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培训

加强智慧校园建设 新技术会带来哪些变化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9-03-12 11:12 围观515次

  ​ 教育一直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亘古不变的话题,教育等软实力的竞争更是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我国越来越重视高校的信息化条件建设,智慧校园成为高校的必然发展趋势。不过想要建设智慧校园,打造一个智慧的、环保的、安全的、舒适的学习环境,并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慢慢的一项一项的去改变。因而,我国将教育放在了非常高的层面上。早在2010年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就正式提出了“智慧校园”的建设愿景,智慧校园建设也成为了教育信息化2.0规划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智慧校园是一个科学的、智能的、安全的、稳定的学习地,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智能感知以及物联网技术,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各类采集设备全面采集校园环境和人群的信息,然后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最终将分析结果投射到具体的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当中,进一步实现校园智慧化管理运营。同时智慧校园还被认为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

  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逐步融合在一起,会对校园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

  5G赋能智慧校园

  随着5G技术在课堂里面的普及,可以把更多结合虚拟现实的手段与技术运用于教学环境当中,为学生提供虚拟现实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习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的身临其境,能够更加的与实际、实践、实训相贴近,提高授课的质量。智慧校园将带来教育传授方式的改变。现有的教学传授方式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将来的传授方式将会变成课堂与线上并行的教学方式。学生不管走到哪里,他都能够用他的手机移动终端、电脑和他整个智慧校园相联系,对学生实现讨论、研究、实践的空间。

  伴随着5G商用步伐的逐步拓展开来,其将贯穿到整个智慧校园包括数据感知、网络传输、实时性应用、课堂虚拟现实、校园管理等诸多方面,将为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带来强大的支撑,并成为整个智慧校园建设的发动引擎。

  物联网应用于校园

  教育的最常见场所便是校园,打造一个物联网时代下的智慧校园,将可以给所有接受教育的学生带来另一番的体验。

  物联网通过越来越多的网络连接技术和设备(如连网校车、智能照明和安全摄像头)实现创新,为学生、家长、教师和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了实时数据和宝贵见解。

  传统教室进而改造成了智慧教室;安装智能传感器,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安全检测,并且整个校园布满感应点,一旦摄像头捕捉到可疑人物,就会利用感应点进行追踪,重点监控,确保校园的安全;在原有的围墙再布上电子围篱, 形成透明防护网。监控学校周边,防止不明人士进入。

  AI技术发力打造智慧校园

  在校园建设中最常见到的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兴起让校园建设很快进入了3.0科技时代。人脸识别应用系统、学校访客管理、学生宿舍进出入、图书馆智能管理、智慧校园安防管控......

  人脸识别应用系统是连接到云端管理平台,可实现远程监管、统计分析和数据展现等功能。人脸识别考勤电子班牌可以借助教务系统的排课信息,再通过人脸识别、拍照、刷卡等多种身份识别技术,识别准确率高,且在断网情况下仍可进行考勤识别,因而可以客观记录、统计学生的到场情况,非常具有可靠性。高校人员流动性大,管理人员需要掌控个个进出口以及门锁。而采用智能联网的人脸识别应用系统后,个个进出口都由后台统一管控,方便的不仅仅是学生,更多的是让管理人员能够实时的了解到学生的动态,通过学生的刷脸或刷卡数据,学生进入教学楼、系统能够识别并打开大门,开启智能化管理模式。如果校园的数据库黑名单人员,系统能发出报警提示。

  还有高校中出现代课或者代替答到的现象老师也很难发现,如今人脸识别技术进校园,则可以有效阻止这一现象的发生。

  人脸识别技术的出现,会让校园管理更加的智能化和安全化。

  总结:依托物联网、5G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建设智慧校园是必然趋势,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更加安全、便捷和稳定的校园环境,更为老师们解除许多后顾之忧,打造一个更加舒适、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更加智慧的学习环境造就一个物联网时代下的智慧化校园生活。

来源:智安物联网 作者:石旭 责任编辑:阳光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