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作为谱写新篇章。陕西省子长市撤县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2022年全面启动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创建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队伍建设,深化综合改革,全市教育质量、教育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教育经费持续增加。近年来,子长市在保证正常教育投入的前提下,新增教师津补贴和其他补助政策全部落实兑现,其中每年市财政列支814.5万元,专项用于班主任津贴发放;教学质量奖励由200万元提高至400万元;列支912万元,全面实施农村教师乡镇补贴;列支336.4万元,足额拨付“四类”学生课后服务经费补贴;列支180万元,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从业人员工资和水电煤气等费用;列支291万元,全面实施校长职级制;列支753万元,全额拨付教师公用经费。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投资3817万元改建了子长市中学旧校区,设立“子长市第一小学”,投资358万元补充了教育教学设备,新增学位2400个,解决了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投资1571万元更换了全市25所中小学、幼儿园燃气锅炉,降低了供暖成本,缓解了大气污染治理压力。投资1370.8万元先后完成了32所学校旱改水厕和34所学校浴室改造。投入5106万元对东风小学、后桥小学、芋则湾小学、李家岔中学进行了改造、维修、添置、提升。投资725万元征收了东风小学冯家屯小学、第二幼儿园校内的居民住宅,改善了学校的办学育人条件,增强了学生、教师和广大家长的获得感。投资670万元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学校进行了改扩建。投资290万元对全市46所学校重点点位视频进行了汇集。在14所学校建设了精品智慧教室5间、常态化智慧教室18间,实现了“专递课堂”城乡学校间常态化应用。改扩建了子长市第二幼儿园,新建了第三幼儿园,公民办幼儿园普惠性覆盖率达100%。
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今年秋季学期,顺利完成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副校园长选聘工作,新聘续聘校园长45名,交流学校中层领导17名,激发了学校的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提高了中层领导的工作积极性。为解决教师短缺和学科结构不均衡问题,招聘农村特岗教师84名,招聘幼儿园教师15名,自主招聘高中教师12名,同时,按照“适度调配、保证刚需”的原则,交流轮岗教师269名。继续推行新聘特岗教师在城区学校跟岗实习一年,第二年返回乡镇学校正式上岗制度,有效解决了城区学校因短缺教师而大量临聘人员现象,提升了新聘教师整体业务水平。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国培、省培、市培和市教科体局暑期全员培训等方式,累计培训教师8000多人次,两年来,培养省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47名。同时被子长市人社局和教科体局联合认定的骨干教师一次性奖励名优教师每人6000元、学科带头人每人4000元、教学能手每人2000元、教学新秀每人1000元;省级教学能手每人每月200元与工资同步发放。
内涵发展稳步提升。扎实推进教育局长年度项目“名校+”工程和子长市教科研联合体联片教研工作。10所中小学建立了校际对口帮扶关系,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共建活动,有效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35所中小学建立了10个教科研联合体,有效整合片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吸收各校有益经验,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为推进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市教科体局每年向教科研联合体拨付50万元工作经费和14.4万元的奖励资金用于此项工作的高效开展。目前已形成了“以教研员为主导、以校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角”的新型教研模式。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细化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选课走班管理、教师业务培训等具体项目方案计划,优化学校内部处室设置。立足新教材新课程,开展高中生涯规划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培训和高中新教材培训,取得资格认证的生涯规划师最少确保每班1人,每学期培训人次不少于20%。2022年秋季学期子长市中学与西安高新一中合办“双师班”,旨在引入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尽享原汁原味的高新课堂,2022级新生实现了新高考“3+1+2”组合模式选课走班。
“课堂革命”创新推进。深化课堂改革,打造“第一课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线,突出核心素养培养和学习方式转变,充分借鉴先进办学经验,结合学龄段学生特征,全面开展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互动式学习,构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适合学生成长特征的新时代课堂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足学好。整合校内资源,丰富“第二课堂”。广泛开展书香校园、传统体育等各类艺体教育活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提升学生审美修养,锻炼学生健康体魄。同时,全面实施“5+2”课后服务模式,各学校在进行作业答疑的基础上,成立学生社团224个,开设了陶艺、书法、唢呐、剪纸、足球等40多个特色课程,实现了“合格+特长”的育人目标。搭建社会平台,拓展“第三课堂”。以劳动实践和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通过家务体验劳动、社区志愿服务、研学实践教育等方式,不断增加学生团队协作和艰苦奋斗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家国情怀。目前相继建成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9个乡村少年宫以及谢子长陵园、瓦窑堡会议旧址、钟山石窟、安定古镇等13个市内红色教育和文化旅游研学实践基地,遴选建设了黄陵黄帝陵、宜川壶口瀑布、延川梁家河、延安革命纪念馆等8条市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路线。
“双减”政策落地有声。优化作业设计与布置。各学校将作业设计作为校本教研的重点,根据全年教学目标任务,采取学校统筹、年级协调、学科分层的办法布置作业,实现作业管理优化提质,进一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目前,35所义务教育学校已经全部建立作业管理细则和作业公示制度,老师给家长布置作业和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现象已全部杜绝。评选出的100个精选作业管理与设计优秀案例在全市各学校宣传推广,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由市教科体局牵头,会同市场监管局、公安局、行政审批局、城管局等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治理工作,严查在职教师参与违规有偿补课问题和校外培训“七种变异形态”,规范办学行为,净化培训市场。目前我市累计开展专项整治13轮次,拆除违规宣传广告43处;40所学科类机构转型6所,注销34所,压减率100%。
优质均衡推动有力。通过新增学位和“摇号分流”方式,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大校额”和“大班额”问题,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起始年级班额均控制在55人以内,到2023年秋季学期全市初级中学全部取消大班额,同时,义务教育学校各类重点班,均衡编班和均衡搭配教师也取得实质性突破。全面推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创建,促进义务教育资源由基本均衡逐步向优质均衡发展,目前,完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市级审核达标学校11所,省级复核达标1所。
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建立了从学前到大学的贫困生救助体系,发放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281.94万元,资助学生5533人;贫困大学生资助413人次,资助资金56.8万元。高度关注特殊群体儿童,对全市76名重度残疾儿童开展了“送教上门”服务,市财政按照每生每年6000元标准足额拨付专用资金,为送教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补助和交通补助。
作风建设持续增强。坚持刀刃向内,以上率下,坚决向不作为“躺平式”作风、慢作为“蜗牛式”作风,乱作为“任性式”作风亮剑,深化整治“庸懒散慢虚粗”,扎实践行“勤快严实精细廉”,推进干部作风持续转变。印发了《中共子长市教育科技体育局委员会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在全系统开展了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切实强化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规矩意识和纪律意识。
职业教育提质发展。树立职业教育规范办学导向,加强国、省、市技能大赛后备参赛队伍培养,扩大1+X证书考核面。实施高素质师资培训项目、实训室建设项目,推进全省中职旗舰校和全国中职教育“双优校”创建,实现教育办学条件和教学要求“双达标”。坚持多元合作办学理念,精准对接合作企业、联办高校资源,加强专业建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构建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建设,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子长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延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