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教师课题研修班

专家谈如何解决好“信息化最后一公里”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7-09-27 10:03 围观7860次

  “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困扰着国内各学校。即使校园的信息化硬件水平再高,没有人使用,也只是一堆精致的高技术摆设。为此,本网记者专门采访国内教育信息领域资深专家、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学院创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晓雅博士。

于晓雅博士

  解决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解决取决于教学一线教师。而两个重要因素影响着他们水平的提升:环境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于晓雅博士认为,一线教师要克服自身的职业倦怠感,有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欲望和兴趣,这是最重要的动力源。而为了让教师永葆这种昂扬向上的斗志,教育管理者要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以灵活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教育装备不断引导他们完成对自身的突破。

  在这当中,校长扮演着关键角色。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于晓雅得出一个结论:一所学校的校长即这所学校的灵魂。校长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路径与奋斗目标,注入着了一所学校的文化气质与成长基因。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的学校。一所好学校的工作氛围,可以激发起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让他们的成长之路走得通畅。

  “教师是重点,环境是基础,校长是激励。当然,专家的引领也是不可或缺的。”于晓雅博士总结道。只有这几方面因素形成合理贯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痼疾才有望打破。

  在谈及“专家引领”时是,于博士露出了“迷之微笑”,不过她的表述却很平易。校长可以决定信息化硬件的建设水平,而运行在其中的专业学科信息,则离不开作为学科牵头人的专家的工作了。

  于博士形象地打了个比方,如果“信息化最后一公里”是战场,那么一线教师就是冲锋陷阵的战士;为了让他取得胜利,需要有人为他制订定科学精准的进攻计划,并为他提供先进的武器和充足的弹药。所以,为战士提供枪支弹药的“后勤支持”必不可缺,这正是专家分内的事情。

  消除“层级结构分工不明确”的干扰

  互联网时代,信息是全方位的,专业热情被激发起来的教师可以学习的机会非常多。对此,于博士还提设身处地地谈到了目前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会遇到的一个困扰。即:在继续学习中会遇到“层级结构分工不明确”问题。

  网络时代,信息是平的。因此,很多过去由特定的人群完成的工作,现在则可以由所有人来完成。例言之,基层教师最核心的工作是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研究工作不是重点,即使有一些,也大都围绕着教学工作来进行;而大学的教育研究者,主要是跟踪最新的科研进展,或从事前沿领域研究,其主要工作是不断研究教育领域的实践并发布最新的研究成果;而各地的教育学院,最了解教师的实际水平与需求,它起到了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架”的作用。因此,在“专家是引领”的后面,还要加上一项:“支架是辅助”。

  根据教育学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人设置一个过于长远或过于切近的目标,都无助他的成长;只有在人的现有水平和可能的目标水平之间,设置一个合理的发展区域,才能不断促进他的成长。现在的问题在于:大学的教育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可以越过教育学院直接向教师提供专业引导,而缺少了一道关键的、不可或缺的由教育学院的“转译”工序。这不仅没有给教师提供有效的“支架”,而且还会面对一堆新概念无所适从。

  这个问题的根源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和对一线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很大,吸引了来自大学的研究者。对此,于博士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欢迎大学的教育教学研究者深入一线,把自己的理论和成果进行验证,而不是对教师进行大规模的专业培训,从而影响到自己的专业研究。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发布指导和量规给教育学院,后者据此进行“再研究”并为基层教师提供“支架”。这是一种比较可取的为教师提供培训的模式。

  大学教授做研究,一是把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引进来,二是把从一线总结上来的经验提炼出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和模型。教育学院的作用就是将在理论和模型转换为可以具体落地实施的课程和课例,以一线教师可以快速接受的方式提供给他们。一线教师主要是在日常教学中应用这些实践课程,反思总结其中的利弊,提炼出问题,再在从下而上的学习,最终解决问题。当然,这种层级分工不是绝对的。大学教授为了能够做理论研究,也必须到一线进行小规模的试点和观测等。教育学院教师在吸收了大学教授的理论、模型等工具后,根据对一线的了解,转换为一堂堂切实可行的课程,一线教师的研究也可能比一个大学教授还要实际和可信。但是术有专攻,人的精力有限,只有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每一个人才能在该有的岗位上发挥最大效率的做用。

  因此,解决好“信息化一公里”问题,乃至今后对教师进行各种范围的培训,都需要教育界形成合力,明确分工,把“层级结构”运转得更好。

  “校际差别”绕不过去

  提到目前北京市的中小学信息化水平的差距,于博士认为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信息化搞起来的学校之间硬件上并没有差别;另一种是,有部分学校还没有开展信息化的建设,这当然与前者是“有”“无”的差别。

  然而,第一种情况仅表明其硬件的水平,并不代表信息化应用的水平。如,于博士负责牵头的北京远郊怀柔某所“协同创新校”,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全校不到200学生,但由于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加上校长非常重视和大力支持,该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很高,其他教育装备也很先进,甚至有小型的天文台。但是,于博士想在该校推进一些试验教学项目,却感受到了困难。其原因是:教师的能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这里面还有更深一层的教师聘用制度问题。该校可以为来校执教的教师“落上”北京户口,所以能吸引刚毕业的大学生任教,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们就纷纷离职。所以,该校甚至没有教龄5年以上的老教师。

  从中可以看出,在硬件水平没有差别的情况下,有没有勇于创新、熟练使用信息化设备的人,就成为了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在经历了几年的硬件建设之后,培养人以及建立一套好的激励机制,应该成为重中之重。

  北京的一些名校,就是纷纷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此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及上升通道,大大推动了信息化思维方式的形成。对这些学而方,信息化应用,已不再是需要掌握的新技能,而已成为了教学中得心应手的工具。这些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办学特色和教学理念、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是要领先于大多数一般校的。因此,校园信息化,只是平等地为各个学校提供了一个工具,谁运用得好,谁才能脱颖而出或继续保持领先。信息化并不意味着必然消弥名校与一般校的差距。

  于晓雅博士非常推崇办学理念。她之所以看重目前的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就是因为它可以输出名校的办学理念,让集团内的一般学校可以在观念、意识、思维方式等看不见摸不着却又非常重要的方面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

  由此可以看出,理念输出也是解决好“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一个必选项。

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 作者:魏东 责任编辑:魏东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