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培训

十年砥砺奋进路,赣州教育谱新篇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22-09-30 14:08 围观3175次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彰显教育公平惠民,区域性教育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十年砥砺奋进路,赣州教育谱新篇

十年砥砺奋进路,赣州教育谱新篇

  赣州市成为全国三个部省共建贫困地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之一,被中央电教馆列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赣州市教育局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评为青少年维权岗;被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为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先进单位。赣县区、信丰县、兴国县先后被教育部列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兴国县和赣县区的体验式德育案例还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赣州教育发展走上“快车道”

十年砥砺奋进路,赣州教育谱新篇

新建成的南康区第四幼儿园

  9月1日,南康区第四幼儿园正式开园,干净整洁的园区环境,充满生机的空中种植园,让孩子们对幼儿园生活充满希望和喜悦。该园是南康区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建筑总面积达8720平方米,有效满足了周边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

  这只不过是近十年来赣州教育发展成就的一个微小缩影。

十年砥砺奋进路,赣州教育谱新篇

十年砥砺奋进路,赣州教育谱新篇

  教育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前列。赣州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1.1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7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27%。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6.35%,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9.35%,比10年前提高58.64个百分点。具有招生资格的中职达标学校占比95%,2021年1月,在全省2021年度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上赣州就职业教育作典型发言。高校规模仅次于省会城市,市属、驻市大中专院校达12所,在校生18.33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十年砥砺奋进路,赣州教育谱新篇

十年砥砺奋进路,赣州教育谱新篇

  各类教育发展取得实效。加快普及学前教育。2012年,全市仅有公办幼儿园21所,占比不足10%。10年来,赣州市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通过新建、住宅小区配建、闲置校舍改建等多种方式扩充城乡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新(改、扩)建城区公办幼儿园295所,增加学位10.15万个,建成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288所,在全省率先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建成村级公办园1442所,共有学位8.79万个。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2018年全市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认定,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大班额占比由2016年的21.59%下降到0.68%,全市化解大班额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全市打造省级中职达标校37所,实现每个县(市、区)均有一所起示范引领作用的中职学校,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十年砥砺奋进路,赣州教育谱新篇

十年砥砺奋进路,赣州教育谱新篇

  教育保障水平全面提升。2012年以来,整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保障、“全面改薄”“能力提升”和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等各类资金近148亿元,新(改、扩)建校舍1132万平方米,改造校舍危房230.6万平方米,改造薄弱学校3827所,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项目1994个,校舍D级危房全面消除。2018年赣州市启动实施了城乡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扩)建学校196所,新增学位27.1万余个。推动“双减”工作提质增效,校外培训机构100%实现网格化管理,课后服务“一校一案”实现中心校以上全覆盖,组织开展体美劳“晒课表”、美术音乐“双减”成果展等活动,16所中小学校获评全省劳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

十年砥砺奋进路,赣州教育谱新篇

十年砥砺奋进路,赣州教育谱新篇

  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明显。2012年以来,赣州市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资助标准不断提高,贫困学生受助力度不断增强。建立了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在落实上级资金基础上,由市、县财政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提标,确保了应助尽助。10年来,全市累计资助学生482.27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41.24亿元。寻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兴国中专打造了“兴国表嫂”“兴国工匠”“兴国能人”三大品牌;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生财有道》栏目对安远中专开展安远名小吃培训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

十年砥砺奋进路,赣州教育谱新篇

十年砥砺奋进路,赣州教育谱新篇

  教师队伍建优配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十年来,全市招聘中小学教师20999名、“特岗教师”16623名,定向培养乡村教师8003名,440名公费师范生回赣州任教,8358名教师参加“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教、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计划;争取“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免费为赣州培训教师30万人次。2022年9月,我市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蒙芳光荣入选“2022全国美教师”。

  坚持创新提升内涵,赣州教育发展形成“赣州经验”

十年砥砺奋进路,赣州教育谱新篇

  在梅子山烈士陵园,全南县实验小学陈诗蕊同学给同学们讲了《钟五妹的红色故事》。

  近日,全南县组织各学校开展“开学思政第一课”活动,通过红色研学、邀请思政名师、党支部书记上思政课、讲红色故事、唱红歌等方式,给步入新学期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根植于学生的心中。这是赣州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加强德育的一个案例。

  一是立德树人作出“赣州探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重,将爱国主义、赣南红色资源融入教育教学,编写《赣州市中小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简明读本》作为全市地方教材,把红色教育纳入思政课程,开足开齐红色文化课程。依托各(市、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大力开展红色研学实践,全市评选出52个研学基地,红色研学实践形成赣州经验,兴国县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被评为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利用抗疫抗灾大战大考“鲜活教材”,组织讲好“开学第一课”、举办一次事迹宣讲等“六个一”活动,开展“战疫英雄进校园”活动,进一步增强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

  二是学前教育形成“赣州模式”。赣州市率全省之先完成了乡镇公办中心园和村级公办园建设任务,攻克了住宅小区配套园治理和无证园治理难题,创新解决了幼儿教师配备和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等系列难题,形成的“赣州模式”在全省推广、在全国有影响。2019年11月10日,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以《“一号工程”唱响治理协奏曲》为题报道了赣州的做法。在全省率先出台《赣州市公办幼儿园人员总量管理暂行办法》,创新举措破解幼儿教师编制不足、同工不同酬、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保障幼儿教师配备和工资待遇。全市共核定同工同酬的备案制幼儿教师15124个,这一创新做法得到省教育厅的高度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十年砥砺奋进路,赣州教育谱新篇

  三是职业教育打造“赣州样本”。相继出台职业教育扩容、提质三年行动计划和若干措施,市本级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从2020年起增加至2000万元/年。市属高职从无到有,相继创办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君职业学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服务产业能力不断增强。驻市、市属本科高校和高职学院依托科研创新优势与地方合作,分别建有家具学院、脐橙学院、稀金(赣州)新材料研究所、新能源汽车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和科研机构。全市中职学校与500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473个,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对接更为紧密。

十年砥砺奋进路,赣州教育谱新篇

  四是高等教育呈现“赣州特色”。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成功转设为赣南科技学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高地建设,为高校培育创新型人才提供坚实基础。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获批设立并被中国残联、教育部确定为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试点单位。加强一流专业建设,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施“学前教育+”“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改革与实验”“沃土计划”等人才培养新模式,人才培养特色日益凸显。在江西理工大学建立了“国家级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赣南师范大学建立了“国家级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十年砥砺奋进路,赣州教育谱新篇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历史节点上,赣州市教育系统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职业教育融合创新,确保教育发展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在短板和弱项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江西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逯红栋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