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培训

天津教委发布天津市教育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21-08-26 16:17 围观3691次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天津市教育现代化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区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市教委各处室:

  现将《天津市教育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7月26日

  (此件主动公开)

天津市教育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依据《天津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天津教育现代化2035》,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区域教育能力保持全国前列,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一基地三区”城市定位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在线教育,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取得了教育事业发展与疫情防控“双战双赢”。

  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成立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党领导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召开天津市教育大会,高起点谋划教育现代化蓝图,印发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天津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天津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转化为天津教育实践。深化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25所中小学开展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高校党建工作领航工程,高校“双带头人”基本实现全覆盖。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化不作为不担当专项整治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扎实推进市委巡视整改落实,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

  立德树人扎实推进。持续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落实高校思政工作政策、人员编制和专项经费,率先实现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配置“双达标”,入选国家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省市。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快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召开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动会,推广天津经验。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大力发展校园足球,深化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六大工程”。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广泛开展劳动教育。率先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完成第三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建设50所特色普通高中和54个学科特色课程基地。义务教育巩固率超过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8%。全面完成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任务,高水平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挂牌成立我国首个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大学,7所高职院校、10个专业群入选全国“双高”计划,大力推进“1+X”证书制度改革试点,获批17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5%。5所高校、12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111个本科专业和111门本科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点,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落户天津大学,中国民航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所独立学院转制,新增2所高职院校,启用天津体育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

  教育民生有效改善。加快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实施两年行动计划,累计新增幼儿园学位16.2万个,“无证园”全部清零,实现幼儿园三级视频监控全覆盖。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3%,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8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实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制度,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完成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规模,5个区入选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推进老年教育四级办学体系建设,开办全国首个养老本科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稳定。出台校园安全16条措施,开展“护校安园”专项行动,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增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批2个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新增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地震领域首个国家重大基础设施落户天津大学。启动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支撑服务信创产业发展。推出21个高校社科实验室和43个高校智库。高校专利授权量年增长14%。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占全市比例分别达到100%、71%和34%。

  教师队伍持续优化。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33名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高校新增两院院士4名。中高职“双师型”专任教师比例分别达到80%和70%。实施特殊教育教师培元关爱计划。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要求。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增设正高级职称。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改革开放成效明显。出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等系列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成为全国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省市,新高考改革平稳落地。公办小学100%实现免试就近入学,初中99%实现免试就近入学,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民办学校采取随机派位方式确定学生入学。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普通高校和部分市属高职院校实施人员总量管理,全面落实高校专业技术职称自主评审权。全市大中小学基本实现“一校一章程”。实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推进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权责清单”和教育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完成非洲“鲁班工坊”建设任务,海外“鲁班工坊”达到17个。天津茱莉亚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茱莉亚研究院招生开学。设立天津市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来津外国留学生达到3万人次。孔子学院(课堂)达到89个。深入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成立“通武廊”基础教育合作联盟,组建了一批京津冀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和京津冀职业教育产教对接平台,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援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在雄县中学设立天津市第一中学雄安校区。

  教育帮扶精准有效。全面落实扶贫助困问题专项巡视整改,全市927所中小学校与受援地区2081所中小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选派帮扶干部和支教教师1700余名,完成5100余名新疆、西藏、甘肃等地区骨干教师在津培训任务,组织1550名大学生赴新疆和田地区实习支教。天津市职业大学等5所院校对口帮扶和田职业技术学院。启动承德教师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招录1086名云南滇西红河、怒江建档立卡“两后生”在津接受优质中职教育。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失学辍学问题得到解决。5年来,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600万人次。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天津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教育发展提出新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低迷,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两种制度、两种道路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格局带来深刻影响。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更美好生活的期待,需要天津教育以更高的历史站位和更广的战略视野,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5G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以及量子科技等前沿技术蓬勃发展,重大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社会生产变革。厚植创新驱动根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迫切需要增强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支撑作用,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迫切需要打造科教、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为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高质量发展对教育发展提出新任务。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教育作为产业链上游的人才供给方,要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真正成为产业优化升级的创新源、技术源和人才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区域发展战略为教育发展提供新空间。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以创新为导向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构建“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新格局,实现城市定位,对我市教育结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必须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大力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相匹配的现代教育体系,着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亟需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办好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学龄人口增加对教育资源配置形成新压力。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人口政策调整、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以及“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积分落户制度深入实施,学龄人口呈逐年增长趋势。未来几年,我市仅义务教育阶段就需要增加学位16万余个,亟待超前谋划,加强资源建设,优化学校空间结构布局,提升教育资源供给能力。

