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紧跟职业教育发展步伐,高度重视教育教学信息化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与实践基于大数据的“分类培养、精准施教”育人模式,契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提出的“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需求导向,科学分类
近年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基于大数据探索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分类个性化精准培养和教育,创建了“一平台三系统”,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
创建人职匹配大数据分析平台。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依据构建的“学生—专业—能力—职位—职业”匹配分析模型,设计学生成长画像、职业需求分析等功能模块,形成支撑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的人职大数据和匹配分析大数据平台。
开发“职业性向测评”系统。依托智慧校园平台自动抓取学生的基本信息、学干锻炼、兴趣爱好、社交实践等多维度信息,形成学生职业性向大数据仓库。通过对学生测评画像和综合分析,输出《学生专业与职业性向评估报告》,辅助指导学生志愿报考和职业方向选择。
开发“成长画像学习导航”系统。整合学校专业课程教学,以及各类专班、工作室(坊)、名师引领团队等教育数据,为学生能力分析画像、专业教学诊改等提供数据。
开发“智慧化精准就业”系统。通过对学生意向岗位、专业能力、技能特长、性格特质等进行综合分析,为学生推荐匹配度更高的就业职位。
建立平台、系统后,如何分类培养?新生入校时,学生依据大数据测试平台对职位类别、能力等数据分析反馈结果,并依据对个人测评结果出具的《学生专业与职业性向评估报告》,自主提出申请选择适配的专业。第一学期结束后,学生经过一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对职位类别、职位和能力有了新的认识,根据大数据分析平台对个人测评结果出具的《学生就业意向与学习导航报告》,结合个人职业兴趣、爱好潜质、适合职位等,再次提出申请重新选择适配的专业类别和职业发展方向。学校按照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就业意向、职位类别等,参考学生的分析报告结果和个人意愿,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
“分类培养”并不是给学生贴标签,生涯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基于大数据的职业测评贯穿学生整个求学阶段,甚至包括就业任职阶段。在此过程中,学校会多次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意向及感受进行追踪回访、合理评估,并适时作出规划调整,以真正达到科学育人的培养目标。
二、分类分阶,精准施教
科学分类是为了更好地精准施教。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大数据对全校现有52个专业的学生逐一分类后,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和学生职业适应性,在学生现有专业的基础上,选择有管理、营销、创新和创业意向的学生,创建“专业+管理”“专业+营销”“专业+创新”和“专业+创业”的精准施教模式,创设“普育—培育—选育—精育—长育”分阶育人场景。
“专业+管理”人才培养。学校依托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和与苹果公司共同制定的“雏鹰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组建“雏鹰计划”特色专班,创建校内培养、企业实践和独立工作等渐进式“专业+管理”人才培养平台。学生在学习校企定制开发的应用管理类课程基础上,通过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成长为企业管理人才。
“专业+营销”人才培养。学校依托现代营销中心和“大能手创客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基地,借助学校第二课堂和选修课的形式,为有营销兴趣与特长的学生组建“匠心筑梦·卓越计划”特色专班,创建“专业+营销”培养平台,引导学生学习完成第三方提供的真实案例、项目及任务,破解技术难题。
“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学校依托创新研究中心,省级、市级和校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科研人员承担的科研项目、科技发明活动等,创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为有科学爱好、创新素养、创新意识的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意识。
“专业+创业”人才培养。学校依托创业研究中心和校政研企四方共建的中国·中原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成立“创意小组—创客工坊—专业群创业中心”,整合学校创业教育、创客空间等资源,打造创业实践场景,创建“专业+创业”人才培养平台,为创业意愿强烈、想法成熟、能力突出的学生,开办“创业专业实验班”,培养创业精英人才。
为进一步检验基于大数据的“分类培养、精准施教”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又创建基于大数据的质量诊断平台,收集挖掘学生在校学习、求职择业以及工作期、职业期和事业期发展大数据,对学生发展的关键点进行重点监测诊断,检验分类是否科学,施教是否精准,形成学生发展综合评价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提升人才分类培养、精准施教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三、人人出彩,示范引领
近年来学校实施“教育数字化”工程,依托信息化技术开展“三教”改革,大力推进“教师护路、教材筑路、教法引路”,深耕内涵建设,使学生更加精准快速适应岗位。
“赋能”教师——为学生成长护路。学校通过强化数字素养培训、开展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评比等方式,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团队建设。强化数字素养培训。学校采用“走出去”接受专项培训和“请进来”开展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数字化发展视野、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方式运用能力,学习掌握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使用的最新技术和组织运营方式并融入课堂教学中。开展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评比。学校采用“以赛促教”的方式,组织参加各级各类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评比活动,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充分交流信息化教学经验,评选和推广先进典型,强化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智慧教学场景和数字化资源的考核力度,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革新”教材——为学生学习筑路。学校结合“互联网+”发展趋势,从“高、深、广、新”四个方面入手,大胆实践,开发使用了一批实用易学的对路教材。实行“校—院—企”联合模式进行教材建设,及时纳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开发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视听教材、实物教材、场景教材、云教材等。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以教材线下教学为主,各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及通识课教学平台等线上教学为辅的教学内容和资源体系。
“激活”教法——为学生成才引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课堂像车间,作业像作品”。运用“讲—演—练—评”教学法,广泛采用任务式、单元式、项目式、情境式教学,学生以作品的形式完成教学单元。学校建成了校内外近千个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训教学学时比例达到总教学学时的65%以上。学校建有“河职云课堂”课程教学平台,30多间智慧教室或精品智慧教室和100余间智慧实训室,形成了丰富、实用的智慧教学场景和平台。为实现信息化教学,学校建设100多个虚拟仿真平台,极大提高了学生实训课的课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