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经历了三通两平台、智慧校园、微课、慕课、网络备课等技术及理念革新,但信息技术尚未促进教育的革命性变化。”近日湖南省教育厅巡视员王键,分析了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正在面临的阻碍。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两大障碍,一个障碍是企业还没有真正找到信息技术服务教育的关键;另外一个障碍来自教育本身,教育就像一堵围墙,将企业排斥在外,很多企业对教育信息化的探索和实践,都没有被主流教育认可。由此,他指出“十二五”期间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做“教育+互联网”。
“互联网+教育”与“教育+互联网”本质上相同相通,最终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但从行文顺序也可以品味出两者具体含义上存在差异。“互联网+教育”突出的是互联网对教育的改造,助力其带来创新和升级。而“教育+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是,立足于教育内部审视教育信息化,从教育系统自身需求出发开展顶层设计,以问题导向、自建自用为建设思想,从而导致教育信息化只追求最先进的技术,并没有为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互联网+教育”不是互联网技术+教育,而是互联网思维方式+教育。建设教育信息化发展不是互联网适应教育,而是教育适应互联网,所以不能按照过去封闭的方式去做。应该立足全社会审视教育信息化,而不单是教育本身;从规划思路上看,应该是从社会整体需求出发来开展顶层设计;从建设思路来看,应该以应用导向、购买服务的方式来促进教育信息化;从目标预期来看,应该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从实际结果来看,应该是开放体系,将重点转移到教育自身变革而不是技术变革。
跨界融合是 “互联网+”的重要属性,“互联网+教育”不能局限于教育本身,必须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实现。任何事物内部都很难发现驱动变革的动力,所以“互联网+教育”需要余集的思维方式,需要更加开放,需要跨界融合才能促进教育本身的变革。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打开方便之门,强调顶层设计,并设计企业、社会参与教育的规则。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企业要自主发现商机,打破教育壁垒,创新商业模式,进入“教育围墙”;另一方面学校要先行先试,探索符合现代消费观念的“互联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总之,“互联网+教育”模式要改革创新的话,实际上就要融合全社会的力量突破教育的围城。
政府推动的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互联网”,社会推动的叫“互联网+教育”。期待“十三五”期间全社会跨界融合,更好更快地推进“互联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