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教师课题研修班

蒋东兴: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呼唤CIO体系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6-03-23 10:38 围观917次

  我国高校信息化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开始进入智慧校园建设阶段。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各阶段特点和高校智慧校园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借鉴美国高校CIO体系建设经验,设计了一套适合我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CIO体系,为我国高校下一阶段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我国高校信息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已有三十年左右的建设历程。从早期的电算化、校园网络建设,到中期的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和数字校园整合集成,再到近期普遍重视开展业务流程优化和服务整合,我国高校信息化水平迈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与此相对应的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机构建设,从科室级别的实验室或研究所、到独立建制的处级技术支撑部门、再到当前阶段普遍建立的处级职能管理部门,总体上是与信息化水平同步发展的。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提出,“智慧校园”建设成为当前阶段高校信息化的主旋律,智慧校园建设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体制,是当前阶段必须研究的问题。本文从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现实特点等角度出发,试图探讨出一套适合我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与运行的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首席信息官)体系。

  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阶段分析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校园网建设阶段、数字校园建设阶段和智慧校园建设阶段。各阶段的特点与支撑机构建制差异较大,具体情况可以总结如表1所示。

  1.校园网建设阶段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成体系推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当时有两个标志性的事情:1987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单位联合研制中关村教育科研示范网NSFnet和1989年国家教委颁发《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校园网建设成为高校信息化的代名词,特别是1994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立,更是掀起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热潮。

  在建设校园网的同时,不少高校开始推动应用系统建设,但主要以孤立的部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辅以一些单机版的CAI课件。

  这个阶段,不少学校都是由与IT相关的实验室或研究所在承担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运维工作,成立了独立建制的网络中心就算是机制建设的先进学校了。

  2.数字校园建设阶段

  进入新世纪,我国高校纷纷开展数字校园建设,更加重视业务信息系统建设,通过信息化支持学校的教学与管理。随着业务信息系统的增加,原有网络中心职能已经不能满足学校信息化的需求,多数高校将信息化支撑机构升级为网络信息中心,且多是独立的处级或副处级建制。

  随着业务信息系统的增加,集成和整合成为新的重点,跨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对于流程优化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考虑到以技术支撑为使命的网络信息中心难以承担跨部门的管理协调工作了,因此近年来很多高校成立了正处级的信息化办公室,作为协调全校信息化工作的职能部门。

  3.智慧校园建设阶段

  最近两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终端、社交网络等新技术与装备在高校的广泛应用,高校信息化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智慧校园建设阶段。这既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更是信息化深入发展、融入高校业务后的自然反应。在这个新的阶段,高校信息化的绩效导向、工作重点、建设与运维模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随之而来,将对高校信息化管理和支撑机构形成巨大的挑战,智慧校园建设呼唤高校CIO体系。

  简单归纳一下,上世纪最后十五年,是我国高校校园网建设阶段;新世纪的头十五年,是我国高校数字校园建设阶段;可以预见的下一个十五年,将是我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阶段。站在新阶段的起点,做好信息化管理和支撑体系的规划和设计,将有助于我国高校信息化平滑进入智慧校园建设阶段,推动我国高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智慧校园的特征

  智慧校园和数字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不同阶段,和数字校园相比,智慧校园具有一些不同的显著特征。

  蒋东兴等在《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文中提出了智慧校园的外部特征包括:互联网络高速泛在;智能终端广泛应用;团队协作便利充分;集体知识共生共荣;业务应用智能融合;外部智慧融会贯通。

  付小龙等在“智慧校园服务框架和服务标准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中总结了智慧校园的技术特点:感知、映像、认知、柔性和演化。

  吴旻瑜等在《“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文中归纳了智慧校园的形态特征:以“数据技术”为核心,形成智慧校园的新数据形态;以“云网端”为核心,形成智慧校园的新技术形态;以“实时协同分工网络”为核心,形成智慧校园的新组织形态;加速高校的“开放化”,形成智慧校园的新关系形态。

  黄荣怀在《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文中梳理了智慧校园的技术特征:智慧学习环境的技术特征主要体现在记录过程、识别情境、联接社群、感知环境等四个方面。该文中智慧学习环境,可以看成是智慧校园的主体部分。

  虽然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智慧校园特征的总结得并不相同,但是从中可以归纳出智慧校园区别于数字校园的显著特征:

  技术方面: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感知、社交网络、商业智能、知识管理等新兴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业务方面:由管理信息化发展为业务全面信息化,信息技术与业务的关系从组合、整合进入融合创新阶段,基于信息技术解构、优化、重组教育教学业务的新型教育模式——信息化教育形态已经开始显现;

  建设与演进模式:数字校园传统的统筹建设、分步实施的建设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学校总体规划下多方参与、开放共享的建设模式和碎片化、快速迭代、协同演进的演进方式将会成为智慧校园阶段的主流模式。

