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河南大学体育论坛580*60 第六届图书馆论坛580*60

临夏州教育局: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8-04-10 13:43 围观3824次

  临州教发﹝2018﹞33号

  各县(市)教育局、州直学校:

  现将《临夏州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临夏州教育局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施意见》

  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

  2018年3月13日

  临夏州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全州教育信息化工作,提高各级各类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助力素质教育,促进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此方案。

  一、总体目标

  围绕“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高广大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全面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学科教学、师生交流、家校互动等教育诸多领域的深层次应用,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办学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施“全面改薄”项目为契机,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应用工作。

  1. 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通过“三区三州”教育扶贫资金和临夏州信息化共建联盟加快教育行业宽带提速和网络全覆盖工作为契机,加快推进光纤入校和“数字校园”建设,有效提升校园网建设水平。各级各类学校要按保底、提速的要求,适当提高出口带宽,到2018年底实现全州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其中10M以上宽带接入比例达到90%以上。

  2. 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通过改薄项目、校企合作、县校自筹等方式,加快“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步伐。截至目前,除临夏市、和政县外,临夏县、永靖县、康乐县、广河县、东乡县、积石山县建设任务较大,利用“三区三州”教育扶贫资金,争取在2018年底完成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各学段整体覆盖率达到95%以上。

  3. 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依托国家和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年内全州所有教师和学生100%开通个人学习空间,教师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比例达到60%以上;倡导和鼓励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并参与自主学习。通过空间用好教学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网络教研、培训学习、家校互动等活动。

  4. 不断提高计算机生、师机比。各县(市)、州直各学校要立足实际,狠抓补充,促进用于教学计算机的升级、换代、更新工作,稳步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各级各类学校师机比不低于3:1,小学、初中、高中、中职等学校生机比要分别达到12:1、10:1、8:1和5:1。

  5. 着力构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各县(市)要统筹安排,在条件成熟、环境较好的学区中心校中建1个录播教室;将本学区教师的课堂实录作为本地资源分享到辖区各学校,建立本地资源库,同时将全州、各县(市)、全学区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作为本地的优质资源,分享到各级各类学校。以录播教室、学校网站和校园网为平台,推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等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为实现“中心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校)”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大数字教育资源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力度,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信息化活动,促进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提升。

  1. 全面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开设质量。中小学校必须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同时积极指导中小学生参加电脑制作、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等活动,提高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2. 广泛开展评优选先活动。继续配合教科所开展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州2017年评定了566节州级“优课”,将省上获奖的“优课”作为临夏州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分享到各县(市)、各学校,供各县(市)教师参考、学习、借鉴。同时,结合国家和省、州相关活动,组织广大教师扎实开展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大赛、信息化论文评优等活动,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 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以“送技术、送课堂”为主题,州上组织本地名师骨干,向小规模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教学点送教、支教,巩固提高“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应用成果,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4. 稳步推行网络教研。各县区要着力构建县、校“网络教研”平台,宣传动员教师利用网络空间、学校网站、名师工作室等平台,积极参与网络研修、网络备课、网上教研等活动,形成教师“无校界”的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和互动互助教研模式。

  5. 开展优秀教师人人通空间评选活动。为了构建学校网络学习空间的新模式,提高学习空间建设应用效率,突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和教学方法限制,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自主互动学习空间,2018年将举办教师“人人通”空间评比活动。

  (三)典型引领,创建示范学校。各县区、市直学校要按照“试点先行、科研引领、重点突破、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思路,树立一批典型示范学校。通过示范引领,完善相关标准,深化教学研究,带动区域内各学校快速发展。

  1. 抓好应用,推广经验。抓好应用,是当前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通过“课堂用、普遍用、经常用”不断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育发展环境,通过示范课、观摩课、教育技术比武等各种比赛形式,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力。抓好康乐县完成60个同步互动课堂深化工作,发挥县直学校、学区学校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教学点或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质量,推广积石山中咀岭小学“双师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教学点或小规模学校无法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特别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其他县、校要积极学习借鉴并推广应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

  2. 认真创建信息化示范学校。创建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是加快推进信息化教育进程的重要举措,也是聚集经验、典型引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深层次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各县(市)要创建1-2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示范校,通过示范和引领作用,全面、快速推进区域(学校)内的信息化教育。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顶层设计。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州教育局成立了全州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附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组织与活动开展。各县(市)、州直学校也要高度重视,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主动作为,按照“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全面推进、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谋划部署本地信息化推进计划,切实抓好“建、配、管、用”工作,逐步在全州范围内形成“机制健全、设施完备、资源充足、广泛应用、效益显著”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格局。

  (二)完善投入机制,落实经费保障。各县(市)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教育投入机制,合理计划、统筹部分“改薄”资金发展信息化教育;争取县(市)政府将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的配置和运行维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小学校必须拿出不低于10%的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设建设;大胆尝试“校企合作”模式,广泛吸引社会力量援建,稳步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化教育的持续发展。

  (三)创新培训方式,提高融合能力。各县(市)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管理人员、校长及一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采取专家授课、外出参观学习、举办信息化教育研讨会、观摩示范等方式,帮助校长、教师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能力。

  (四)强化督导考评,健全工作机制。各县(市)要进一步健全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评估考核办法,定期进行检查、督导。要建立和完善对教师的激励考核制度,把教学应用情况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选先进、职称晋升相挂钩。州教育局将出台《临夏州教育信息化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并将此办法纳入2018年各县(市)教育局考核之中。

  (五)注重宣传报道,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作用,利用新媒体手段,创新宣传形式和宣传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教育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变革,以及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单位、优秀个人和典型事迹,营造浓厚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氛围。

  附:全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全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张居贵 州教育局党组书记、局 长

  副组长:马永明 州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孔令荣 州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 军 州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何其宫 州教育局党组成员、总督学

  海忠义 州教育局党组成员、调研员

  贠海军 州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赵 虹 州教育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成 员:马文清 州教育局办公室主任

  韩 华 州教育局财务科科长

  王继平 州教育局教科所所长

  周通贵 州教育局督导室主任

  范云鹏 州教育局基教科科长

  马 顼 州教育局发规办主任

  马继云 州教育局会考办主任

  马富龙 州教育局电教馆馆长

  贺雅莉 州教育局电教馆副馆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州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来源:临夏教育信息网 责任编辑:阳光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2023云展会30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