  我市教育发展仍存在短板和不足。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工作体系还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够强。学前教育在资源建设得到加强的同时还需提质增效,中小学学位存在结构性缺口,城乡义务教育不够优质均衡,普通高中育人方式不够多样。新形势下职业院校行业办学遇到新问题,职业教育优势面临新挑战。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能力不够高,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不够紧密。终身学习体系不够健全。教师结构、能力水平和高层次人才等问题需要下力气解决。民办教育活力不足和发展不规范同时并存。现代化教育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战略目标

  到2025年,实现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职业教育标杆示范发展,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增强,终身学习体系更加开放灵活,教育现代化总体水平显著提升,教育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更加完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全面建立,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服务全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获得感显著提高,为2035年建成质量一流、公平普惠、优势突出、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期间天津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普及程度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2.3

93

预期性

义务教育巩固率(%)

99

>99

约束性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8

>98

预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5

>65

预期性

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人)

4500

4500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03

12.3

约束性

新增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5.5

15.5

预期性

服务市民终身学习人次

350万

500万

预期性

结构优化

公办园在园幼儿比例(%)

50

>50

预期性

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

80

>80

预期性

义务教育学区化办学比例(%)

95

99

预期性

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比例(%)

0

0

预期性

农村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87.5

90

预期性

发展质量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比例(%)

0

100

预期性

学生体质优良率(%)

19.9

50

预期性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53.5

48.5

预期性

基础教育无线网覆盖率(%)

42

100

预期性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占比(%)

60

70

预期性

普通高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

73.2

75

预期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比例(%)

40

50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到2025年,教育系统党的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显著增强,形成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

  1.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教育系统改革发展稳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所有环节,贯穿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落实到教育现代化各领域各环节。紧扣重大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打造有效载体,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深入实施教育系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具有忠诚的政治品格、浓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能力素质的青年政治骨干。

  2.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指导高校完善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落实部属高校党建属地管理责任。全面推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夯实党对中小学校全面领导的制度基础。加强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探索党建工作创新举措和招法。健全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养和选任制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坚持严的主基调,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强化党委管党主体责任,严格履行“一岗双责”,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深入推进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着力构建党委抓牢支部、支部严管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新时代党建工作格局,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深入实施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计划和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深入推进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师生党支部“三级联动”,推动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落地落实。深化党建“领航工程”建设,突出培育成果,强化示范引领。加强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干部教育培训,做好党员教育和管理。

  4.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高校意识形态筑牢工程,全面落实市教育两委领导与高校党委书记沟通联络、谈心谈话制度,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会商研判和内审内巡工作。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定期报告通报制度。规范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一会一报”制度,落实网络直播备案制,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和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完善教育宣传工作机制,精心设置正面议题,讲好天津教育故事,强化舆论引导。组织制定天津市教材建设规划,健全完善教材管理体制,建立完善教材建设规章制度,强化教材选用、审核、监督管理,全面提升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育系统统战工作。

  (二)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强化党的教育方针的学习宣传、研究阐释和贯彻落实,以育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以培养能力为重点,将党的教育方针有效融入教育行政管理、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到2025年,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基本形成,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

  1.实施学校思政创新工程。从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完善学校思政工作机制,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增强亲和力、感染力和实际成效。充分挖掘专业课思政教育资源,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完善十大育人体系,打造“三全育人”研究联盟,建设一批“三全育人”示范校。鼓励各级各类学校跨学段共建,打造贯穿各学段各学科的资源共享平台和教学实践平台,形成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新格局。提升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组织编写覆盖大中小学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学指导方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应用于思政课教育教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制定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完善学校思政课教师考评退出机制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学校讲思政课制度,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责任。成立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中心,培育一批市级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和德育示范案例。建设一批高校思政工作研究基地。探索网络环境下学校思政工作的有效途径,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和黏合度,加强“天津思政云”建设。完善思政课教师网上集体备课机制。探索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置的有效途径。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好家庭第一课堂的重要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阳光行动”,加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和场地建设,加强重大疫情、重大灾害等特殊时期的心理干预,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诚信教育。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坚决制止学校餐饮浪费。

