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教师课题研修班

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促云南省现代教育体系建设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1-07-05 09:26 围观487次

应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资源促进云南省现代教育体系建设

——在云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  王建颖

同志们:

    2003年-2007年国家组织实施投资上百亿元“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优质资源共享。2008年高峰副省长作出了“提高我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使用效益”的批示。为贯彻高副省长的指示精神,省教育厅制定了《全面推进农远程教育工程三种模式应用的意见》并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州市教育局和部分高校组成了专家组,制定了考评标准,分8个小组通过听汇报、看现场、查资料、问师生等方式对全省16个州市、33个县市区的农远工程三种模式应用进行了考评。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应用交流视频会”,就是对这项工作进行一次总结交流。

    刚才大会交流的9个单位有教育局和中小学层面的,务实地总结了工程实施中的组织管理、建配用、培训教师、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农远工程使农村学校发生的巨大变化,项目实施效果显著,相信其他州市、县市区和学校也有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一是工作的主要经验;二是讲主要成绩,三是对下一步工作提要求。

    一、主要经验

    (一)领导重视 责任落实

    各州市县把“农远工程”三种模式的应用工作放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领导。各州市、县市区、学校成立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区域项目建设指导工作,健全规章制度,落实责任,规范管理。切实做到机构健全,人员到位,责任明确,措施有力,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昭通市的农远工程在通过省级验收后,各县教育局、各项目学校严格按照“机构不撤,人员不减,干劲不松,全面应用,发挥效益”的要求,不断完善工程管理机构,为设备正常运行并长期发挥效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培训 服务教学
   
    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应用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州市把教师培训作为信息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建立了“先培训、后上岗”的培训工作机制。

    各地着力提高教师应用能力,加强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培训,强化学校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2006年至2010年,全省共完成了4.8万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

    各州市、县在培训中都加强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素质,除了对项目校校长、电教室主任等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外,有的对各县市分管电教工作的教育局领导也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项目管理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各项目学校也积极开展针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校本培训。

    红河州提出了“认识到位促指导、保障到位促发展、管理到位促规范、培训到位促效益、应用到位促质量”的五促进意见和要求。有的学校规定,教师必须取得国家认证的计算机操作合格证书,方可晋升上一级职称,将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能力考核成绩纳入学校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和教师聘用办法。
   
    (三)服务教学 服务社会

    国家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扶持,除承担硬件建设资金外,还免费向西部边远贫困地区传送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卫星资源的接受及教学应用是项目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州市十分重视资源的接收存储归档和建库工作,各相关部门投入人力物力保证远教资源的接收应用。

    大理州建设了资源接收中心,并把接收到的优质资源分别以光盘和硬盘两种方式存储,供全州项目校复录补录之用,全州中小学只要接入互联网的学校都可远程共享。五年来共收录资源光盘上万张,各种课程分别建档存库,为全州的教学应用存储了丰富的资源。

    曲靖市一些模式二项目学校,将卫星资源用于教学的同时也向农村传播科技文明,提供农科教所需的实用技术,为农村党员干部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提供相关的资源信息。

    (四)探索研究 突出应用

    为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各项目学校坚持以面向学生推进教学应用为核心,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为根本的目的,把工程设备和资源的应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不断提高三种模式的应用水平。许多模式三项目学校利用自身资源、师资优势,对周边学校实施教师培训和教研指导。

    实施教学资源整合,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将从卫星接收到、从互联网搜集到的资源以及教学素材库中的资源进行科学的编排和再加工,建立符合课程需要的教学资源,为教学设计奠定了基础。

    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一些项目学校将整合后的资源有机融合到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实施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整合,一些项目学校积极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学生、教师、教材、信息技术四要素合理建构及有效互动,通过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小组协作学习等方式,开展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将学生引入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天地。

    (五)培育典型  以点带面

    在农远工程的实施工程中,各州市积极培育典型,以点带面促进三种模式的应用。

    保山市每个县(区)三种模式各确定1—2所项目学校作为县(区)级示范校,乡(镇)三种模式各确定1—2所项目学校作为乡镇级示范校。积极创建“远程教育示范校”,发挥“示范一校,受益一片,带动周边”的示范作用,全面带动了三种模式的普及应用和应用水平的提高。

    楚雄市苍岭镇中心学校把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好的同时,向农村的村委会扩散,以镇中心学校的三种模式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为中心,以八个村完小的教学卫星收视点为骨干,以十八个村小为网络,由苍岭镇党委和政府组织全镇的有关农民、党员,集中在村委会进行科技培训,党建培训等,组成了苍岭镇“一心八站十八点”的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方式,真正做到“三教统筹”,极大地拓展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辐射功能。

    玉溪市元江县哈尼族村寨小学老师把从“空中课堂”录下的节目通过模式一放像点直接用于课堂教学,让少数民族学生学到最纯正的普通话;青龙小学把卫星接收的中国教育台节目通过闭路电视传到各个教室,让学生和教师通过同步的电视教学(空中课堂)或播放光盘进行学科内容的学习,使远程教学规模得到扩大,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主要成效

