而问题重重。显然,离开食堂这个必要载体的建设,营养改善计划将难以为继。所以,治本之道仍在于加强学校食堂建设,让学生在安全、正规的食堂里吃到营养充足的正餐,方能保证其健康成长。

  学校食堂非小事,基层学校食堂建设更非易事。长期以来的忽视和空白,导致基层食堂建设历史欠账严重。

  很多偏远山区学校的食堂是从校舍中“挤”出来的,还有一部分食堂,面临无处安放的窘境。近年,农村教育轰轰烈烈开展撤点并校,让原本紧张的寄宿制学校教室、学生宿舍资源更加紧张,学校几乎没有空房扩建食堂,也缺少资金新建食堂。而非寄宿制学校、地处偏远的学校以及50人以下的教学点,大多并无食堂存在。

  除了食堂的硬件设施,基层学校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也一直让广大学生和家长深为忧虑。纵观各地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监管缺位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近年来各地餐饮服务监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密切合作,不断强化学校食堂监督管理。但是,学校食堂一般不得对外承包,由学校自主经营,统一管理。对许多以往忽视食堂建设的基层学校来说,管理食堂导致空前工作量的增加,导致监管工作难到位,不过,经济发达地区学校“透明食堂”、“阳光食堂”给偏远区学校食堂建设提供了新的蓝本,让学校、家长、学生共同监督食堂食品安全成了现实。

  2015年1月15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划》提出,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机制。各地要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责任和配套政策,切实加强资金使用和食品安全管理。因地制宜新建或改扩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伙房或食堂等设施,逐步以学校供餐替代校外供餐。继续支持各地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实际,以多种方式做好学前教育阶段儿童营养改善工作。

  其中,中小学校食堂建设无疑将成为国家营养改善计划的中心任务。与此呼应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已经行动起来,积极配套中央财政资金,对食堂建设加大投入,并积极探索学校食堂饮食管理新模式。

  针对农村教学点缺少食堂的现状,甘肃省教育厅要求各市州教育部门要尽快建设并启用学校食堂,各市县要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为基础,进一步加大食堂新建(扩建)力度,对已经建好的食堂,要尽快完善验收、审计等相关手续,落实资金,增加厨具设备,配齐从业人员,规范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同时,要督促所属县(市、区)进一步完善食品及原辅材料招标办法,严格规范招标采购,把好质量和价格关,要科学制订学生营养食谱,确保营养餐供餐质量。

  扬州市教育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直学校食堂规范管理的意见》,对食堂管理给予更高要求,首次明确大宗食材采购必须通过招标采购,并将“校长第一口”明确为“学校食堂饭菜校长先尝责任制”。确保学生吃上放心饭菜。

  与基础教育食堂相对的高教学校食堂,则更能展现信息时代对食堂的需求。各地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保障学生的饮食安全,不仅推广阳光厨房智能监管,大部分高等教育学校食堂还可以称作高科技食堂,除了炒菜机器人、自动打饭机、智能称重盘、自动结算机等高科技产品一一亮相,微生物检测技术也来助力教育信息化,让食堂更高效、便捷、安全。

  小小的学校食堂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健康成长,尽管发展困难重重,但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国家高度重视的背景下,学校食堂建设遇到了新的发展契机。服务于学校食堂建设及餐饮业科技装备的企业已经迈进了新的战场,重任在肩,不容推卸,迎难而上,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健康的保障线。

  【住】校舍·支撑一片天

  曾听说,建筑是时间的史诗,开始不解,如今越来越能体其中之味。古有杜甫心忧天下,高呼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今有国家提出的校安工程建设,为广大学子建设安全校园。教育信息化时代下,各地智慧教室、智慧寝室建设洋洋大观。屋舍,从最初的庇护之所,到如今的智慧住所;从最初的“斯是陋室”,到如今的智能家居;从最初普遍性的整齐划一,到如今的建筑设计个性十足。自是时代变迁,更是勤劳人民时间与智慧的结晶。

  一座学校,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恐怕除了学生和老师,就是校舍了,学校里的每一面墙、每一幢建筑物,都在传递着教育理念。黑板、粉笔、桌子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建国初期,“黑屋子、泥台子、烂桌子、破凳子,坐着一群苦孩子”,是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真实写照。五、六十年代,校舍问题成了阻碍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于是各地纷纷盖起了学堂,告别黑屋子。行政村、自然村普遍实现了村村有学校、校校有教室的目标。

  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改革开放的实施,教育迎来了奋力发展、全面推进的阶段,各地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实施,东部地区基本实现了“一无两有三配套”——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学校图书、仪器、文体器材实现了三配套。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部分地区的教室规划合理,质量可靠,高大宽敞,窗明桌亮。“四机一幕”(电视机录音机投影仪、银幕)走进了教室,实现电化手段教学。更发达的地区,不仅教学楼、图书实验楼、餐厅、师生公寓楼、标准田径场地一应俱全,而且标准的语音室、微机室、实验室、电教室、多媒体教室齐备。

