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体博会25 校体购2

教育部“云”访福建:来看两岸教育融合发展的“福建样板”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22-09-23 10:11 围观2428次

教育部“云”访福建:来看两岸教育融合发展的“福建样板”

  访

  教育部2022年“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持续进行中。第十四场“云发布”带我们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教育合作交流情况,今天,继续我们的“云采访”,一起来看福建如何积极探索闽台教育融合发展新路——

  

  先一起来看闽台教育融合发展十年发展大数据——

  以通促融,创新合作、共谋发展

  全省具备面向台湾地区招生资格高校27所,累计8000多名台生来闽就读。福建高校与118所台湾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216个,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4万人。建设4个两岸教师发展中心、7个两岸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培训两岸教师3000多名。支持高校开展闽台科研合作项目10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明专利15项

  以惠促融,优化机制、共享机遇

  实施台湾教师入闽工程,累计来闽台湾教师1187人次。支持来闽从教台湾教师申报国家人才计划项目,纳入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福建省劳动模范等重要表彰评选范围,共有10名台湾教师获得省级以上荣誉。坚持“一视同仁、适当照顾”,就近安排台胞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全省中小学、幼儿园现有在读台生3500多人

  以情促融,亲望亲好、共创未来

  邀请15000多名台湾师生来闽交流访学,300多所两岸大中小学缔结姊妹学校。建设海峡两岸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中心,设立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实习实训基地50多个,吸引3.6万名台湾青年留闽就业创业,300多名台湾乡建乡创人才参与117个村庄项目建设。

  

  十年来,福建积极打造台湾师生登陆“第一家园”,多措并举探索海峡两岸教育融合发展新路。

  多元化合作办学,推动两岸学生双向培养

  试点开展高校单独对台招生和依据台湾统测成绩招生,招生院校基本实现公办本科院校和优质高职院校全覆盖。率先出台《福建省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打造两岸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闽台高校由单一合作向多元合作发展。率先开展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通过本科“3+1”“4+0”、专科“校校企”等模式,着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部“云”访福建:来看两岸教育融合发展的“福建样板”

台湾高校学生“走进福建”学术夏令营在华侨大学开营↑

  多层次学术交流,推动两岸师资双向互动

  支持高校设立联合培养中心,建立两岸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邀请两岸高水平大学相关学科(专业)带头人授课,分层次培训高校校长、教学管理干部、专业教师。支持在闽高校邀请台湾教师来闽参加学术会议、开展访问访学、开设短期课程或学术考察,建立校际合作关系。打造全学段两岸青年交流平台,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中小学校长论坛、学前教育论坛等品牌效应不断彰显。

教育部“云”访福建:来看两岸教育融合发展的“福建样板”

华侨大学海峡两岸青年学子光明之城社区振兴工作营↑

  多专业全职聘请,支持台湾教师来闽从教

  实施台湾教师入闽工程,支持台湾教师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学术研究能力,申报国家和地方科研、人才项目,用待遇、事业和环境吸引人才。构建台湾教师服务管理体系,推进台湾教师引进、管理、服务和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教育部“云”访福建:来看两岸教育融合发展的“福建样板”

闽南师范大学连续十年举办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营↑

  多领域搭建平台,集聚更多两岸高层次人才

  集聚两岸优势学术资源开展合作研究,共建共享特色化、专业化、开放型的闽台高校学术研究平台。设立海峡联合基金,支持闽台高校开展科学研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聚焦两岸产业结构融合度和互补性,支持闽台高校在特色农业、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资源共享。

  

  讲述人:华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王建华

  十年来,华侨大学台湾学生在校生总数从144人增加至549人,规模和质量均实现跨越式发展。

  学校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办学,依托教育部联招、“暨大华大两校联招”、“台湾学测免试招生”等招生平台,完善对台招生工作体系,增加对台招生计划,不断提升台湾学生的录取数量与质量。

