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见字如面”活动的收信箱和信件
僻静街道旁的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放进店前的投信口,次日就能得到回答……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这本畅销小说《解忧杂货店》,温暖了全球不少读者的心灵。近日,在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也开了这样一间高校版“解忧杂货店”,学长们以匿名通信的方式,做大一新生的心灵导师。这间“解忧杂货店”,并不是真正的店铺,而是设置在学校7号宿舍楼的一个信箱。
据介绍,2017级新生开学已月余,因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远离父母,到异乡住读,易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疑惑或问题。本月14日起,该校商学院心理健康协会在全校开展了“见字如面”的活动,在公共区域设置收信箱,老师和学长们就是书中的“浪矢爷爷”,收到匿名求助信件后,逐一回复,一般每封来信会收到一到三封回信。
“大学四年我该怎样规划”“离家千里,如何排解思乡之苦”“大学里学会人际交往重要吗”……短短3天,这个小信箱已收到37封匿名求助信。
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该校,几名高年级学生正在写回信。大二学生吕金定说,昨天他收到了一个叫“汇入大海的小鱼儿”的来信,对方在信中称,自己性格敏感,不太会与室友相处,非常想家,每次和父母视频完都会哭很久。他发现两人正好是老乡,特意留下了联系方式,希望对方跟他多交流。
“我前天投递了一封信,咨询关于参加社团的问题,现已收到两封回信,足足写了四张信纸,特别感动。”刚收到一封回信的新生小陈兴奋地说。信箱前,有一个专门的区域放置回信,信封上会写明收信人的笔名。
该校商学院心理健康指导老师郭定芳认为,文字是情感的寄托,见字如见面、见信如见人,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如今的电子化时代,写信的过程是珍贵的,收信是喜悦的,能投入时间精力静下心思考和书写,更容易让人感动和珍惜。
活动组织者称,会将这间“解忧杂货店”一直“经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