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有我,青春有你——爱在荒漠戈壁间
爱情是辽阔的,即使在苍凉荒漠的飞沙走石中一样能生根发芽;爱情是坚韧的,即使所爱远隔山海亦能荡平山海。爱情并非只有卿卿我我,在信仰面前它也能变得有力且伟大。
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下的偏远县城,一年四季干旱少雨、尘土飞扬……严酷的自然条件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而攀枝花学院的40余名毕业生们来到这里,用青春和热血让这个祖国西部的这些边疆小城越变越好,而他们自己,也在这里经营着各自辽阔而又坚韧的爱情。
2015年,蒲春林从攀枝花学院毕业后来到了新疆克州阿克陶县,今年27岁的他已是阿克陶镇党委委员、副镇长。2016年,蒲春林说服自己同是攀枝花学院毕业生的女朋友代来放弃厦门工作前往新疆。当时代来是都市白领,并不情愿来新疆,甚至以分手相逼,但是后来她渐渐明白:这个男人确实想留在新疆,新疆有他未完成的梦想。
如今小两口已经晋升为父母,有了自己的爱人在身边,蒲春林的干劲十足:“我希望,将来的阿克陶,街上有各类百货商店,老百姓想买点东西不用再去喀什或阿图什市;孩子们在当地也能玩电玩城、游乐场,家门口就有大学读……”
同在新疆克州的攀枝花学院毕业生帅旗,现在是乌恰县康苏镇比尔列西米社区任党支部副书记。2016年年底,帅旗说服了同是攀枝花学院毕业生的女朋友邹润,放弃上海的工作来到新疆。最初邹润是抵触的,于是帅旗每天给她打电话、视频,向她细细讲述自己和康苏小镇每天的变化,还有新疆的风土人情。渐渐地,她的思想也变了。邹润说:“从他的讲述中,我感受到了这个小镇的温情和淳朴。如果我留在上海工作,可能金钱上的收获更多。但是我想和他一起,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通过自己的工作,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
现在,帅旗已在康苏镇安了家,有了“疆二代”。今年初,夫妻俩把不足一岁的孩子从四川老家接到了新疆,帅旗说:“新疆虽然艰苦,但新疆的孩子也能健康长大。家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从阿克陶县城驱车出发,一路荒草与黄土,在车上颠簸两个小时才到喀热开其克乡。2015年7月,毕业于攀枝花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赵显勇就是这样颠簸着来到喀热开其克乡。曾经水土不服的他,如今已然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27岁的他已是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虽然他是百姓眼里的好干部,但作为一个丈夫而言,他做的远远不够。妻子傅小娟也是攀枝花学院的毕业生,体贴温柔的她完全能够理解丈夫的忙碌。傅小娟怀孕时整个孕期都是自己照顾自己,却没有一点怨言。她说:“两个相爱的人只要能在一起,就是幸福。”空闲时,两人一起手牵手围着乡政府逛两圈,就是最大的满足。
祖国有边疆,爱情却没有边疆。跨越山河大海,因着相同的信仰与热忱,相爱的人终会相聚在一起。你用青春守卫边疆,我用青春陪伴你,爱在荒漠戈壁间滋长。
高山巍巍,寒风猎猎——光明温暖撒高原
西藏拉萨,海拔3650米,空气中含氧量仅为内地的60%左右。空气稀薄,却不凉热血。仅在拉萨市暖心燃气热力公司和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就有近50名攀枝花学院的青年学子在此工作。
在拉萨市暖心燃气热力公司,36岁的刘红军已晒出了一脸高原红,一张口就是流利的藏语,外表看上去和当地藏族汉子无异。7年里,刘红军奔波在拉萨的大街小巷,为拉萨市的暖心工程忙碌着,见证了拉萨市暖心燃气热力有限责任公司由筹建到发展的过程,是第一代“暖心”人。
2006年,刘红军从攀枝花学院毕业。2012年,抱着想“闯一闯”的想法,他辞去了四川内地的工作,来到拉萨。由于拉萨地处高原,冬天气候寒冷,有零下一二十度。2013年以前,拉萨没有通燃气,也没有暖气,普通市民只有靠用炉子烧牛粪取暖,味道刺鼻,且烟味大。2013年1月份,为了拉萨市顺利通燃气,刘红军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对安装情况进行排查。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没有周末节假日,累时睡一会,其他时间都在工作。2013年初,拉萨终于通燃气了。看着灶台上冒出幽蓝的火焰、暖气管里开始往外散发热气,藏族百姓脸上露出的笑容,刘红军觉得,之前所有的苦,都是值得的。
在拉萨工作7年,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刘红军钻研和藏族同胞打交道的方式方法。现在,他一口流利的藏语就是见证。和藏族同胞打交道,刘红军开口就是“格拉”(老师的意思,尊称)和“扎西德勒”(藏语吉祥如意的意思)。他说,“哪怕只会说几句藏语,只要说出来,藏族同胞就会对你更有认同感,更愿意配合工作。”现在,刘红军带领团队完成了全拉萨市城市供暖工程锅炉、户内燃气材料招标采购,全拉萨已有10万余户群众家通了燃气。去居民家里做安监、送灶具时,总有白发苍苍的藏族老阿妈满脸感激,双手端上酥油茶,真心实意地请他们喝。这让刘红军既感动又自豪,在给藏区百姓送去温暖的同时,百姓们的真情回馈也温暖了他的心。
现在,最让刘红军牵挂的是在四川老家生活的女儿。女儿已经5岁了,可从出生到现在刘红军陪伴她的时间只有3个月。因为拉萨海拔高、气候恶劣,刘红军只能把女儿放在四川老家生活。没想到的是,去年,女儿入幼儿园体检时,查出双眼高度近视达700多度。这让刘红军心痛又愧疚。或许,每一个援藏人的背后,都是一家人默默的支持;每一个援藏人无怨无悔的付出,牺牲的都有家人利益。
2008年来到西藏的伍应衡,现在是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本部营销部处长。原本打算在拉萨积累5年工作经验后就回内地的他,在任期结束后坚定地选择留在了拉萨,只因“这里有很多工作机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些年里,伍应衡在工作上积极承担艰苦任务,主持完成了多次攻坚任务。忙碌的工作使他他差不多每晚都在10点以后才下班回家,积劳成疾,以至于腰椎间盘突出,早上起床都起不来,治疗了一年才恢复。回想当年,西藏的电力基础比较薄弱,常大面积停电。现在,整个西藏电网都稳固牢靠。伍应衡说,每每想到此处,他都为自己的这份事业感到自豪。
夜幕降临时举目远眺,无论是市区还是山上,星星点点皆是灯光。在青藏高原的猎猎寒风中,攀枝花学院的援藏学子举起了青春的火炬,照亮了万家灯火,温暖了千万同胞。
据不完全统计,攀枝花学院已有近300名校友扎根在新疆、西藏各基层岗位,有300多名校友参军入伍。他们担当、坚韧、踏实、阳光的精神特质和时代风貌得到普遍肯定,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有的学子已在乡镇担任领导职务,有的已成为企业高管或单位骨干。
日前,攀枝花学院2019届毕业生中已有12名学生与新疆建设兵团三师红旗林场签订了就业意向,学校初步推荐14名学生前往喀什工作。越来越多的攀大青年传承弘扬五四爱国精神,传承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新时代攀大青年的承诺,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理想,把人生奋斗汇入时代洪流,
这些扎根边疆的青年学子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向当代青年发出的动员那样:“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是自己的太阳;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的青春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