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八届图书馆论坛 校体购2

西南石油大学坚持以服务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培养造就新能源领军人才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24-08-27 13:48 围观248次

  (1)培养高能级人才。建设新能源战略科学家人才梯队,深度挖掘人才资源禀赋,着重培养在科学规划、决策制定、团队管理、项目推进等方面自力更生、自信自强的高能级新能源领军人才。

  (2)培养创新型人才。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壮大优势学科,增强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靶向性,为赋能新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强化有组织科研,实施科研揭榜挂帅制度,聚焦强化核能、地热能、氢能、储能等学科布局,开辟新赛道,竞逐新能源,深化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开发利用,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3)培养应用型人才。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坚持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基础课程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路原理等专业课程同步推进。深化校企地合作,培养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技能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行业导师进入校园,为学生提供精准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科学设置团队合作项目、课程,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造高水平能源科技国际合作平台与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畅通新能源领军人才培养堵点难点卡点,多渠道提升师生国际视野及全球胜任力。紧扣影响新能源企业经营的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核心指标,培养既懂经济运行,又懂油气形势,更懂新能源变革的复合型人才。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 责任编辑:逯红栋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 南京大学多维发力 着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教育部09-26
    南京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加强学科交叉、实施科教融合、丰富育人元素,持续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烟台大学:四维融合 打造区域人才集聚高地
    山东省教育厅09-09
    烟台大学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以创新平台为支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持续...
  •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推进“文化+实践”育人模式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江苏省教育厅09-03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发展创新博雅教育,构建“基本素养课程、跨专业能力课程、博雅情怀课程及探索实践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推进“文化+实践”育人模式,为社...
  •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三味”工程培育践行教育家精神
    江苏省教育厅09-03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学校人才工作体系,全面加强学校“敬业、勤业、精业”教风,以“教育家精神在锡职”为主题,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争相做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学习领...
  • 数智人才培养论坛暨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启动仪式在山东举行
    山东省教育厅08-26
    8月23日,数智人才培养论坛暨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启动仪式在日照举行。活动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指导,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办,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
  •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三味”工程培育践行教育家精神
    江苏省教育厅08-20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学校人才工作体系,全面加强学校“敬业、勤业、精业”教风,以“教育家精神在锡职”为主题,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争相做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学习领...
  • 淮阴工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复合应用型人才
    江苏省教育厅08-20
    淮阴工学院坚持服务地方、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发展之路,积极培养高素质、实基础、强能力、善创新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顶层设计“接地气”,创设产教融合新体系。整合优势资源与技术力量,聚焦智能...
  • 乐山师范学院学科交叉打破壁垒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四川省教育厅08-02
    (1)构建递进培养机制。实行“课堂实训—师生共创—独立创业”递进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学生创业能力。通过课程论文、项目路演、举办特色文化节等方式,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强化创新创业训练。选拔优...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