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风雨兼程,十年奋斗求索。十年来,合肥市教育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不断提高,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推进,信息化教育教学体系持续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获得感显著提升,“学在合肥”品牌在“科里科气”的合肥熠熠闪光。
这十年,教育发展迅速、成果丰硕、亮点纷呈。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提前两年全域通过国家教育督导评估认定。先后被确定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国家级示范区、全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市、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验区等。
这十年,教育体系更加科学、更为完善、更有质量。从“幼有所育”到“老有所学”,从普通教育到特殊教育,全学段各类型教育全面覆盖。现有托育机构835家,累计可提供托位2.71万个,千人口拥有托位数2.86个,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96.97%,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3.6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89.5%,基本建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覆盖城乡、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各类学校2328所、在校生236万人、教职工17.2万人;老年学校1429所,参与线上、线下学习达25万人;义务教育就读的残疾学生进一步保障,目前在读学生4146人。在2021年全国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中,合肥市“教育服务”满意率位居全国第六。
这十年,坚持优先发展,着力下好教育保障先手棋。10年来,合肥市保障每个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努力提供公平、优质、包容的教育,着力解决“有学上”和“上好学”、“入公办园难”和“入民办园贵”等矛盾。10年来,全市教育投入超过2000亿元,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项目979个,其中中小学项目353个、幼儿园项目626个,累计新增学位76.6万个,其中中小学学位58.6万个、幼儿园学位18万个。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从2012年114万人增长至2021年151万人,年均增长3.17%;专任教师从2012年23670人增长至2021年98691人,年均增长17.23%。初中、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12.86、24.3个百分点。合肥一中瑶海校区、合肥六中菱湖校区、合肥九中新校区、合肥十中新校区、黄麓师范学校新校区相继建成,最美的建筑在校园、最美的风景在校园成为合肥市民的广泛共识。小学校舍建筑面积生均8.22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2平方米;中学校舍建筑面积生均15.95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1.5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小学占比97.85%,比2012年增加49.41个百分点;中学占比97.02%,比2012年增加35.04个百分点。
这十年,坚持教育公平,着力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10年来,合肥市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科学育人理念深入人心,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变革正越发深刻。推动“双减”政策落实见效,学校主阵地作用明显强化,校外培训机构大幅压减,全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由原先1199所压减至59所,压减率达到95.08%。构建“1+X+1”课后服务模式,课后服务工作案例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目前,全市中小学生开展课后服务学校481所,覆盖率100%。参与学生769015人,占应参加学生的94.48%,“5+2”全程参加占比90.47%。“五育并举”深入推进。设立14个“德智体美劳”创新实验区、105所实验学校,全市形成整体推进“五育”并举的浓厚氛围。命名4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13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3个全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1个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2家长三角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27所、校园篮球特色学校90所,全国足球试点区3个。“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每年有20万以上参与其中。遴选56家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33家研学旅行基地,每年学生参加素质教育基地活动近100万人、研学旅行近50万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缓解教师资源配置矛盾,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先后开展6批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创建,确定224所新优质学校。组建164个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其中城区教育集团54个,覆盖182所学校(校区),占城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68.68%;组建5个普通高中教育集团,覆盖10个县(市)区28所学校。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项目建设深入实施,新高考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基础教育育人方式逐步转变。2019年在合肥十中首设安徽省海军青少年航空学校,首届海航班今年26名同学被录取为海军飞行学员,招飞录取率位居全国14所航校第一,创造全国海航班招飞录取率历史新纪录。民族教育硕果累累,合肥三十五中“西藏班”、合肥幼专“新疆班”受到高度好评。
这十年,坚持人民立场,着力让教育更有温度更加暖心。10年来,合肥市站稳人民立场,围绕老百姓的期盼推进改革,让教育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情系“一小一老”,牵头实施的“安心托幼”和“老有所学”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在“安心托幼”方面,2022年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2.1万个,新增托位数1.35万个,2023年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2.6万个、托位数1.6万个。到2025年,全市总托位达5.98万个左右,新增公办学位10.5万个,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总数达到28.98万人,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低于90%。在“老有所学”方面,截至目前,全市老年学校新增学习人数5.48万人左右,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达到25.71万人,目前正在有序推进改建社区老年学校和远程学习点工作。统筹谋划,扩大教育供给,在夯实开放大学四级网络的基础上,全面构建四级“老有所学”服务体系,让合肥市40%以上的老年常住人口,老有所学、学有去处,最终达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为民便民方面,新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家长等候区”,等候接送孩子“晒不着雨淋不着”的“暖心工程”已成为学校建设的标配。目前已建成家长等候区800余处。学校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向周边居民开放,实行市区学区内成套房入学年限政策,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网上录取,取消进城务工人员定点学校,让随迁子女入学更就近。2021年首次拆分市区高考考区,考生从“满城跑”变为“就近考”;2022年在中考报名人数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市区普通高中录取率,省、市示范高中录取率,一中、六中、八中录取率等“三个不降低”。
这十年,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打造教育发展新高地。10年来,合肥市坚持和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出政策,擘画发展蓝图;聚资源,促进校企合作,调布局,优化发展路径。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共有高职高专院校35所(高等职业学院33所、高等专科学校2),中职学校50所,在校生61万人。合肥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分别于2020年、2021年获得省政府通报激励。合肥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全国近5个百分点,高于安徽省3个百分点,进入普及化阶段。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强化与一流高校院所协同创新,投入近百亿元,先后与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全国一流高校院所共建25个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领域,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推动应用技术研发,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助推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这十年,坚持对外开放,着力扩大合肥教育辐射面影响力。国际交流初显成效,2015-2020年合肥市共组建125个教育国际交流团,出访2128人次;接待98个来访团组1542人次。合肥市从2015年的29所学校与国外44所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增长至目前的43所学校与国外79所学校结为友好学校,交流形式从最初简单的师生互访到形式多样的交流。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先后与上海市杨浦区、苏州市等签订合作协议,开展长三角校(园)长、骨干教师相互交流学习、挂职锻炼,建设14个长三角名校长、未来教师实践基地和8个后备干部挂职基地。教育帮扶展现担当,每年选派骨干教师赴新疆皮山县、西藏山南地区以及皖北地区支教,全面深化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和合六经济走廊的教育合作。
过去十年成绩斐然,未来十年任重道远。我们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聚焦“打头阵、挑重担、当主力、作贡献”,以赶超之志、务实之策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为打造全省优质教育核心区、教育改革先行区、现代教育示范区,为建设高水平教育强市、擦亮“学在合肥”品牌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