专栏1学校思政创新工程

  完善学校思政工作机制,改进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切实提高针对性、实效性。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完善十大育人体系,成立“三全育人”研究联盟,建设一批“三全育人”示范校。鼓励各级各类学校跨学段共建,打造贯穿各学段各学科的资源共享平台和教学实践平台,形成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新格局。制定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完善学校思政课教师考评退出机制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探索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置的有效途径。成立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中心。建设一批高校思政工作研究基地。

  2.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进行动和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着力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实施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补齐体育师资、场馆、器材等短板。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的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长效机制,开展全覆盖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建立“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工作机制,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严格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方案,推进学生视力健康教育、视力健康综合干预等系列项目,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发生率。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中考体育分值。到2025年,学生体质健康各项指标明显改善,95%的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及以上等级。

专栏2学校体育固本行动

  实施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补齐体育师资、场馆、器材等短板,开齐开足体育课。科学安排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名学生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实现阳光体育运动全覆盖,学生体质优良率达到50%。扎实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控制在48.5%以内。实施青少年校园足球推进项目,创建5个国家级“满天星”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到500所。

  3.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整合美育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实践体验,完善评价机制,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制定实施学校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建设一批美育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开发一批地方和校本精品特色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美育协同机制,开展全员性艺术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示范作用,创建一批传统美育特色学校。举办经典诵读、书写书法、诗文创作等宣传展示和竞赛活动。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专栏3学校美育提升行动

  制定实施学校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编写中小学美育课程指南,促进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普及戏曲、曲艺、年画、书法、篆刻、剪纸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推进声乐、器乐、舞蹈、戏剧“四节”联动,帮助每名学生掌握1—2项艺术技能。创建一批传统美育特色学校。加强500支学生艺术团建设,着力提升指导教师水平。每年开展大中小学生艺术专项展示,每三年组织1次综合性艺术展演。

  4.实施新时代劳动育人工程。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大力开展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增设选修课。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社会的支持作用,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每年学会2项生活技能。创建一批劳动教育示范区、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品质课程和特色活动,开足开好劳动教育必修和选修课程。深化中小学“实践课堂”建设,培育一批实践课程、示范课程,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常态化发展。健全劳动素养监测评价制度,把劳动素养监测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在高等学校建立劳动实践学分制度。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素养监测。

专栏4新时代劳动育人工程

  统筹社会优质资源,着力打造劳动育人品牌。拓展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每所中小学校至少建设1间劳动实践教室,每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至少建设1个校内劳动教育工坊。依托天津农学院、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科技文化场馆等,重点建设5个市级、16个区级劳动教育基地,50个“农业+”“工业+”“科技+ ”“生态+”“文化+”“旅游+”“制造业+”等行业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三)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面向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天津高质量发展需求,大力加强拔尖创新和卓越人才培养,大力提高教育创新服务水平,到2025年,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1.推动建立创新素养各学段贯通培养机制。提高课程核心素养培养质量,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优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建立完善中小学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推进科教协同育人,探索建立本科生参与科研制度,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着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肥沃创新土壤,厚植创新文化。

  2.着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制药、组分中药等前沿和优势领域,围绕“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完善天津中医药大学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推进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全力支持集医疗、科研、教育和健康产业于一体的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市属高校申报建设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协同创新实验室。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高校科研分类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研究。

  3.切实增强高校服务能力。实施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建设计划,建立“学科+产业”学科建设新模式,遴选建设40个左右学科群。鼓励高校与产业园区、大型企业共建研究生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建设8个产学研用一体化大学科技园区,推进产教融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建好国家级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培育若干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试点)高校。强化科技成果专业化团队建设和种子基金运营,构建包含入池、论证、孵化、融资、成功、终止等运作全链条的科研成果孵化新机制,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专栏5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大学科技园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

  对接“1+3+4”产业体系,实施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建设计划,重点围绕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动能产业和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分两个层次遴选建设40个左右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跨产业的学科群。与行业和部门紧密合作,按照国家级、市级和培育级三个梯次,依托高校学科优势,以“一校一园”“一校多园”和“多校一园”等模式,重点提升天津大学科技园能级,建设南开大学、科技大学、工业大学、中医药大学、农学院、中国民航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软信创等产学研用一体化大学科技园。围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工业等产业领域,培育建设10个左右天津市现代产业学院,培养一大批行业未来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4.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教育系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和研究,发挥高等学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作用,推出一批高质量有深度有分量的成果。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研究,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体系的研究宣传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优化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布局,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建强一批专业化高校智库,培养一批复合型智库人才和咨政研究团队。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理论和改革实践问题,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建设一批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

