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培训

德国之行的见闻与思考——访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卢小平副院长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09-12-04 13:17 围观2500次

    组团培训

    按照北京市教委的统一部署,北京市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教师培训基地组织开展了“北京市信息技术类教师德国培训项目”,并分别于2008年12月和2009年2月安排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两个培训团赴德国进行了为期4周的实地培训,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培训课程,受训教师们都是收获颇丰。为了能够将这些亲身体验过德国职业教育实际水平的教师们所获得的第一手资讯展示给更多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专门集结出版了本次受训者撰写的优秀论文。由于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卢小平副院长是德国培训项目的带队负责人,他本人也参加过2次该项目培训。因此,无论从专业方面的接受力、吸纳力,还是从教育工作管理层次的观察力与思考高度上,卢副院长都能够为培训活动作出最有说服力的总结。

    正是带着这样的目的,笔者专程拜访了卢小平副院长,本篇专访就是他围绕着德国之行所讲述的一些见闻觉知及深层次的思考。

    令人困惑的现象

    卢副院长提到了在德国培训活动开展期间出现的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由于德方在培训组织工作方面非常规范、非常专业,因此组织方在活动结束时对所有受训人员进行了一次培训效果的测评,一共有10道题,分别包括了学员对哪门课程最满意、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培训方提供的整个课程的内容和体系是否符合中方受训人员的需求,以及培训教师的业务水平如何、组织的各种活动是否恰当等问题,而最后一道题则是问“您在本次的德国培训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这份测评中,卢副院长发现受训教师对于前九个问题满意度评价总体上还是比较高的,但对最后这一个问题的回答,竟约有半数老师认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从逻辑上来讲,测评的最后一个问题与前九个问题应该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为何产生这种不合逻辑的测评结果呢?有一位教师的意见具有代表性,他不解地问卢副院长,为什么培训活动接近尾声了,德方还不让我们见识真正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问题已经很清楚了:国内受训教师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概念,与德方培训活动中呈现给他们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是为什么德方认为已经充分展现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真实状况,而中方教师却认为德方有所保留,以至于认为培训活动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偏差的起源

    针对这一现象的出现,卢副院长不但进行了深入地思考,还与其他教师们一起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最终,卢副院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自2007年启动北京市教师素质提高培训工程以来,德方专家和国内知名学者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训活动,已经使得教师们在亲身赴德进行培训之前就已经建立了“双元制”基本轮廓,对“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等概念也耳熟能详。因此,一方面,中方教师们都是带着先入为主的想法和期待来参加德国培训的,认为德方培训未能提供“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真实现状。

    另一方面,德方专门安排了两周时间分别前往两所职业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摩,已经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常规的作法都展现给中方教师了,德方无法理解中方教师们提出的“学习领域”或“学习情境”到底是什么东西,因而对受训教师提出的疑问难以理解。

    对此,卢副院长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双方对“双元制”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等概念理解上的偏差。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成功办学经验时,是否真正做到了全面、完整地理解这些教育理念与办学经验?是否真正做到了完整、准确地介绍这些教育理念与办学经验?事实上,国内许多关于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文章和报告所传达出的信息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有些甚至是以讹传讹。就如同我们曾做的一个游戏一样,让几个人排在一起,从头开始传递一句话,大多数情况下,第一个人说的话和最后一个人听到的话已经有很大的差异了。而国内许多培训者本身已经是“二传手”了——也许有少数专家、学者是在德国获得了较为深入的见闻觉知,可更多人都是人云亦云地学过来的二手甚至三、四手的资讯,随着人们不同层次的理解力和带有个人色彩的倾向性的转述,受训人员所获得的概念在本质上就会有着极大的差异了。

    像最有代表性的事例中就有这样的说法:有说德国“双元制”教育非常好,不仅中等职业教育在搞,高等职业教育也在搞。但事实上,卢副院长他们在德国时发现,“双元制”在德国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教育形式,只有在初中后的教育中才会出现,高中后的大学教育中则是没有“双元制”的。还有说德国“双元制”教育特别好,德国企业热心办教育,对此有很大的投入。而实际上,“双元制”对企业来讲应该是学徒招工,这种教育形式的招生主体是企业,是面向社会为企业招收学徒;而职业学校则是政府为“双元制”作的配套,所以在企业与职校双主体中,二者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其第一主体首先是企业——学生在1周中有3天要在企业学习,2天在学校上课。因此德国企业才会为自己的未来员工培养而投入大笔资金办学,他们并不是在做公益事业,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而培养员工的。而这些情况,往往在国内的培训中并没有讲透其中的关系,这就造成了在德国培训时,许多教师从一开始就花费很多时间去弄清学生的身份是什么?为什么企业会如此热心于教学?学校和企业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等等问题。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错误认知:很多人都认为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师水平极高,课堂和实训都能够游刃有余,是真正的“双师”。而实际上,在德国职业教育中,学校中的教师们都是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担任,有着较长的高等教育背景,而且是学术型的人才,也会被评为教授、副教授,甚至许多人都可以到普通高校中担任兼职教授;而企业中的培训教师则应该称为“师傅”,他们一般都是“双元制”教育培养出来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对这些“师傅”与对教师的要求截然不同,他们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与教师是各司其职的。也就是说教师负责理论教学,“师傅”负责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教师与“师傅”这两个群体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交往。

    先入为主的影响

    因此,针对这些方面的偏差,卢副院长提出,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办学经验,一定要准确地、全面地了解其最真实的情况,否则就会出现上述情况。受训老师之所以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主要就是在赴德之前,已经在头脑中有了一些先入为主的概念,对“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这些概念的理解就有偏差,才会在德国培训中产生诸多质疑,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德国职业院校亲眼看到的才是最真实的情况。俗语“百闻不如一见”在“先入为主”的干扰下失效了。

    正确的态度

    卢副院长谈到他们在德国斯图加特的培训课程初期,他曾开玩笑地对德国培训教师说:“是否因为斯图加特是大哲学家黑格尔的故乡,你们的培训也充满浓厚的哲学气息?”因为一开始就论述“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等概念,德国的这种教育哲学把我们的一线老师都给整晕了。反观国内的情况亦如此。其实,学习领域就是课程,而学习情境就是教学任务,为什么不能用浅显易懂教育学词语来描述这些概念?

