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科技学院以建设应用型特色名校为目标,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力实施办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入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本事。
“中国创翼”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翼奖”、首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仓圣网杯”寿光电子商务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荣誉的获得者陈耀伟是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二学生,“说实话,这些荣誉得益于学校的项目化教学。”陈耀伟说。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应用型软硬件人才需求不断加大,但传统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却难以适应实际岗位需求。潍坊科技学院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推动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个项目一堂课 项目流程即教学过程
在“IOS软件开发”课上,软件学院的武珍珍老师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然后由每个小组选择从企业、公司获取的真实项目案例,按照规范的研发流程完成项目实训。陈耀伟说:“我们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相关理论,课下进行项目资料准备,然后一起攻关,最后共同完成项目的开发”,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分工,协同完成项目开发。如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查找不足,总结教训,项目实施全程中,都会有老师的指导。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学习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完成后,学生考核成绩由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互评、老师评价三个方面构成,保证了评价的科学公正。“通过做项目,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同学们都十分感兴趣,学得也很认真”武珍珍如是说。
小课堂大项目 小作为大效益
“我对项目开发最初的兴趣来自课堂,最初的实践技能获得来自于课堂实训”,寿光市政法委特殊人员管理系统的主要开发者张光辉说。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追溯其源都来自于软件学院的课程内项目化教学。软件学院项目化教学分为课程内项目化教学和课程外项目化教学两个部分。课程内项目化教学主要是针对单门或多门课程而开展的项目化教学活动,抛弃了传统的程序化、面向过程的教学模式,而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将企业一线项目带入课堂,倒推研发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训练实际项目研发技能。自2013年始,软件学院每学期都会邀请多家知名信息技术企业一线工程师走进课堂,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实训,参与者涵盖了软件学院2011级及以后的所有本专科学生,实训结束后组织成果展示和汇报,学生受益良多。
一个实践项目 实现多方效益的最大化
2011级郭荣根同学独立研发的寿光市阳光村务平台,得到了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的高度评价,并作批示全省推广,目前该软件已在省内外很多地区推广使用,大大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发展。而这一成果,就是郭荣根同学在潍科软件实习期间的一个实践项目。
三创工作室、数字媒体工作室、智能机器人工作室等自建项目化专业工作室,IOS软件开发实验室、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等8个项目技术研发实验室,东软集团、潍科软件、环球软件等项目定点合作公司,这是软件学院课程外项目化教学主阵地。
借助工作室、公司、实验室等载体,软件学院选拔优秀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工作室学习、训练,同时承揽部分社会工程项目,或者安排骨干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内验证理论知识,或者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技能训练,或者师生积极参与真实项目研发,掌握行业一线技术。课外实践项目化教学,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大程度上,对师生两个方面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及企业效益的提升,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项目倒逼 教师责任更加具体化
实施项目化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将重心放在学生实际运用技能培养上,更要具有与专业相关的丰富系统的前沿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熟悉与本课程相关的行业或企业的生产实际,进行有效地课堂教学管理。
软件学院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一方面引进高层次人才,外聘专家、工程师,强化专业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委派教师到企业、公司挂职,截止目前已有30多人次到公司、企业挂职,参与企业一线研发,打造了一支实践技能强的教师队伍。其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地方企业项目研发,获取实践技能,在寿光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寿光市能源网和运筹网建设、智慧医疗、3D打印等方面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应用作用。
软件学院开展项目化教学以来,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实现了有效融合,在全国ITAT技能大赛、山东省电子产品设计大赛、山东省机器人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多次获一、二等奖300多人次,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