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八届图书馆论坛 校体购2

例谈“微课”与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的运用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4-09-23 13:47 围观2721次

  笔者在将微课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力求将原来学生在教师的教中学,改变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中教。以《诺贝尔》(苏教版第十册)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运用微课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翻转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建构概念、主动迁移、自主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再现】

  一、课前:微课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诺贝尔》一文通过诺贝尔发明炸药过程中的几件事例展现了诺贝尔为了人类的科学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在这样一篇写人的文章中,学生既要学习语文知识,又要受到精神的陶冶,要做到三维目标的实现。备课中,笔都理解这一篇文章三处运用了反复修辞手法:

  A、“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B、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C、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兴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

  这三处反复修辞的使用,充分表现了诺贝尔的献身精神。如果学生能够读懂它,就可以起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阅读效果。

  基于对文本这样的理解,笔者在课前制作了一个五分钟的视频,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在制作这一视频的时候,笔者使用了IPAD中的Educreations。该款软件很好地例用了IPAD的手写功能,可以边讲解边书写边录音。讲解之后可以很快地上传该软件的平台,把视频的地址发给学生就可以实现在线收看。类似的软件还有Showme、explaineverything等,都是不错的视频制作平台。当然,制作视频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利用新版PPT的“录制幻灯片演示”功能就可以直接将动画演示、批注、讲解录制成视频。

  笔者这一课的视频主要帧截图举例如下:

 

  在这段短小的视频中,笔都通过举出具体的实例指导学生认识反复这种修辞手法,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并引导学生将视频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在阅读《诺贝尔》这篇文章时,先找到文中使用反复手法的语句,再品读其表达的效果。

  在完成了自主学习之后,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平台,将自己的研读成果,向老师汇报。笔者目前使用的是“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该平台可以让我在线发布学生作业,学生在线完成及时提交。教师在任何一个连接上网络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批阅。适时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学生的答案举例如下: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有这样几类情况:

  1、同学们通过看视频,已经全部弄明白了什么是反复。因为,孩子们或多或少都找到了使用反复的语句。

  2、绝大部分同学能够通过自己的研读,弄清了使用反复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其中,难点主要表现在对B句的理解上。

  在充分掌握了以上学情的基础上,笔者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二、课堂: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开始后,笔者组织同学们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1、汇报微课学习的收获。

  同学们各自汇报对反复这种修辞手法的理解。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再次内化对这一语文知识的理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标。

  2、小组交流研读成果。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先汇报、交流自己研读《诺贝尔》一文的成果。在交流过程中,原先只找到一句或是两句的同学发现,原来文中还有多处运用了这一修辞手法。

  接着,四人小组选择其中一处,重点研读其在本文中的表达效果,并形成汇报意见,准备在全班进行交流。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四人小组上讲台,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对文本的理解。在汇报之后,接受同学们的质疑,并及时解答。

  4、在汇报交流、答疑解疑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组织、引导的作用,在难点适当点拨,在关键点适时提醒,在朗读上激情示范。

  就在这样的汇报交流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深入,逐步走进了诺贝尔的内心。

  5、在实践中内化知识。在理解了文本的表达特点之后,笔者让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作文本。看看自己能不能找到一处语句,运用反复修辞手法进行改写,使其表达的效果更好。改好后,与同学进行交流。

  6、描写生活中的某个片断,运用上反复的修辞手法。例如,实验成功时,拔河比赛获胜时,寻找物品未果时,遇事不知所措时……

  学生答案举例:

  【教后反思 】

  一、翻转课堂转变的不只是形式。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而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本案例中,学生通过视频进行学习,了解了反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后,自己阅读《诺贝尔》一文。在这样的自读自悟中,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在阅读实践中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而这一课所采用的阅读策略,正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有效方式。

  到了课堂上,新知传授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重点落在了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也就是对于B 句和C句的理解上。抓住了这几个句子,诺贝尔这一人物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的形象就竖立在了学生的心中。由于有了课前充分的自学与探究,课堂上就节约了很多时间。这个时间,笔者鼓励学生将学到的反复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一是在修改自己的习作过程中,再次对知识进行内化;二是创设表达的情境,让学生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从这一案例来看,这样把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过程进行翻转,并不仅仅是改变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而是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真正实现了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

  二、“微课”不仅仅是一个视频。

  课前的微课学习中,视频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这个视频并不等同于普通的在线MTV,或是其它的视频节目。它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具有与“这一课”紧密结合的针对性,具有指导学生建立阅读方式的引导性,具有促进学生思维不断深入的启发性。在视频的指导下,学生经历了意义建构、迁移运用、主动探究、实践内化的一系列阅读理解过程。当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呈现于在线测试平台时,不论是否得到了最完美的阅读理解效果,他都经历了一个阅读理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在这样的学习中真正得到了落实。

  用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其相对于课堂教学的优势还表现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决定学习的方式和进度。理解能力强的,看一遍,做好笔记,就可以了自学了。理解能力稍弱的,可以暂停,可以重放,过一段时间,还可以再看一遍。这样,学生把每一步学扎实之后,再迈出下一步。从而步步跟上整体的学习进度。

  可见,“微课”不仅仅是一个个视频,它更是一个学习的工具。当学生学会将其“为我所用”时,自主学习就真正发生了。

  三、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

  在本案例中,真正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将原来学生在教师的教中学,改变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中教。这一转变的核心意义在于将课堂的主角还给了学生。从案例描述中可以看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方位的互动,包括生本互动、生生互动、生师互动。而所有的这些互动,都是学生为主角——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教师则是课堂互动的组织者,学有困难的点拨者。在学生交流、探讨争持不下的时候,在学生概括提炼不准确的时候,在学生理解思索不全面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巧妙点拨、科学点评,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在兴趣点,教师教在愤悱处,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四、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

  语文课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师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听得却是昏昏欲睡。课堂上教师引导得层层深入,可到了学生需要自己阅读理解时,却是茫然无措。究其原因,是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那又何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呢?

  而通过本案例可以看到,由于视频的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他们在课堂既表现出了学习自信,又表现出了学习兴趣。他们期待着在课堂交流的环节中,把自己的学习发现、理解与同伴分享。再加之汇报过程中,笔者又设计了质疑和接受质疑的环节,就促使同学们在问与被问的过程中,在质疑与反驳的交锋中,不断深入思考,不断调整思路,不断加深理解。

  可以看到,在“微课”学习与翻转课堂中,孩子们再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的主体。

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