  (四)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深化育人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到2025年,建成结构完善、优质均衡、特色鲜明、品质卓越的新时代基础教育体系,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巩固学前教育资源建设成果,统筹考虑产业调整、城镇化进程和适龄幼儿数量变化等因素,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布局,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严格落实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移交和使用等相关政策,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落实和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奖补和监管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学前教育服务。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工程,落实区政府属地责任,提高普及普惠水平。实施保教质量提升项目,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建立动态多元的质量监测与分析反馈机制。实施农村幼儿园装备水平提升工程,定期更新、补充、更换玩教具,提升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实行“优质园+”办园模式,建立优质园对薄弱园、农村园、民办园的结对帮扶机制,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深化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衔接,杜绝“小学化”倾向。

专栏6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工程

  根据教育部《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强化区级人民政府履行发展学前教育职责,从普及普惠水平、政府保障情况、幼儿园保教质量保障情况等三个方面,组织实施我市区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认定工作。主要包括区级自评、市级评估和国家认定等3个环节。督导评估工作于2020年启动,2021年申报4个区评估认定,2022年申报6个区评估认定,2023年全面完成16个区的评估认定。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为百姓提供更普惠、更优质、更满意的学前教育服务。

  2.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落实义务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确保16个区全部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学位资源建设工程,配足配齐居住小区配套学校,挖掘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潜力,推进涉农区城区学位资源建设,补足义务教育学位缺口。提升改造中小学C级校舍,确保安全达标。新建或提升改造中小学体育场馆,补齐中小学体育运动场馆缺口。实施新增中小学教学仪器配置项目,按照标准补充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严格控制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和班额。推进优质资源辐射引领工程,深化学区化办学和集团化办学,统筹推进城乡、区域、校际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分学科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将全市16个区全部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范围,确保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和校际差异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专栏7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学位资源建设,配足配齐居住小区配套学校,挖掘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潜力,推进涉农区城区学位资源建设,补齐义务教育学位缺口。对鉴定为C级的中小学校舍进行提升改造。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建设,采取改扩建、租赁、校际共享等多种方式,确保全市小学、初中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分别达到7.5平方米以上和10.2平方米以上。加强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按照教育部初中物理等6个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和本市中小学音体美装备标准,新增配置326.5万台(套件)中小学教学仪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确保各区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和校际差异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16个区全部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

  3.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实施品牌高中建设工程,促进理念创新、内涵建设、文化培育和特色发展,遴选建设一批具有先进办学理念、核心品牌价值突出的品牌高中,形成全面发展的普通高中育人体系。高水平建设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和国家级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实施普通高中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开发一批精品课程,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实施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专项行动,建设一批学生发展指导示范基地,强化学生职业体验和生涯规划指导。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推动高校与普通高中联合开展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推进普职融通实验联合体建设,深化综合高中改革试点。结合学龄人口变化,加强普通高中资源建设,优化学校布局。

专栏8品牌高中建设工程

  突出理念创新、内涵建设、文化培育和特色发展,坚持“评建结合、以评促建、重在培育、动态调整”,在建成54个普通高中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基础上,建设10所左右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品质卓越的品牌高中,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普通高中发展范式与成功经验。发挥品牌高中在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创新育人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带动全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品质的整体提升,基本形成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格局。

  4.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深入实施融合教育,健全学段衔接、普特结合、医教结合、资源共享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信息核查机制,采取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确保具备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得到适合的教育安置。完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针对各类残疾儿童少年发展需求与特点,实施个别化教育和评价,努力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教育。加强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学生的职业教育培训,提升残疾儿童少年职业素养与生存能力。健全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机制,积极探索残疾儿童学前康复,加强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工作。

专栏9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工程

  深入实施融合教育,健全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信息核查机制,落实好“一人一案”教育安置,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推动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落地见效,切实提高融合教育质量。加强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工作,不断满足孤独症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需求,提升孤独症儿童家庭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五)建设新时代职业教育标杆