  归结起来,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它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感知、社交网络、商业智能、知识管理等新兴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开展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实现学校的智慧运行,支撑学校开展智慧教育。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重在多种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和云服务提供、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大数据建设和应用、以及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助推高校治理体系变革与现代化,这些都要求建立高校信息化的科学治理体系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因此,需要高校从管理组织架构上确定能统筹规划、统筹预算、统筹协调与建设信息资源和技术的学校领导岗位及其执行体系。

  美国高校CIO体系简介

  CIO是信息资源管理领域(IRM)发展到一定时候需要更高级别协调官员的产物,发展之初就被定义为一个组织的高级管理者,负责信息资源的政策制定、管理、控制和标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高校面临生源、教师队伍、经费资助和对外合作的竞争,以及大学运行效率如何适应教师和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与预期的压力,通过信息技术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共识,为此CIO在美国高校中迅速发展起来,到八十年代末大约有200个高校设置有CIO职位。高校CIO被明确为领导大学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工作,制定与大学目标和资源相一致的IT投资战略,并且负责评估学校对技术的需求,评估学校运用技术的效率和产生的效益。因此高校CIO必须参与制定学校战略规划,为学校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信息,建立大学运转和管理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桥梁,推动大学管理的创新和变革。

  目前,美国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置有CIO,其职能也不断得到丰富。据相关资料,在2000年美国高校就有1300多所设立了CIO职位,2003年有超过69.3%的美国高校建立了CIO体制。

  美国高校CIO随着学校的不同也由不同层级的领导来担任,超过1/3的学校是由校级领导来担任。不同高校的CIO汇报的对象也不尽相同,大约1/3的高校CIO直接向校长汇报。根据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2008年公布的调研报告表明:独立设置CIO职位(参加学校决策,具有副校级别的权利和责任)的比例为39.3%,副校长具有CIO头衔的比例为16.18%,教务长、校长等具有CIO头衔的比例为6.93%,技术部门主任具有CIO头衔的比例为28.9%。根据Brown(2015)“2015年高等教育CIO的角色和效率研究报告”,高校CIO的汇报对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向校长汇报,另一种是通过一位校领导间接向校长汇报。在2015年的调研中,直接向校长汇报占34%,而且这个比例从2003年以来就一直没有显著的变化(如图1所示)。而通过一个层级间接向校长汇报的占63%,需要通过两个层级向校长汇报的只占3%。

图1美国高校CIO直接向校长汇报的比例变化情况(2003-2015)

  美国高校CIO的专业背景比较广泛,但需要熟悉高等教育业务和规律。从担任美国高校CIO的人员情况来看,CIO职位主要是一个职业化的管理岗位,不是一个学术型岗位,也不完全是一个专业技术型岗位。根据Brown(2015)“2015年高等教育CIO的角色和效率研究报告”,美国高校CIO大多数来源于高等教育机构的IT系统、高等教育机构之外的IT行业或者高等教育机构的非IT部门。

  美国高校CIO的重点工作是大学的IT战略制定以及参与大学的战略制定。根据Brown(2015)“2015年高等教育CIO的角色和效率研究报告”,75%的美国高校CIO受访者认为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在大学的IT战略和大学战略的制定中,这个比例比2014年的受访者提高了7%。从2011年到2015年来看,这个比例在逐渐上升(如图2所示)。这个趋势进一步表明CIO角色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学校IT战略的制定以及推动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中应用的战略制定。

图2美国高校CIO工作重心用于战略制定的比例变化(2011-2015)

  我国高校CIO体系设计

  在我国高校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信息化的全局性、综合性与高校行政管理制度中的“副职分管制”之间一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导致很多跨部门、跨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工作因不易协调而难以有效推进。而高校信息化进入智慧校园建设阶段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成为信息化的常态工作,预期这一矛盾将会进一步激化。因此,智慧校园建设阶段的高校CIO体系设计,必须正视并能够解决此矛盾。

  本文探讨的高校CIO体系由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组成,此外,在决策层设计一个专家咨询机构(如图3所示)。

图3高校CIO体系示意图

  1.决策层

  信息化领导小组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决策层,对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具体职能包括:

  (1)负责提出学校信息化原则,确定学校信息化发展战略与信息安全策略,明确各阶段信息化工作重点,平衡各业务领域的信息化投入;

  (2)负责审核学校信息化总体规划、校级信息化和网络信息安全规章制度;

  (3)负责审议全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决策学校网络信息安全重要事项。

  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校长或书记)担任组长,CIO(主管信息化校领导)担任常务副组长,主管教学、科研、宣传等工作的副校长/副书记担任副组长,教务、科技、人事、学生、财务、资产、后勤等职能部门和信息化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作为小组成员。特别建议CIO由常务副校长或有综合协调职责的校领导担任,以利于综合协调;主要领导亲任CIO是鼓励的,条件是必须有精力真抓实干。