    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方面,需要有正确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卢副院长引用了《中庸·礼记》一段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指出:对待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要有宽阔的胸怀,要博取众家之长,不应带有成见,或划分门派;在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要多问为什么,要做理性的思考、判断和抉择,切忌人云亦云;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搞改革,切忌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谈论教育哲学(玄学)、抄作概念上。

    我国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引进学习了欧美、亚洲等各地的先进技术与教育理论,在这些国际职业教育的理念中,有许多内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而且各国之间又存在有众多的相同性,其普遍性远远多于特殊性。因为教育说到底是相通的,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办成功,其教育的基本理念肯定可以适用于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也是从一百多年前由国外移植进来的。

    在认识到共性的时候,也应该同时看到其个性的存在,要学会有选择地为我所用,切忌简单地照搬。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德国的“双元制”是无法在中国照搬的,因为我们根本没有相应的基本制度。德国的工商协会制度非常强大,其职业准入制度方面,政府的管制非常严厉,德国职业教育发展首先是有着强大的社会制度背景和法制依托的,而不仅仅是以前部分专家认为的传统文化背景。

    卢副院长他们培训时曾到过大哲学家黑格尔的故乡斯图加特,那里的培训特点也有着浓厚的哲学氛围,一开始就给教师信讲述了“学习领域”、“行动领域”、“学习情境”等等概念,其实,“学习领域”就是指课程,而“学习情境”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项目。卢副院长当时曾开玩笑说:德国的这种教育哲学把我们的一线教师都给整晕了。所以,为了不给国内受众造成同样概念性的混乱,卢副院长就向受训的教师们提出:在国内时应该用大家都能够懂的、通用的词语来描述这些概念,而不要直接搬用德国哲学范畴化的术语,以避免使人产生歧义。我们不应该去玩这些概念,特别不能将哲学神秘化变成玄学。

    重心要下移

    卢副院长认为,对于职业院校一线骨干老师而言,应把关注点集中在课程教学的实际操作层面上。因此,卢副院长在培训期间,经常与德方协商和调整培训方案。他特别强调,由于参加培训的人员都是一线骨干教师而非院校管理层,因此希望德方能够缩减理念培训时间,尽量安排到职业学校去亲身观摩具体课程教学过程,现场考察德国老师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安排学习项目?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估等等。因为进行了培训方案的调整,培训团得以直接进入到了德国的2所职业学校中完成实地考察,使教师们获得了宝贵的第一线的教学资讯。卢副院长对此形象地称之为“重心下移”。

    卢副院长指出,“重心下移”还包含脚踏实地搞教改的意思。从北京的情况看,对于国外职业教育理念和课程思想的学习,基本已进入普及阶段。即使普通老师,对于“双元制”的理念、术语、名词等也能侃侃而谈。但我们不应该停留在顶层概念上,而要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底层的操作层面上,要切实地学习和借鉴国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成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谦虚与自信

    卢副院长还提到了在培训过程中的一件趣事。中方有位老师曾问德方培训老师:“你们了解中国的职业教育吗?是否也像我们了解德国教育那样了解中国的教育?”对方回答:“不甚了解。”以至于提问的中方老师感觉心理不太平衡。当时卢副院长乘势追问:“你是否了解英国或法国的职业教育?”而德方老师还是坦城地回答“不甚了解”,并对此表示非常奇怪: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他们的教育呢?由此,卢副院长感慨道:中国职业院校的老师们正因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因而如饥似渴地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你看当今国内职业院校的老师们,谈及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教育情况,哪个不是如数家珍一般?卢副院长指出,正是带有这种强烈渴望的求知心态,我国职业教育才能够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但另一方面,卢副院长也提出:在谦虚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应保持一份自信,要从自己国情校情出发,善于为我所用,千万不可迷失自我,更不可妄自菲薄。那位德国培训老师的平和心态可否给我们以启发呢?

    遵守教育规律

    卢副院长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面临许多问题,但万不可丧失自信。实际上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困难,现在有许多做法的本身就是一直在遵守着教育规律而运作,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都是一样的。当我们心里没底的时候,不妨自问:我们的工作是否在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如果是肯定的,那么就要有信心;但有时也要认识到,一些大胆的探索如果有可能已经偏离了教育规律,那么就需要慎重了。实际上,倒是当下有些所谓的“颠覆性改革”已经偏离了教育规律,需要引起必要的警觉。要知道,搞教育和搞产业、办学校和办企业是有着很分明的界限的。

    也就是说,我们如果在工作中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就应该有信心;同时,强调教育规律也能够反醒自己的做法是否会出现偏差,从而能够及时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避免交许多不必要的“学费”了。

 
                                       撰稿 籽言
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