  完善行业办学体制,促进产教城深度融合,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启动实施职业教育创优赋能行动计划,到2025年,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支撑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全国真领先、世界有影响”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标杆。

  1.实施新一轮部市共建。全面落实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产教城融合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的意见,力争在坚持行业企业办学特色、对接产业高端需求、构建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出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成为行业企业多元办学典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国际人文交流标杆和终身学习样板。

专栏10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工程

  完善行业办学体制机制,提升产教融合发展能力,强化行业办学特色,保留好、培育好行业办学全国试验田。主动融入“一基地三区”建设,紧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立产教融合研究院。培育2—3个职业教育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2—3个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学院,打造职业教育技术创新发展聚集区。全面加强国家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字号”智库建设,创建职业教育科研高地。建设天津市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构建具有天津特色的职业教育思政体系。

  2.建设一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一流职业教育类大学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分别成为全国职业师范教育和应用技术大学示范标杆。12所高职学院、10所中职学校先进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7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示范引领和产业支撑作用充分发挥。深化中职高职系统(衔接)培养,推进高职本科联合培养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双高计划”院校的骨干专业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积极稳妥推进符合标准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工作,探索高水平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机制。

  3.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完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深化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实体性二级学院、产业学院和企业大学。紧密对接“1+3+4”产业体系,实施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工程,绘制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谱系图,重点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批优质专业群。与企业联合试点建设一批工程创新中心、应用技术转移中心,主动对接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流程再造,打造“通用技能+专业技能”的公共实训基地集群。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重点打造津南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

  4.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质量监管机制,开发一批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保证培养质量。弘扬大国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技能宝贵的良好氛围。

  (六)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

  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天津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化产教融合,强化质量提升,到2025年,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对接更加紧密,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1.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部市共建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着力提升国家层面“双一流”建设高校水平。推动9所市属本科高校和2所共建高校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实施顶尖学科培育计划,探索开辟“学科培育特区”,分赛道发展基础科学研究类、产业应用研究类、人文社科研究类学科,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扶植一批冲击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学科。

专栏11顶尖学科培育计划

  试点建立学科建设特区,分两个层次遴选建设40个左右高水平学科,着力培育南开大学化学、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等一批顶尖学科,冲击国内顶尖、世界一流, 强化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源头供给,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到2025年,进入国家层面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数量稳中有升,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10%的学科数量进一步增长。

  2.加强一流本科教育。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推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支持高校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教学与实践。深入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和本科课程建设计划,建设20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下力气培育一批国家级和市级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教学团队,激励教师潜心本科教学。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建设智慧教室,建立慕课学分认定制度。推出一批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提升本科生实习实践水平。加强本科教学管理,进一步严格教风、学风、校风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本科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支持高校建立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综合运用招生计划、拨款、标准设置、评估等方式,建立学科专业引导、退出和激励的动态调控机制,主动适应国家和我市发展需求。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高地建设,推出一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专创融合”示范课程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训练计划项目,举办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完善就业创业支持体系。

  3.推进一流研究生教育。深入贯彻全国和我市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天津市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研究生课程改革,推出一批研究生教育精品示范课程。加强研究生系统科研训练,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着力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对接产教融合型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一批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鼓励高校设立一批产业(行业)导师,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队伍建设。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跟踪分析、动态监测机制,完善分类多维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4.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建成天津医科大学新校区,完善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功能建设,支撑大健康产业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中国民航大学新校区,成为航运中心建设新的支撑。建设天津美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新校区,服务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升区域文化品质。支持天津农学院更名大学。扎实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进一步优化高校类型和布局结构。通过学校整体转型、部分二级学院转型和学科专业转型,加快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七)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发挥在线教育优势,搭建服务平台,丰富资源供给,健全发展机制,到2025年,形成开放融合、方式灵活、资源丰富、学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

  1.健全终身教育发展机制。坚持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终身教育发展机制。发挥好天津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机制作用,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动态监测,以测促建,提升学习型城市建设水平。大力推进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推动高校继续教育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发展。优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布局。启动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计划,建设10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立继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打造继续教育“课程超市”。加强服务终身学习的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内涵建设,健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和职业教育活动周“双周”推动机制,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协同发展品牌。

