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人运动好,让运动员读好书,既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又更好地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根据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大会的精神,上海教育与体育部门共同设立体教结合工作目标,力求最大程度整合和优化体教两家的资源优势。
只是,这看似简单的四句话理念,转换为行动却并不容易。为了实现体育与教育的“双赢”,上海在推动体教结合的道路上做了很多创新和尝试。其中,“名帅进名校”的强强联合模式,已在浦东、崇明等区县取得不俗成果。依托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辅以名帅带来的高质量体育专业训练,“1+1>2”的效应显而易见。
体教优质资源互补
中国女排老队长李国君、前女篮国手丛学娣、乒坛名将丁松、羽毛球冠军情侣葛菲和孙俊……曾经,他们是竞技场上众人瞩目的明星。而今,他们“扎根”校园,成为培育“新苗”的名帅。
缺少高水平教练,是学校体育推进体教结合普遍面临的难题。近年来,浦东敞开怀抱,吸引数十名优秀退役运动员前来办学、执教。从1997年李国君排球俱乐部与进才中学签署合作协议,到丛学娣篮球俱乐部落户建平中学,再到孙俊葛菲羽毛球俱乐部联姻进才北校,“名帅进名校”的成功案例在浦东比比皆是。
“对于这些高水平教练,我们一方面给予经费支持,更重要的是提供优良的教育资源,选取教育质量高的学校作为他们的基地,使"体"与"教"形成合力。”浦东新区教育局德育处的王大中介绍说,这一模式很好地实现了体育与教育的优质资源互补,对于体育人才的全面培养和学校体育的普及开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不同于浦东出众的地域优势和较强的综合实力,崇明县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相对不足,高水平教练的缺口也更为明显。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崇明不惜重金投入,以百万补贴、办理户籍等极为优厚的条件,面向全国招聘和引进高资质的教练员。“优秀专业教练缺乏,人才流失严重,一直是制约崇明体育发展的瓶颈。”县体育局副局长施耀忠坦言,随着体育被列入崇明县重点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范畴,这一现状已有所改善。仅今年上半年,县里就引进、聘用了六名中高级教练,其中包括刘翔的启蒙教练方水泉、原国乒队员鞠莲华等。
在吸引高水平教练加盟的同时,崇明同样以优质的教育资源与之匹配。崇明中学、民本中学等均被列入体教结合学校,成为田径、篮球等传统项目的“大本营”。
多赢局面学生获益
名帅进名校的模式,得到了学校、家长和体育专业教练的多方认可。从前因为担心孩子学业受影响的家长,放心地将子女送去练体育。总因教育饱受质疑而面临招生难的教练,渐渐不愁没有好苗子。而那些担心体育生拉低平均成绩的学校,也逐渐意识到体育是全面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完全可以通过体教结合,解决体育与学习“非此即彼”的老问题。
就在不久前,崇明体育和教育部门的电话成为了“热线”,众多家长主动咨询能否参与县里组织的幼儿园孩子游泳试训。“这次试训,是为新增游泳作为体教结合重点项目做准备。”施耀忠直言,“除了引进高水平教练,我们还对接了几所教学质量较好的小学,这也是家长热捧的原因。”
同样,在浦东,与名帅牵手的名校,无不成为家长眼中的“香饽饽”。“现在的家长比以往更重视孩子的体质健康,如果既能接受优质的教育,又能得到高水平教练提供的专业指导,家长当然愿意把孩子送过来。”王大中说,“有些体教结合开展得好的小学,学生人人会踢球,学习成绩也不错,一到招生时就"挤破头"。”
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驻扎于此的教练们,自然也不用为选材发愁。“我们最让家长信服的,就是对教育从不放松。这里的学生,要做好人、读好书,然后才是打好球。”身为过来人,李国君深知文化缺失要吃苦头,“我们那时就算想读书、读书再好,为了打球什么都得放弃,现在的孩子不能再走这条路。”
与李国君合作多年,进才中学校长王从连也深切感受到,名帅与名校携手是推进体教结合的有效方式。通过体育支持教育,帮助提高普通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教育支持体育,让优秀运动员融入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今,体育已成为进才的一张名片,不仅向专业队输送多名优秀运动员,也营造出积极健康的校园体育氛围。而如此“多赢”的局面,获益最大的正是每一位在校学生。(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