  但是目前,这几种类型的学校还同时存在于祖国各地,教育基础设施的不均衡让人忧心。

  汶川地震中,校舍倒塌的阴影一直笼罩在国人心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汶川地震后,启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成了一项重要任务。《防震减灾法》做出明确规定,要求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政府同时决定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对各类城乡中小学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消除安全隐患,将中小学校舍建成建筑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政府对校舍安全的重视,处处彰显着校舍安全无小事。除了校舍建设,校舍信息化的建设也是保障校舍安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产品应用到校舍中,给教育工作带来了高效与便捷。校舍作为最基础的教育资源,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信息化建设将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寝室管理引入“人脸识别”系统,学生出入寝室系统都会自动录入信息,并将信息传到监控终端,管理寝室的工作人员通过“人脸识别”系统,便可随时掌握学校寝室入住的情况,省去了学校繁琐而辛苦的“查房”工作。

  去年,北科大学生公寓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已见成效,研究生已经实现了网上选宿舍,今年开始,北科大研究生还能网上选室友。如今,视频监控系统也基本在高校宿舍普及。众多信息化管理手段,都为学校宿舍安全多筑构出一层保障。

  学校宿舍生活环境需要建设的舒适、便捷与高效,但也要注意过犹不及的道理。去年,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新学生宿舍的样板间效果图在微博上刚一亮相即遭网友疯转。房间是45平方米的二人间,带有花园阳台和独立卫生间,固话、宽带、空调全覆盖,宿舍楼均安装大型集热太阳能热水系统,可保证每间寝室24小时供应热水,每栋楼还配备有专用电梯。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泡在奢华的“温室”里,学生如何能专心致志抓学习?

  生命第一、民生至上,学生可爱、关乎未来。安全校舍必将为所有的学生撑起一片充满阳光的蔚蓝天空,信息化的校舍更像给学生插上了翅膀,助其飞翔。

  【行】普及与管理并重

  近年来,校车惨剧频发,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至2014年7月,全国共发生43起校车事故。惨烈的车祸现场,改装车、面包车司空见惯。随后的便是舆论强烈谴责,将祸事归咎于黑校车,呼吁地方部门强化校车安全与管理。平心而论,这样的诉求,虽老生常谈,但也初衷良善。但是这些年,震惊全国的校车安全事故,有几成的主角当真是不折不扣的“校车”?

  眼下,铺天盖地的“校车安全”之诘问,听起来类似“何不食肉糜”的娇嗔——自始至终,我国没有推出过统一的校车。所谓“校车”大多只是对一些学校接送车的“美称”。购买使用这些接送车,大多都是学校或是地方政府的独立行为。也就是说,有钱就有好车,钱少就买差车,没钱就没有车。导致发达地区往往可能有漂亮安全的校车,而贫困地区则只能有“小面包”、“小三轮”,甚至连车都没有,谈何管理?

  不管是蓬莱还是贵阳,出事的面包车都不是真正的校车。《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集中接送学生的车辆应当使用按照相关国家标准设计和制造的专用校车,并且需要获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审查批准。“取得运营许可的车辆应当配备统一的校车标志灯和停车指示标志”,“禁止使用未取得校车标牌的车辆提供校车服务”。反观现实,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面包车充当校车常年超载在路上,教育或道路交通安全部门何以不闻不问?这个问题听起来话语铿锵,但还得反过来问一声:真要查禁了,孩子怎么办?

  尽管一桩桩车祸惨烈,心有余悸的同时,家长仍会把孩子送上黑校车。当年,甘肃正宁校车事故举国震惊,此后的夺命黑校车事件仍未止歇,那么,是遇难孩子父母不知道黑校车之祸,还是除了黑校车已经别无选择?

  据说在美国,孩子的校车比总统专车要求更苛刻。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尽管无从考证,但听来让人暖心,“我们不知道哪辆校车里的孩子,将来会是美国的总统,所以校车一定要安全”。除了理念上对校车的重视,校车在美国更是作为一种制度,有其法律基础。美国的教育法规定,所有美国儿童必须接受12年的义务教育,儿童所在的社区必须提供完全免费的教育,而完全免费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免费乘坐校车”。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实施了强制性的乘校车上学制度。

  全美国所有校车实行统一标志,即黄色车身加黑色大块条文,并喷涂“校车”的醒目字样。美国校车的“待遇”与警车、救护车、消防车相仿,甚至优于救护车和消防车。美国50个州大都明确规定了校车的优先权。反观我国,这面包车日日穿梭在喧嚣的尘世,谁能认得出它是一辆该小心避让的“校车”?

  我国校车问题的症结,值得反思的维度很多,政府在校车的安全性、特殊性、舒适性上,在司机的资质、职业素养上,在校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权衡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工作。可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没有“校车”何来规范?所以,推广普及和规范管理同样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事情。

  普及与管理就涉及到财政支持和运营规则的问题,国家将校车服务真正纳入基本公共供给范畴,财政兜底,彰显责任刚性;厘清运营等具体规则,明确成本分摊机制,让校车不仅能上路,还能吃饱饭、跑得欢。如此,将是众望所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保障硬件上的校车到位和管理上的安全规范,才能杜绝黑校车惨案的发生。

  而作为校车产业主体的企业,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把控好产品,准备在这巨大的市场中一较高下才是根本。毕竟,要想真正实现校车安全,安全的校车产品是基础。(教育装备采购网 记者 刘亚敏)

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 责任编辑:江平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