专栏12学习型城市建设推进工程

  全面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动态监测,完善各类学习型组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和建设水平动态信息数据库,以测促建,推动提高学习型城市建设水平。完善老年大学(学校)建设标准,提升市、区老年大学和街镇老年学校办学功能,加强村居老年学习中心建设,老年教育活动参与率达到50%。探索推进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建设,为市民提供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服务。在继续教育院校学分转换试点基础上,逐步实现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学分互认。形成终身教育体系比较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习机会开放多样、学习资源丰富共享的学习型城市。

  2.完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构建“四横四纵四覆盖”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推动市、区、街镇、村居四个横向办学层级沟通衔接,开放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农民教育四个纵向办学体系融合发展,城区、环城、城郊、滨海四个职教集团覆盖全市终身教育。加快推动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建立学分认定标准体系和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机制,开发学分银行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服务。全面落实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加强天津开放大学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样化服务模式。提升天津终身学习网功能,完善移动学习客户端,丰富个性化终身学习服务。

  3.扩大终身学习资源供给。鼓励各区与高等院校建立“区校终身学习联合体”,面向区域开展继续教育。不断加强老年教育体系建设,继续提升天津市老年人大学、天津开放大学老年大学办学水平,各区要建设好一所示范性老年大学,实现街镇老年教育学校全覆盖,村居老年教育学习中心普及程度显著提高,以各种形式经常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超过老年人口总数的50%。巩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成果,鼓励区职成教育中心和乡镇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开展实用性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

  (八)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加大资源供给,创新体制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到2025年,聚集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培育一批教育家型名师名校长,打造一批“双师型”大国工匠,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思想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师德档案,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严惩教师失范行为,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

专栏13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严格执行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厉打击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学术不端,中小学教师违规有偿补课、收受学生和家长礼品礼金等失范行为。强化师德考评,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师德档案。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开展“津门师德巡讲”等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

  2.提高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实施“未来教育家行动计划”“特级教师训练营计划”“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计划”“杰出津门校长、班主任、教师支持计划”和第二期“追求卓越幼教师资培训工程”等项目,着力培养政治过硬的教育家型名师、名校(园)长。完善市、区、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深化区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强化校本培训,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师全员继续教育培训质量。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全面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持续推进“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能力提升计划”,全面提升幼儿园保教人员能力素质。深入实施“特殊教育教师培元关爱计划”,持续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指导。配足配齐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教师。

专栏14基础教育优秀顶尖人才引育计划

  实施第二期“追求卓越”幼教师资培训工程,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杰出津门校长、班主任、教师支持计划等培训项目,每年遴选10名左右杰出津门校长、20名左右杰出津门班主任和30名左右杰出津门教师,形成一批政治过硬的教育家型名师名校长。完成市、区、校三级学科骨干教师梯队建设,遴选市级学科骨干教师1200名以上,区级学科骨干教师15000名以上,校级学科骨干教师25000名以上,确保达到优质均衡师资配备的国家评估标准。

  3.完善工匠之师培养培训体系。实施职业院校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加强职业院校校长和骨干教师梯队建设。实施职业院校领军人才引育计划,制定职业院校专业领军人物等人才遴选标准,面向海内外聚集和培养一批急需的专业领军人物、企业一线技术人才、国家级技能大师、教学名师,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探索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双栖人”互聘机制,落实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支持引进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在职业院校兼职任教。加强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实施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工程,遴选海河名师和创新教学团队,培育传承绝活、弘扬绝技的技能大师。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建设标准统一、序列完整、专兼结合的实践导师队伍。完善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支持兼职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绩效管理水平。

专栏15职业教育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

  加强职业院校校长和骨干教师梯队建设,遴选100名正副校长参加领航校长专项培训,遴选1000名骨干教师开展工匠英才专项培养,选聘3000名“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任教。面向海内外聚集和培养一批急需的专业领军人物、企业一线技术人才、国家级技能大师、教学名师。加强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遴选海河名师和创新教学团队,培育传承绝活、弘扬绝技的技能大师。

  4.构筑高等教育人才高地完善和整合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和特聘教授制度,面向海内外培养和聚集一批领军人才和教学科研团队。聚集和培养1300名青年创新人才。支持和培养100名哲学社会科学杰出人才、25名哲学社会科学资深学者。实施教师教育振兴工程,支持师范类专业发展,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师范大学,鼓励高水平综合大学开设教师教育课程。

