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八届图书馆论坛 校体购2

山东安丘市:探索数字“助学助教助管”新路径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23-11-02 10:26 围观961次

  山东省安丘市坚持将教育数字化作为教育变革的重要载体和核心抓手,按照需求牵引、应用导向原则,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运用数字助学、助教、助管,探索打造教育数字化转型新范式。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试验区、山东省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单位。

  聚焦“数字助学”,构建学生个性成长新体系

  创新建立 AI 智慧作业系统,建立完整的学生学习大数据,精准研判学生学习特点,推动学生实现智慧化、个性化学习。一是创推“滴灌式”学习。依托 AI 智慧作业系统,全场景收集学

  生日常作业、课程随练、考试测评等学习情况,逐一生成专属学习报告和个性化学习方案,教师根据分析情况,对学生分层次、针对性“因材施教”,让学习模式由“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实现学生学习减负与提质的双赢。二是实行“精准化”教辅。通过 AI 智慧作业平台,对学习作业进行全面分析,精准定位每个学生的薄弱知识点,个性化推送“专属练习”,让教辅模式由“题海战术”变为“靶向提升”,从根源上压减作业量。目前,平台累计采集作业数据1100多万道,错题43.7万道,生成个性化错题集7110个,学生重复无效作业量减30%。三是绘制“全周期”画像。通过伴随式数据采集,建立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周期、全过程的学生学习数字档案,形成集诊断、评价、干预指导为一体的学生素养画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目前已生成5万余名学生的数字画像,覆盖学生德智体美劳5个维度、30余门课程。

  聚焦“数字助教”,生成教师数据教学新范式

  搭建教师智慧教学分析平台,全方位汇集分析教师教学数据信息,全面优化教学模式,以数字技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一是再造教学流程。打破传统的“新授、练习、批阅、分析、讲评”等教学流程,针对占用教师时间和精力多的批改、分析作业环节,借助扫描仪将学生作业全部录入系统、智能批阅分析,自动生成每个学生和班级的学情报告,精准反馈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指导教师针对性备课、侧重性讲解,极大减轻了教师负担。自实施以来,教师教课环节由5个压缩至3个,平均每天节省批改分析作业时间3小时以上。二是再造课堂模式。聚焦传统教学凭经验授课、靠“部分提问”评价等模糊粗犷、“以偏概全”的弊端,创新设立AI录播教室,利用智能感知、无感采集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全过程诊断与评价,改善教师课堂教学薄弱环节,以“数据化”赋能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三是再造教师评价。依托教师智慧教学分析平台,定期对教师教学过程、课堂氛围等多维度进行智能评估,生成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图谱和个性化成长方案,分层分类开展培训管理、评审评比、发展建议等,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数据支持。目前,已形成教师个性化成长方案 1290个,发现优秀青年教师800余名,采集新课改优秀课例、新时代教学评价范例等2000余件,其中职工子弟学校教师孔伟娟主持的思政课评为省级“金课”,全潍坊唯一

  聚焦“数字助管”,打造学校智慧管理新样板

  建设学校智慧管理平台,打破校园建设“信息孤岛”,分类汇聚教学资源,实现学校管理智慧化转型和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一是以数字技术推动教育管理转型。实施教育政务服务智能升级工程,全市所有学校建成为万兆互联、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数字校园”,创新构建“一中心、六体系、N 应用”为框架的大数据体系,接入21个教育业务系统,汇集教、学、考、研、管、评等教育数据1.1亿条,为全市师生教学教研、学习辅导、教育管理、家校共育提供全过程、一站式服务。二是以数字技术推动城乡教育转型。打通“国家平台+本地特色”资源共享渠道,推进国家、省、县、校平台对接,建成覆盖城乡学校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122个,录制名师课程、精品课程3.2万余节,不断满足师生资源使用多样化需求。开展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行动,定期组织开展“同城大课堂”,全市城乡中小学10万余名学生共上一节课,实现了资源共享、师资共享、课堂共享。三是以数字技术推动教师培养转型。依托首批国家级智能研修应用平台试点,通过在线研课、网络听评课、优质课评选等方式,建立本地化研修精品资源库,收录视频培训课程 4000余节,开展直播式、植入式等多样化培训 70余次,推动了全市教学水平整体提升,促进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责任编辑:逯红栋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