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培训

浙江: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6-07-15 16:54 围观580次

——浙江省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由之路。近年来,浙江省坚持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着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构建强有力的支撑。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我省确立了“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发展策略,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为抓手,按照“三条路径”(教育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和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和“四个突破”(形成特点、呈现亮点、突破难点、搞好试点),自2012年以来,先后启动实施两批省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旨在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和实践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方法,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目前,我省共有26个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222所省级和1000余所市县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和一大批数字校园达标学校,形成了国家、省、市、县、校五级示范建设体系。3年多来,各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单位因地制宜,围绕教育教学中的难点和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问题,积极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了一批信息化教学应用典型案例。在此,我们结合具体应用案例,总结了8种信息化教育教学新模式,以期通过这些案例经验的分享,为我省“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全面推进智慧教育提供一些启示。

  基于互动反馈的交互式教学模式

  东阳市作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积极推动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探索实践教育云环境下一对一的数字化学习,实现移动学习终端与空间对接,形成“云本融合,分层教学”的模式,支撑学生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杭州市源清中学以信息化、物联化、集成化、智能化为手段,以美丽课堂建设为切入口,以智源E本和图形计算器技术为支持,探索“三维九类、三层百门”的校本课程体系的智慧互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金华市第十五中学立足“减负高质”的课改要求,以“精学、精讲、精练”的教学模式改革为出发点,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平板学习电脑为终端载体,以学习空间为主题内容,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探索基于智慧课堂和“微课+微信”的移动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基于网络资源的混合教学模式

  浙江省教育厅依托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平台、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学习平台以及1073门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7500余个微课资源,在全省中小学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活动,推进课程改革和学生个性化学习。

  浙江中医药大学以名医稀缺资源等中医课程为纽带,构建精品课、公开课、共享课、微课、虚拟仿真实验等学科资源群,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和资源精准推送,创新信息化环境下中医药综合人才培养模式。

  绍兴市鲁迅小学依托“百草园”数字课程系统,设置悦读、健体、劳作、实践等八大模块,建成一系列具有立人文化特色的拓展课程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评价活动,实现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知识课堂向素质课堂的转变,形成专技结合、家校共建、校际共推的课程建设机制,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升教学质量。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三库一平台”优质教学资源体系,促进资源建设、管理和应用;依托“行之虹”网络学习空间,实现传统教学空间的补充和延伸,有效支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信息化环境下高端技能型交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改革。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杭州第十四中学开发基于学考、高考和同步课堂的三层次微课体系,依托微课学堂,开展课前问题导向、课中先学后导、课后重新建构的“翻转课堂”教学,探索“彩虹课堂”大班额下的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选择性教育落到实处。

  天台县赤城中学积极探索基于“赤城·学海翼家”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学生通过平台完成预习,让预习问题反馈前置,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以学定教;课中,当堂练习及时反馈并纠错、分层教学、暴露典型等让课堂教学个性化;课后,微课学习让课堂无限延伸,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集成微课资源、微信家校和移动终端等资源平台,开展西湖微课、西湖公开课和少先队微课等教学实践,探索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师主导课堂向组织课堂转变,平面教材向立体教材转变,实体教室向虚拟教室转变,打造无边界课堂。

  玉环县以城关第一初级中学、环山小学为试点学校,借助中国电信IPTV技术及网络环境,开通玉环教育资源专递频道“榴岛云校”,实现网络终端(计算机)、移动终端(平板、手机)和家庭终端(IPTV、网络电视)三屏互动,将基础教育资源按学段、学科及知识点细分,以“微课程、微内容、微视频”等形式面向全县家庭进行个性化精准推送,使学生和家长通过IPTV或网络电视访问“榴岛云校”享受到优质资源和个性化服务,满足自主学习需求,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数字资源的理虚实融合教学模式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建成集实训、教学和两创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视频互动系统,实现校内教室和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和经营职场,教师、学生、管理者和企业技术人员在时空上的互联互通,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改革。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打造纺织服装资源库,集成在线教学、互动论坛和实训管理等应用,探索贯穿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复习等服务的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促进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集成计算机仿真、网络通讯、虚拟现实等技术,实践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丰富实验教学手段,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实现单一实验向综合性实验、实物实验向虚实结合、实验资源的自建自享向开放共享转变。

  基于SPOC理念的同时异地教学模式

  浙江大学从“立方书”课程型教材建设着手,以优质特色教学资源推动教育教学过程创新,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数十所高校协同开展《工程图学》等多门课程的创新教学改革与实践,形成了“同时异地”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教学示范新模式,让学生在同一课堂领略不同名师的教学风格,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STEAM的创客教育模式

  宁波市实验小学创设创客空间,设立“六艺”个性化选修课程,开展数字游戏、数字故事、数字动画等“创客”教学,形成基于STEAM的创客校本课题体系,探索创客空间建设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传播广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基于过程数据的个性化诊断评价模式

  杭州市胜利小学集成交互式电子白板、移动学习平台和优质校本资源等软硬件设施,开展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美术教学、数信整合的数学教学、微课作文的习作教学和移动学习的数学计算等创新应用,探索基于一对一和微展评的学习过程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根据新课改下学生评价的要求,构建集学生成长记录、德育寻踪、考勤、请假、日常评分等功能为一体的移动德育平台,实现多终端访问,探索移动技术与德育实际应用的融合,有效提升师生德育素养,提高德育工作质量。

  沈家门第一小学紧密结合学校的“海贝贝”成长发展主题,实现以网络为载体的学生成长记录展示,以“海贝贝网上课程超市”为主体的自选课程学习、以段组建设为内容的网络化培训平台等,形成学校创新教育、学生发展评价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四方参与,四类评价”模式,建成教师、学生、社会、督导四方参与,教学运行过程控制、顶岗实习环节监控、课堂教学实时测评、毕业生职业发展反馈四类评价的信息化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实现质量评价从封闭式自我评价向开放式多元评价转变,教学质量管理从静态向动态转变,质量信息从主观模糊向客观真实转变。

  基于网络研修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浙江省教育厅建成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全省73%的中小学教师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建成1000个教师特色空间,引领和推动空间的规模化、常态化和深度化应用。同时,在教师普遍开通个人空间的基础上,2014年启动150个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建设,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名师资源共享及师资培养新机制;目前,150个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基本覆盖学前到高中段所有学科,招收学科带头人2281位,吸收来自新疆、贵州、广东、上海、山东等15省市5.72万余名网络学员加盟,举办线上线下研修活动2100多次,发布讨论话题8884个,上传资源达27万多条,平台访问量突破1504万人次;通过网络空间,名师资源辐射到了包括山区、海岛等教育薄弱地区,促进教育公平。建成覆盖20个学科的浙江省中小学网络教研平台,推出“天天公开课”、“学科门户”、“教学评比”等应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信息化水平。

  拱墅区以特级教师工作室和网络学习空间为载体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按照过程可视、资源集约、交流多元、云端一体的建设理念,整合教师工作室、人人通空间,创建拱墅特色的教师研修平台,实现资源、研修、交流、学习的互动。通过个体研修实现教师圈分享交流,课堂教学自我反思,导师和同伴的交流,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组建基于网络工作室的群体研修,发挥特级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热点关注问题研究,凝聚群体教师智慧,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来源: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责任编辑:黄磊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