    (一)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随着农远工程的实施,各州市都加大了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建网站、建教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资源库。电子白板和移动学习设备也开始进入教室,为教学所用。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初步形成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环境。目前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的计算机数为2.33台,初中为4.24台,普通高中为11.2台。小学生机比为42:1,初中生机比为24:1。

    (二)提高了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

    各州市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通过对校长的专题培训,使校长充分认识三种模式应用对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通过对骨干技术人员培训,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业务骨干队伍,使三种模式都能充分发挥其应用效益。通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了教师使用三种模式设备和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优质教育资源直接进入课堂,使农村教师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课堂教学效率和水平明显提高。

    (三)加大了信息技术课的开设面 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全省100%的高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95%的初中和30%以上的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并通过多媒体电脑作品大赛提高了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开展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比赛和农村中小学电脑作品比赛,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四)改变了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贫乏的局面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后,优质教育资源进入各科课堂,缓解了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特别是促成了英语、音乐、美术、科学等缺少专职教师的学科开设,为农村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创造了条件。

    (五)为农村基层提供了培训服务

    利用学校有利的环境条件有效辐射“三农”,开展农村实用科技培训,配合省委组织部开展党员培训,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村党建服务。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有三个主要困难:

    一是计算机数量不足;二是教育信息技术教师不足;三是项目支撑服务经费投入不足。

    三、下一步的工作的要求

    (一)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认识

    ——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采用先进的技术,帮助学生学得更方便、更快捷、更有趣、更有效;帮助老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帮助学校获得优质资源,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工具、手段和实践空间,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可以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奠定基础。

    —— 教育信息化关系民生。每个孩子的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有直接影响,一是子女通过接受教育,能够自立,家庭幸福感提高,社会负担减轻;教育信息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差距;二是子女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对家长可以起带动作用,尤其对低收入家庭作用更加明显。

    (二)坚持政府推动 多方参与

    政府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作用的着力点和实现方式会有所不同。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政府从三个层面推进工作:宏观上加强顶层设计,落实统筹规划,发动各方面力量共同为教育信息化做贡献;中观上选择不同地区和学校部署区域和学校示范项目,探索教育信息化规律和模式;微观上推动一批重点工程和项目。

    (三)坚持统筹规划 协调发展

    “纲要”在第19章从“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个方面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总体要求,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个重大项目之一。教育信息化要赶上《全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节奏和步伐,要切实加强系统化顶层设计,强调全局性的部署和安排,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中的领导作用,从宏观战略的高度进行科学规划,要特别防止低水平重复造成的设备、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同时,也要科学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基本标准。基本标准是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包括总体的宏观上要达到的目标和标准,也包括具体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把握促进公平与注重效率的关系,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引导资源整合,形成合力。

    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前瞻部署。教育信息化发展快,影响远,在顶层设计上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前瞻”不是超越现实,而是立足现实,眼光看得更远一点。不能只着眼于眼前的技术和设备,要围绕使用者的未来需要进行超前思考,把握好现实可能与前瞻性需求的衔接。

    教育信息化一定不能只见物不见人,没有人的积极性、能力水平和创造性,设施投入越多造成的浪费可能会越大。我们要始终不渝地把教育信息化是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惠及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检验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第二个问题是:关注新技术,与时俱进。从“十一五”初期到后期,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出现了明显上升的“拐点”,班班通,白板,平板电脑,云计算等,这与关注和应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移动技术、多样化终端技术等的最新成果有密切关系。

    (四)坚持创新机制 共建共享

    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建设问题、投入问题和应用问题,更深层次的困难是进行体制和机制改革探索。在教育信息化方面,还没有比较固定和成熟的机制和工作模式,有些经验是可以用的,有些还不能拿来就用,需要不断完善,有些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共建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性机制。有的地方共建的难度大,有的地方共享的难度大,需要更多的协调和更多的支持。尤其是要深入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源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新路子。这方面教育厅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云南分公司已签订了协议。             

    (五)切实推进示范引导工作

    要认真调研和总结本地教育信息化工作,摸清底数,找准问题,发现典型。教育部考虑要抓紧启动若干试点示范项目,我们各地也可以抓一批典型示范。全省各地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基础、不同文化特色,因此教育信息化示范应该各有特色。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要根据不同要求,抓好教育信息化示范,有了示范就有了培训和发挥辐射作用的基地,工作也会做得更实更好。

    (六)加强各级电教机构和队伍建设

    按照《云南省教育厅关于下发各级电化教育馆标准化建设有关试行标准的通知》要求,建设各级电教机构。

    电教系统是教育系统推进信息化自上而下的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支很宝贵的队伍,在“十一五”期间,电教系统在“农远工程”的建设和应用中得到了锻炼,在重点服务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远程教育以及教育信息化在区域、学校的实验试点推动等业务发展中,已经成为一支支撑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专业化队伍,成为把教育信息化延伸到基层学校和边远贫困地区的重要支撑体系。应该充分发挥好这支队伍的作用。教育厅很重视这支队伍的作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高度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支持他们的工作,给他们压担子,帮他们解决工作上的难题,促进他们做出更大的贡献。

    电教系统和教育信息化相关机构要进一步增加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在教育信息化加速发展中做好工作,做强自己。

    同志们,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长期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会议之后,希望各地、各部门加快行动,力争在重点工作上尽早突破,有比较大的进展,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