专栏16高等教育领军人才引育计划

  遴选500名左右学科带头人开展自主培养,助推和引领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遴选500名左右青年后备人才、80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进行专项培养,形成人才梯队。支持和培养100名哲学社会科学杰出人才、25名哲学社会科学资深学者,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5.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强区域内教师统筹管理,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独立的校长职务通道和专业的职级评定标准,激发校长队伍活力和创造力。健全和完善绩效工资激励机制,优化绩效工资结构,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向乡村教师、一线教师、骨干教师、重要岗位倾斜,形成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机制。深化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完善并落实教师退出机制。持续推进高校人员总量管理,支持高校自主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应用推广型等教师岗位。

  (九)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探索基于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到2025年,基本建成“一网五平台”教育信息化新体系,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智慧教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亮点。

  1.推进一网五平台建设。完善教育科研网,提升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教育安全平台、终身学习平台、教育治理信息化平台功能。建立市、区两级教育大数据中心。启动“云—网—端”三级架构模式的数字校园建设,加快布局校园5G网络,构建5G 智慧教育应用场景。深化“三通两平台”资源应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专栏17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工程

  完善天津教育科研网建设,提高主干设备传输能力,提升资源承载能力。提升天津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应用系统整合,实现教育应用集中式管理、一站式服务。完善天津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加强教育资源应用成效分析。建设天津教育安全平台,完善教育系统各级网络防护安全体系,推进校园安全监控指挥中心建设,优化舆情监测平台建设。完善天津终身学习平台,逐步形成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常态化运行模式。建设天津教育治理信息化平台,推进教育数据资源整合,助力教育治理水平提升和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

  2.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立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学关系,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新型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管理体系。支持学校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建设智能学习空间和学习体验中心,加强虚拟仿真AR 和VR 教学资源建设,开展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支持学校利用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个性化教学评价系统,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诊断分析、精准评估。创设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课内课外各学科相互融合的智慧教育校园环境。

  3.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治理能力。健全教育系统网信工作体系,提升决策支持、监测评价和公共服务水平。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建立教育教学管理数据系统,发挥教育大数据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决策支撑作用。拓展市、区、幼儿园三级视频监控系统,建立大中小幼视频监控系统,逐步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支持高校示范性特色化软件学院和网络安全特色学科群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各类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数字签章、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系统建设,加强在线协同办公、非接触式办事、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推进资源配置智能化、教学管理智能化、学校服务智能化。争创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智慧教育示范校。

  (十)促进教育合作与开放

  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深入发展,加快“一带一路”教育共建,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到2025年,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果,教育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发展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1.深化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规划建设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完善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定期会商机制。对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承载平台,统筹调配优质资源,做好基础教育设施配套工作。支持高校共建京津冀课程联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联盟,推进课程学习成果互认、教师校长交流挂职等工作。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建立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发挥我市教育优势特色,支持雄安新区教育发展。加强与中西部教育协作,打造教育帮扶天津模式。

专栏18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

  积极对接国家部委、北京市和有关在京高校,精准、错位、有序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创新高校合作模式,以各类高校联盟为依托,创新完善人才互聘、科研平台共建、重大项目联合攻关、师生交流互访等机制,实现高校合作共赢。积极对接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合作高校,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发展机制。支持天津师范大学高质量建设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深化“通武廊”区域教育合作,推动“通武廊”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雄安新区教育发展,办好天津市第一中学雄安校区、天津市职业大学雄安新区培训基地、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雄县分校。

  2.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和人文交流水平。发挥天津茱莉亚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茱莉亚研究院作用,打造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的摇篮。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研联合攻关。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参与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与国外高水平教育机构开展理工农医类专业合作办学。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多种形式推动教育“走出去”,引导高校自主、高效、有序赴境外办学,建成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交流协作平台。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与企业携手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深化孔子学院(课堂)内涵建设。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开展青少年海外研学旅行,搞好友好城市学生国际夏(冬)令营活动。

  3.打造鲁班工坊名片。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优化鲁班工坊全球布局,建设好海外鲁班工坊。发挥好鲁班工坊研究与推广中心作用,制定鲁班工坊建设的规范和标准,推广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应用。发挥鲁班工坊全国联盟作用,统筹规划鲁班工坊的发展,建立统一协调的鲁班工坊管理机制,共鉴共享鲁班工坊建设经验和成果。

