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培训

河南省焦作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综述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6-01-27 15:41 围观327次

  河南省率先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全覆盖;全省率先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城乡教师网上集体备课,跨校跨区域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城乡课堂,轻点鼠标就能聆听名师授课……

  为了让城乡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十二五”期间,焦作市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全市累计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3.66亿元,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助力全市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

  三通两平台建设促教育均衡发展

  网络是各种信息化应用的基石,焦作市高度重视教育城域网建设,2013年开始对教育城域网进行改造、扩容,提升网速,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面,实现全市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2014年,全市741所中小学和127个教学点全部以光纤方式接入了教育城域网,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网络建设任务,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全覆盖。

  班班通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三通工程”中工作量最大的一项任务。为此,焦作市不断加大班班通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2011年对班班通硬件建设任务进行了年度分解;2012年班班通建设列入了市政府“十大民生”工程,启动了焦作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4和2015年,教育信息化连续列入市政府“十大建设”。

  一系列的措施有力地保障了班班通建设顺利完成。截至2014年9月份,全市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拥有计算机的数量分别为2.5万台和2万余台,师机比和生机比分别达到1:1和10:1。全市中小学近9000个教学班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从而促进全市教育均衡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4年,焦作市投资建成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加强全市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和网络教研工作,近4万余名教师和36万余名学生注册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注册率均达到100%;全市名师均建立了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布博文4.8万篇;建立了7300多个协作组,开展了13000多次集体备课活动。

  与此同时,焦作市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应用为基础,开发了10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系统,如统一认证与单点登录系统、焦作市中小学教学评估系统、信息设备管理报修系统、焦作市中小学电子图书馆、焦作市教育电子地图、焦作市中小学家校通短信服务平台、焦作教育城域网运维管理系统、焦作教育微信公众号和APP移动终端等,这些系统的使用为大数据中心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从而形成了覆盖教育管理、教学和服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

  信息化教育教学融合促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焦作市一直坚持资源共建共享的基本理念,在充分应用国家和省级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基础上,整理收集本地教师在备课、授课、反思等过程中生成的本地资源,同时引进人教社和万方数据等企业开发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使焦作市基础教育资源量不断丰富,资源总量已超过3T,其中中小学教师已经贡献了近18万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基本覆盖基础教育各学段主要学科,初步形成了政企合作建设、上下级互联互通的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教学信息化,应用是核心。焦作市通过实施“名师帮扶、名校带动、专项推动、创新引领”策略,促进教学应用不断深入。名师帮扶。全市城乡中小学教师跨校跨区域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已成常态,网上集体备课次数多达1.3万余次,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与城市名师一起备课、一起教研,近距离感受名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名校带动。焦作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各县市区建立了学校联盟;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全市开展“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等教学和教研活动,建立了“1+N”模式同步课堂61个。山阳区和孟州市的教育集团以及焦作市实验小学每天上午对农村对口学校开课1~3节次,让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共同聆听名师授课,提高了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

  专项推动。焦作市各级教育部门将教学点信息化应用作为解决教学点师资缺乏、帮扶留守儿童的重要手段,孟州、武陟等县市为教学点建立专项网站,收集专项资源,培训专门教师,不仅实现焦作市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还确保教学点开好开足英语、美术和音乐等课程,有效提高了教学点学生巩固率和教学质量。

  创新引领。从2012年起,焦作市开始进行翻转课堂、微课等新技术下“双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焦作市以市第二十三中为代表的部分中小学开展教学新模式,仅该校参与学生就达到300多人,参与比例为1∶7,学生信息素养和教师专业水平大幅提升,学校教师在全国大赛上屡获大奖,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打造了焦作教育信息化应用名校。

  信息化管理广覆盖促为民服务水平提升

  与此同时,焦作市坚持推进管理信息化,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增强服务意识。目前,焦作市教育公文流转、学生信息、教职工信息、校产、考试等业务均已实现信息化管理。全市46万多名中小学生信息已全部录入国家学籍库,网上办理学籍异动3.6万次,缩短了办理时间;2011年以来的38次高中考试、连续5年的中招考试全部采用网络阅卷,大大提高了正确率和工作效率,保障了每位考生正当的升学权利,提高了教育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水平。2015年,焦作市各中小学为学生进行了10000多生次心理测评,有效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全市中小学校平均每日给学生家长发送免费信息总量超过11万条,其中短信3万余条、微信5万余条、APP3万余条。社会大众和学生及家长可在焦作市教育电子地图上查到全市所有学校的位置、交通以及联系方式等信息,使家校沟通更迅捷、方法更多样,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在应用研究成果推广方面,焦作市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和各类大赛,以课题引领、大赛推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十二五”期间,省市级课题立项196个,省市级课题结题142个,在各类大赛中,共有323人次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殊荣。在2014年度教育部举办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焦作市共有43节课被省教育厅推荐到教育部进行评选,推荐比例达55%,位居全省前列。2012年,焦作市教育局作为省辖市代表,代表河南省参加了教育部在深圳举办的首届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演;2014年,焦作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获得教育部通报表彰;2015年焦作团队再次作为省辖市代表,代表河南省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教育部合作在青岛主办的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充分展示了焦作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得到了与会者的肯定,吸引省内外同行莅焦参观学习。

来源:焦作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综述 责任编辑:黄磊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 陕西师范大学推进“一网通办”及数据治理体系建设
    陕西省教育厅10-11
    陕西师范大学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践行“师生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将“一网通办”及数据治理体系建设作为提升师生“幸福指数”和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的...
  • 盐城师范学院召开校园出入信息化管理协调会
    中国高校之窗11-02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与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的《高等院校秋季学期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积极探索信息化手段,严格做好校门管控。10月27日下午,学工处、保卫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三部门联合召开...
  • 江西抚州崇仁县召开教育城域网建设工作推进会
    崇仁县电教站10-24
    为明确全县校园组网具体实施步骤,统一三家运营商的进度推进及统一技术要求,10月17日,崇仁县教育体育局召开了教育城域网建设工作推进会,明确县域城域网完成的要求和时间,压实了各方的责任,...
  • 神州云动CRM教育行业信息化管理新选择
    神州云动08-01
    近年来,教育培训行业呈现旺盛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课堂也从单一文本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转变。同时国内各类培训机构越来越多,从幼儿早教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 江西省赣州市召开教育城域网建设推进工作调度会
    赣州市电教馆07-31
    ​​为贯彻落实江西省教育城域网建设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全面掌握各地工作进展情况,7月25日下午,赣州市教育局召开了全市教育城域网建设推进工作调度会。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总督学仲年...
  • 安徽省开展教育装备及信息化设备管理培训
    安徽教育装备网08-31
    核心提示: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加快实现教育装备现代化,进一步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装备管理应用年活动,提高全省装备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2018年全省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及中小学信息化设备管...
  • 天津:和平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
    天津政务网07-17
    一是和平区教育城域网已实现单点登录、多系统互通、无线全覆盖,支持数字化学习的技术环境基本建成,云+端成为智慧校园的主流样态,可轻松实现网上选课、校际直播、网络教研、录课共享等功能。二...
  • 庐阳区学前教育幼儿资助信息化管理
    合肥热线06-16
    为贯彻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7年学前教育幼儿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培训工作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做好全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部署实施、数据采集、系统应用等工作,庐阳区教育体育局于6月13日下午...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