  CIO是CIO体系的关键岗位,负责将学校的事业发展战略和信息化战略相结合,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而不仅仅是信息化部门的分管领导。其主要岗位职责如下:

  (1)组织建立学校信息化远景规划;

  (2)负责提出学校全局范围的信息化策略(如信息安全策略)、拟定学校信息化机构与岗位设置、信息化经费预算等;

  (3)负责学校信息化应用与服务日常运行中重要问题的决策;

  (4)领导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5)协调学校内部跨业务领域、跨部门的信息化建设;

  (5)领导与其他关联机构的信息化合作。

  信息化领导小组每年召开1-2次例行会议,审议学校信息化年度工作要点和计划,审议规划与制度,讨论决策重大事项。

  为了支持信息化领导小组科学决策,学校可以设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教育管理专家、信息技术专家和信息化专家组成,负责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专家数量不在多,而在于他们能够经常性、持续性地关心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因此专家咨询委员会每年应召开1-2次例行会议,并能够经常收到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动态信息。

  2.协调层

  信息化办公室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协调层,也是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在CIO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学校信息化和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日常管理与组织协调。其具体职能如下:

  (1)就学校信息化和网络信息安全等重大问题进行调研并向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政策建议;

  (2)负责起草全校信息化发展战略、总体规划、网络信息安全策略和年度工作要点,组织制定学校信息化和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

  (3)与业务部门和院系信息化负责人相联系,协调部门间和校系间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化与业务的不断融合;

  (4)组织协调学校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论证、立项和验收评估,并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

  (5)组织、协调学校网络信息安全重要活动,监督、指导学校各单位开展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对网络信息安全违规事件进行查处,并提出责任追究建议;

  (6)协调落实并督促检查学校信息化规划、年度工作要点、以及信息化领导小组有关决议的执行。

  信息化办公室的机构建设可以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建设模式其能够发挥的作用不同,针对的学校信息化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网络信息中心赋职能型

  即在原有网络信息中心的基础上,赋予该部门以学校信息化的管理与协调职能。其优点是直接结合技术部门,技术能力强;缺点是由于原先是技术部门,势能较低,组织协调能力比较依赖于中心主任的个人能力。此类型比较适合数字校园的应用集成阶段[8],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整合和建设项目的统筹管理较为有利。

  (2)学校办公室主任兼任型

  即挂靠学校办公室,由学校办公室主任兼任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设置专职副主任和专门科室负责学校信息化的管理与协调工作。其优点是依靠强力协调部门,协调能力强;其缺点是学校办公室主任大多很忙,该模式能否运转好取决于专职副主任的个人能力。此类型比较适宜于数字校园的信息集成阶段,通过学校办公室的强协调能力,理清楚各部门信息资源与服务的权限,推动部门之间的流程对接与优化。

  (3)独立信息化办公室型

  信息化办公室独立建制,成为学校行政管理职能部门,有专门的队伍。其优点是专业化的管理,信息化规划、协调和组织实施能力强;存在的隐患是和学校其他职能部门、以及信息化技术部门的关系处理问题。这种模式适合业务集成阶段的智慧校园建设,因为到了这个阶段,学校各部门、院系乃至师生都对于信息化有了深刻的体验和认识,信息化已经成为学校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之必须,各方都有积极推进信息化的诉求,信息化办公室的主要作用是实现管理、业务与技术的对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业务的深度融合,并做好部门之间、校系之间信息化工作的协调与协同。

  三种模式对应高校信息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但一些高校由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可能同时面临不同阶段的发展压力,因此还有一个综合上述模式优点的整合方案:信息化办公室独立建制,主任由学校办公室主任兼任;设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并兼任网络信息中心主任;网络信息中心设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解决过渡阶段的问题,缺点是兼职过多,从组织管理上操作比较复杂。

  3.执行层

  执行层包括三个方面:学校职能部门、院系和学校信息化技术部门。

  (1)学校职能部门

  学校各职能部门都要明确信息化负责人(部门CIO)和信息化干事,参与学校信息化规划与本部门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负责业务信息化需求的提出与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

  (2)院系

  院系同样要设置信息化负责人(院系CIO)和信息化干事,负责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中的应用,负责组织师生信息化素养培训,并从院系角度提出对于学校信息化的需求。

  (3)网络信息中心

  网络信息中心是学校信息化建设与运维服务的技术支撑部门,承担学校信息化规划的实施工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信息资源管理、网络与信息系统运维保障、安全保障、以及用户服务与培训。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新兴信息技术在高校的广泛应用,高校信息化势不可挡地进入了智慧校园建设阶段,这是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早认识清楚智慧校园的建设规律,特别是在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规律与要求,提早建立与智慧校园建设运行相适应的高校信息化体制机制,努力推动高校信息化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作者:蒋东兴等,清华大学)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 责任编辑:黄磊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