专栏19鲁班工坊建设工程

  优化鲁班工坊全球布局,建设好20个鲁班工坊,服务优势产业、优秀企业和优质产品“走出去”,培养熟悉中华传统文化、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完成非洲10个鲁班工坊建设任务,建立非洲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出版鲁班工坊建设年度报告,梳理鲁班工坊建设成果,推广鲁班工坊建设经验。

  4.打造留学天津品牌。充分发挥天津市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示范引领作用,优化外国留学生生源结构,提高学历生比例。大力推介具有天津特色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学校、学科和专业、课程、教材等,增强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外国留学生文化体验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作用,完善外国留学生社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留学环境。落实来华留学规范化管理,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

  (十一)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深化教育评价、办学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滨海新区教育先行先试,到2025年,办学活力显著增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1.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深入贯彻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清单,完善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用人评价机制,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

  2.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开展高校综合绩效考核管理改革,研究制定市属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明确高校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核心指标,以考核结果作为调整高校经费投入的依据,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完善的教师激励体系,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落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清单,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实施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立项培育一批优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3.着力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加强教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衔接,落实过渡期内“四不摘”要求。完善乡村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认定标准。开展乡村学校教学改革支持行动,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健全常态化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实施“新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助力计划”“乡村幼儿园骨干师资专业发展助力计划”,全面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建设,促进农学类学科群与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紧密对接,鼓励职业院校开设适应区域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组织高校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落实高校农村专项计划,促进城乡入学机会公平。

  4.规范发展民办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实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落实财政、土地、收费等方面的差异化扶持政策。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建立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常态化监督机制,做到与公办学校同部署同要求。完善民办教育年检年报、财务管理、审计监督制度,加强风险防范。建立健全民办学校信息公开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将民办学校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常态化,设立资金监管专户,建立分级分类监管和风险预警通报机制,坚决纠正不良办学行为。

  5.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强化对政府执行办学标准、加大教育投入、落实教师编制待遇、开展教育扶贫、推进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实施等情况的专项督导。完善学校督导标准,健全督学责任区制度,强化对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德师风、资源配置、教育收费、安全稳定等情况的常态督导。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监测制度,强化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监测,探索第三方评估监测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的工作机制。完善教育督导问责机制,强化教育督导结果运用,健全整改、复查、激励、约谈等制度。

  6.推动滨城教育先行先试。坚持“滨城事、滨城办”,简政放权,加快形成“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新机制,构建“津城”“滨城”双城教育竞相发展新格局。加强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推进“滨城”教育扩容和布局调整,打造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升级版。探索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中心城区学校与新区学校结成发展共同体,在战略规划、学校管理、思政教育、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等方面推进集群优质均衡发展。支持新区建立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和普通高中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做强做优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天津一中滨海学校、实验中学滨海学校等合作学校。在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区管校聘”改革、落实办学自主权、教师绩效管理改革等方面先行示范。深入推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评价”,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制度试点,切实减轻学生课外培训的经济和课业负担。完善人才、研发、落户等配套政策,推动“滨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加快推动天津大学国际医学院落户滨海新区,推进南开大学滨海校区规划建设。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建设教育科研示范区。对接新区主导产业,着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成为教育支撑新动能引育的样板。

  四、保障措施

  (一)协同组织实施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定配套措施,确定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多部门协调会商机制,定期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消除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形成保证规划落实的工作合力。坚持因地制宜,强化问题导向,对接国家及全市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战略布局,对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扎实高效推进规划实施。

  (二)加大教育投入

  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投入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健全学费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地方财力、办学需求和物价水平,适时调整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推动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深化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强化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推动修改《天津市教育督导条例》《天津市职业教育条例》和《天津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践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法治框架内有序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快构建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评价和监督教育的新格局。完善学校章程和制度,推进学校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探索依法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妥善处理各类教育纠纷。发挥课堂主渠道、学校主阵地作用,做好教育系统师生员工法治教育。

  (四)加强监督评估

  完善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对本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跟踪监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及时总结规划实施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媒体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将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规划实施评估的重要依据。

  (五)强化科研引领

  加强市、区、校教育科研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引领作用。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教育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设高水平教育智库,加强教育政策和宏观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做好教育规划的宣传解读,组织开展政策培训和指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增强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与合力,努力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来源: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责任编辑:阳光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2023云展会30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