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讯】(编辑 田江平)12月25日,北京市海淀区学校后勤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在海淀区学校后勤管理中心举行。北京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后勤管理研究会秘书长孙广学、北京市海淀区学校后勤管理中心主任王连龙、副主任张博生、《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丛林以及各常务理事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张博生副主任主持。

今年是北京大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年,在教育均衡化发展这一目标驱动下,学校之间采用集团化、“重组”、“抱团”等方式联手,出现了教育集团、优质资源带等组合方式。面对应运而生的全新治理方式,与会各位常务理事,同时也是学校主管负责人就“一校多址”集团化办学的新教育形势下,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需要思考研究的问题以及一些管理经验踊跃发言。

海淀区学校后勤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博生主持会议
在会议上,各位常务理事就“一校多址”的集团化管理模式、资产管理、节能减排等方面分享了各自学校的宝贵经验。
一校多址——集团化管理模式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刘振义提出针对“一校多址”的问题采用的管理模式是“一体两翼”。“一体”就是合并校、直管校,加大一体化的管理;“两翼”就是由于两个分校分属于两个法人单位,只能对两个分校输出一定的理念和管理方法,辐射两分校。同时,集团成立后由于内部各方面的工作各有不同,一对一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对集团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了培训机制,从安全、财务、资产等方面利用集团资源优势进行培训。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于猛提出了后勤管理社会化这一模式。他表示,人大附小三个校区保安队伍、保洁队伍都是根据当地的政策进行招聘管理,京西校区的保安、保洁、食堂已全部实现社会化管理。

一校多址的资产管理
学校资产是保障学校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与学校教职工及学生息息相关。在集团化管理的趋势下,学校如何妥善管理、利用学校资产对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于猛介绍,“一校多址”办学的定位是资源共享,包括财务、人员、资产等方面。如由于人大附小本校区和东校区需要购置部分资产,直接将2013年京西校区建校时富裕的很多设备搬到这两个校区使用,减少资产的闲置率。
中关村三小副校长李宏伟介绍说,中关村三小的资产问题是从2013年开始着手做的,现在已建设出一个程序模式。资产问题实际是资产清查的问题,这绝不是找几个后勤老师就能办理的。要合理利用第三方管理平台,建设流程明确的资产管理模式,同时每年定期一次资产核查,实现一对一负责。资产报废是同样的道理,资产购置先过资产管理员,哪里有富有就直接调拨,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集团化管理需要应对的挑战
集团化办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会议上,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刘振义、海淀区实验二小副校长赵建新、北京二十中学总务主任吴玉国等人提出了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在管理模式方面,未来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都应该实现统一。然而当前情况复杂,管理模式如何改变、如何统一值得管理者去思考。
在人员配置方面,需要加强后勤人员整体的培训,同时在后勤管理队伍中要补充新鲜血液。在财务管理方面,要做到四个统一。要有统一的领导管理,要有统一的学校的关于财经方面的政策,要有统一的财务的管理制度,同时对于收支计划要有统一的收支计划,要有统一的资产调配,更要有统一的财务的主管领导。
在资产的调配方面,集团化办学校区在增多,资产额度大,存在不同的校区,不同的物资,如何将资产清理好,管好,也是在新形式下后勤管理的一个新课题。
海淀区学校后勤管理中心王连龙主任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说,目前,海淀区有20个中小学教育集团,包括9所小学、11所中学,共有82个校址,占据了海淀教育的半壁江山。从各个学校办学的位置,办学的性质,办学的特色等等,都不一样。今后怎么走,怎么做,需要统一有个培训,统一进行管理。要有效融合、输出理念、加大培训、加强宣传平台。

追忆王绪池老师

此外,此次常务理事会在会议开始前追忆了王绪池老师生平,表达了对王老师的怀念与尊敬,同时研讨学习了王老师对学校后勤工作方面的理论和经验。王老师对学校后勤工作执着的精神感染着大家,各位常务理事也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用尽心尽力的态度做好工作,去完成王老师的夙愿。
出席会议的嘉宾还有:
北京市育英学校副校长郭春家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刘振义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总务主任薛振军
人大附小副校长于猛
中关村中学主任邵明国
中关村三小副校长李宏伟
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副主任谷振旺
海淀区实验二小副校长赵建新
北京市十一学校总务主任吕沧海
北京二十中学总务主任吴玉国
明天幼稚集团总务主任张军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总务主任贺永伟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吕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