  加大资源投入力度,扩大台湾学生奖助学金覆盖面,设立优秀新生奖学金、台湾学生奖学金等近10项奖助学措施,吸引优秀生源。

  学校不断简化程序,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期间,通过简化申请及入学手续、多平台开展招生咨询、推进专业培养改革等做法,努力缩短与学生的每一步距离,取得了良好成效。

  讲述人: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陈庆华

  福建师范大学对台教育交流合作基础扎实、优势突出,目前已与台湾地区40多所高校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2010年,学校首先在旅游学院、传播学院相关专业领域与台湾世新大学开展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今,学校已与台湾世新大学、铭传大学等6所高校合作开设8个专业,共培养毕业生3000余人。项目充分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引进师资、课程、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多种形式,推进闽台双方办学资源有效对接与互补。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成果丰硕,已成为学校合作办学特色,有效促进了合作办学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共同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讲述人:闽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员 林致远

  近年来,学校着力做好台湾优秀教师的引、育、用“三篇文章”。一是发挥办学优势,用好政策引才。发挥对台区位优势和办学特色优势,把鼓励台湾高水平师资来校任教纳入顶层设计,通过与中国海峡人才市场合作、参加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大会、台湾合作高校和社会各界推荐等方式,全职引进或聘用台湾优秀师资。二是搭建发展平台,精心帮扶育才。以“互学互鉴”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以“项目示范”增强台湾教师申报教学科研课题的积极性、针对性和规范性。三是激发干事热情,站位全局用才。鼓励台湾教师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两岸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讲述人: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浩

  平潭是全国唯一因台而设的综合实验区,担负着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使命。自实验区成立以来,区社会事业局按照实验区“往来便利、深度融合”的闽台交流主题,深入开展系列合作交流。搭建两岸棒垒球运动交流平台,引进台籍棒垒球教练为平潭中小学校发展棒垒球运动提供技术支持,开展两岸赛事交流活动,举办“共同家园杯”两岸青少年垒球夏季邀请赛。推进两岸学校交流合作,台湾嘉义水上中学、大吉中学等师生来岚与平潭一中开展为期3天的室内管弦乐、篮球等项目切磋与交流。

来源:微言教育 责任编辑:逯红栋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领导带队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04-03
    3月27日,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林海峰率侨兴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政负责人、相关专业负责人、毕业班辅导员等赴泉州石狮,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福建绅派集团负责人陪同林海峰一行走...
  • 2024年福建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立项建设名单公布
    福建省教育厅09-26
    日前,福建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公布2024年福建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立项建设名单的通知》,经各地各校推荐、专家评审,全省共有25所中小学校入选2024年福建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立项建设...
  • 福建师范大学迎来首批足球运动专业新生
    福建省教育厅09-14
    9月11日,福建师范大学首届足球运动专业开学典礼在旗山校区举行。作为全国首批30所开设足球运动专业的高校之一,今年福建师范大学首次招收足球运动专业学生。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
  • 福建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秋季学期开学专项督导
    福建省教育厅09-14
    9月1日-10日,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领导分别带队深入全省各地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幼儿园和校外培训机构,对新学期开学工作进行专项督导,督促各地各校及时发现问题、查缺补漏、推动整...
  • 擘画政采改革发展新画卷——福建省财政厅完善政府采购管理综述
    中国政府采购报09-06
    近年来,福建省财政厅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方案》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通过深化制度改革、数字改革和机制改革,创新服务营造良好的...
  •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用技术技能点亮学生未来的路
    福建省教育厅08-26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日前,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在晋江召开,对加快发展现代职...
  • 福建省持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教育部08-20
    福建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锚定“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宏伟蓝图,通过坚持立德树人、优化学科布局、创新育人模式、提升教师素质,加强拔尖创新人才...
  • 福建省高校教育评价改革推进会在厦门举行
    福建省教育厅官微08-09
    会议现场为进一步推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地见效,8月2日,福建省高校教育评价改革推进会在厦门大学举行。全省各高校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