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采购管理领域也经历了革命性的变革。广州伟时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亿企优采”平台,经过二十余年的深入应用和持续优化,该平台已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医院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下采购项目的首选工具。
在传统采购模式中,高校、科研院所和医院的采购工作往往面临流程复杂、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问题。“亿企优采”平台的出现,为这些领域的采购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
根据教育部直属的某高校了解到,该高校在广州、珠海、深圳三地共设有五个校区,拥有10家直属附属医院。自2003年以来,该高校通过部署广州伟时该平台的网上竞价系统,实现了对未达到政府采购限额标准的小额仪器设备采购的高效、公开和透明采购管理。该系统每年成功处理超过10000张订单,涉及近40000台设备,每年为学校节省了逾2000万元的资金。该校在竞价网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平台执行的竞价单违规占比为零,这一创新举措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创,也为其他兄弟院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该平台已成功实现与学校内部各信息化系统的无缝集成,有效消除了信息孤岛。现在,申购、经费查询、审批、验收、资产入账、集中结算等流程均能通过无纸化操作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一致性。
位于深圳的国家级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表示,为了规避采购风险,以往10万元以上非政府采购的项目也会选择通过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采购。然而,这个过程通常需要3-6个月的时间,包括采购申请、编制需求、编制招标文件等步骤,不仅周期长,而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增加了采购成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研究所启用了广州伟时“亿企优采”平台,通过网络信息化手段,极大地提升了采购项目执行的效率,将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下采购项目的采购周期缩短了一半以上。同时,对于采购执行周期,也去除了以往需要人工时间进行的寻源、询价、对比、通知、文件收发等耗时耗力的步骤。据统计,从发布采购公告到公示结束平均为期3天,一般采购5天内设备即可到货,平均在10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从需求发布至到货验收的采购执行全流程。
此外,结合研究所的采购需求,该平台创新了“不指定品牌竞价”的采购模式,打破了供应商区域垄断和报备保护的局面。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中,生产厂家会对不同地域和级别的渠道商给予不同的优惠和限制,这就使得不同地域的供货商的供货价产生不小的差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对市场指导价产生影响,生产厂家通常会使用客户报备制度。然而,这导致即使采购单位引入了采购平台,也无法获得更低价和更好的服务。因此,该研究所在传统竞价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引入了“不指定品牌”竞价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供应商在满足采购用户要求的规格参数的情况下,可以自行报出同一规格但不同品牌的不同报价。这样,一个采购项目中就会有多个不同品牌的供应商参与公平竞争,有效地打破了厂商的垄断。
某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广州研究所介绍,以中央“放管服”精神为指导,改研究所优化了采购、审批和验收流程,引进“亿企优采”采购平台,通过信任引导和管理推动权力下放,进行了有益尝试,使采购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便捷。在提升采购管理规范性和有效利用电子平台的基础上,充分赋权给科研人员,让他们积极参与到采购活动中来。对于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下的科研采购项目,授权科研人员在平台自行采购,实现了权力下放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同时,该所加强了对采购流程的规范化指导和事后监督,有效避免了因科研人员不熟悉采购法律法规和政策而产生的风险。
随着内部流程的不断优化和再造,该研究所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争取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宽松、便捷的采购政策,扩大授权项目范围,最大限度地实现科研自主权的下放。此外,平台根据该研究所的需求进行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增加需求在线收集与调研、现场和远程技术交流等功能模块,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某高校附属医院表示,作为新建的院区,正面临医疗设备和仪器的大量需求。在非政府采购项目的小额采购中,该医院过去采用的是线下三方比价方式。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周围缺乏其他医疗机构和高校院所等单位,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数量有限,商品种类较少且价格偏高。每笔订单都需要进行寻源、线下向供应商询价,这一过程耗时较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医院上线了“亿企优采”采购平台。通过该平台,医院的采购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供应商寻源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同时,采购执行过程也更加规范,全程留痕,为医院的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目前,广州伟时“亿企优采”数字化采购平台已广泛应用于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国有企业等多个行业领域。超过200家中大型采购单位入驻平台,吸引了超过70,000家优质供应商入驻,这些供应商均经过严格认证审核,为采购单位提供了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推动,数字化采购将成为公共采购领域的主流趋势,为更多机构带来高效、透明、低成本的采购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