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培训

中焦视线大会|蒋国华:为了教育创新驱动发展,迎接信息化教育新时代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9-12-24 17:34 围观389次

  12月17日,由中焦视线发起主办、云课小镇协办的2019“互联网+教育/科技/金融”大会在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辽宁饭店隆重召开。本届峰会以“教育同行 科技创新 普惠金融”为主题,聚思广义,荟萃行业精英,致力于探讨教育、科技与金融领域在新时代条件下如何突破发展瓶颈,为科技、金融、教育等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贡献更多智慧,促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的解决。将近400人的社会教育业、IT业的领先人物和中国著名的教育培训机构、互联网公司、各大媒体代表精英汇聚一堂,探讨教育、科技、金融最前沿的发展方向,为中国教育产业添砖加瓦,为中国教育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会上,中国科学计量学的创始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蒋国华教授做了题为《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新时代新使命新未来》的主题报告,从时代使命、国家层面的高度,高屋建瓴,旁征博引,结合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指出在遵循“丛林法则”的国家实力竞争中,信息化教育在新时代新使命新未来中的重要性、历史概况和前进路径,倡导“为了教育创新驱动发展,迎接信息化教育新时代”。

  以下是报告全文内容,中焦视线小编加以整理。

  导言

  首先,非常高兴来到由中焦视线主办的“2019互联网+教育/科技/金融大会”。适逢其时,智慧教育这个词近几年成了一个“网红”词,有人将之解读新时代教育改革特别是教育信息化的新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教育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

  由此,教育信息化则是为实现教育强国而奋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今天的主题为: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新时代新使命新未来。

  我们一定要认清和牢记:西方国家对所有非西方国家的不变准则不是甜言蜜语也不是意识形态,而是 —— “丛林法则”!只是带头大哥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调换和变更而已。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蒙受的屈辱和苦难早就告诉过我们,但有时有人就忘了,而“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远看日本,中看俄罗斯,近看叙利亚、朝鲜、伊朗,堪以为训。

  教育信息化1.0到2.0

  在互联网时代,为了19大的教育强国梦,教育信息化必将是一个重要抓手。今天最想对在座的各位讲两点:一是我们正处在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血液的时代,一定要想清楚血液在人体中的功能和地位,从而悟出“信息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然后再考虑如何从教育信息化走向信息化教育;二是教育信息化也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该“正确方向” 就是面对列强重来,复兴中华,教育创新驱动发展刻不容缓。智慧教育离开了对传统教育的改造、融合和创新驱动发展,就是误入歧途。

  十九大之前,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教育信息化1.0”;从十九大以后,则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以“十九大”的召开为标志,教育信息化从以“教育信息化”为重点的1.0时代进入到以“信息化教育”为重点的2.0时代。杜部长还从教育资源、教师能力、发展动力三个方面阐述了其中的重要转变。总体上,2.0时代的核心目标就是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品质,构建新时代教育的新生态。

  也有专家这样解析:进入2.0时代,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而是成为与教育共生而又融合的有机整体。教育信息化2.0不仅改变了物理环境、学习内容等教学形态、流程、模式上的变化,从更深的层面上改变了教育生态系统,致力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看,教育信息化2.0借助远程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实现随时、随地、随需学习;从教育系统上看,教育信息化2.0致力于构建面向全社会的新型教育生态,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从教育服务功能上看,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和创新发展,为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从教育管理上看,科学布局构建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总体上就是要推动由“教育信息化”向“信息化教育”的转型发展,构建全新的教育生态,实现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

  恕我直言,这样解析“教育信息化1.0”到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变迁,非常及时、必要、重要。但这只是从教育内部及外部的形态分类及表达上看都对,但丢了国家为了“二个一百年”之最需要的!其实,话应该反过来读:实施教育信息化,迎接信息化教育,新时代,根本目的在于、也首先在于为了教育创新驱动发展!

  为了教育创新驱动发展,迎接信息化教育新时代

  不管是基础研究的理论、还是在重大技术的突破,亦或是原创性的理论极少看到中国人涉足,中国在核心科技方面依然在“积弱”,而教育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途径。但是当前的教育现状是“教育科学还不够科学,可以说还不存在教育科学”,这是钱学森先生的观点:中国现在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造人才的方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创新型人才不足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严重弊端,也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我感觉,教育科学还不够科学,可以说还不存在教育科学。

  清华大学鲁白教授指出了“科学技术革命也对我们的教育,对人才培养产生了深刻的挑战,比如,先进的教育技术不断涌现,冲击了现在已有的教学方式。

  他没有说哪些“冲击”。我以为,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信息化教育/智能化校园,必将以前所未有的能量,冲击一切传统的教育教学。这是因为——

  1,知识来源社会化了。(早已超越了课堂和教科书)

  2,知识学习、培训和训练多元化了。(课内课外、国内国际、线上线下、音频视频,…..)

  3,知识创新个性化、自主化、多样化了。 (今天美国乔布斯现象很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

  4,社会主义市场环境允许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为了迎接信息化教育新时代,首先必须认清互联网的时代特征。这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在此过程中,顶层设计的缺失导致学校采购系统时大多根据当下的需求,并未进行过调研分析,也未对未来系统的延展性进行规划。学校无法完整地了解学生的整个学习场景,也导致当有新的需求时,新系统不能很好地与原有系统进行打通融合;

  其次,必须认清互联网时代年青一代孩子身上所固有的时代特征。这是客观而又实在的,闭目塞听、视而不见,甚者用刻舟求剑的对待他们,是一些悲剧性事件屡屡发生的根本原因。现在的孩子是在这个互联网创造出来的“精神家园”里,玩着那些日新月异且层出不穷的智能设备长大,设备成了大脑的一部分;离开了设备,别的就不会了;而当孩子离不开设备的话,这些设备也就成了大脑的延伸(网瘾大约就是反过来的极端)。这些设备无一不联网,于是今天的孩子正在成为“互联网的一代”、互联网的原住民;

  再其次,必须认清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教育者(特别是教师本身)面临的知识与技能的短板。教育信息化从1.0过渡到2.0,重点关注什么会发生质变,最最重要的是人和系统:目前,数字化在教育系统的应用多停留在状态描述和状态诊断层面,缺乏基于数据的预测分析。

  古语云,只有先觉者才能觉后觉。而目前教师的主体力量更多是不熟悉新技术的“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甚至包括完全不懂新技术的“数字难民”(Digital Refugees),他们面对却是“数字原住民”!他们需要经历艰难的学习过程才能有效适应教育数字化,才能真正拥抱信息化教育的新时代。这也成为他们使用新技术辅助教学的壁垒。再有,许多教师在过往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已经习惯自己讲义的内容,形成了教学方式上的舒适区,对讲义内容数字化,甚至走出自己舒适区的意愿非但不强烈,甚至不情愿乃至抵触。

  最后,必须认清在互联网时代有两件事情,或者叫两个方向,应当引为注意:大数据和视频教育。

  应该把推进教育数字化、数据化作为实现教育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动能,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亦即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离不开教育大数据发展和应用。非结构教育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则是另一个特别值得重视和开发的方向,即是视频教育和教育视频的研究。这是因为,从目前人类掌握的数据看,IT领域权威专家告诉我,结构数据只占百分之十几,而百分之八十多为非结构数据,比如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中国天网的摄像头近2亿个,产生的数据海量呀!

  2.0时代,毋庸讳言,互联网正在或快或慢地改变教育生态。我们这一代人们将会见证什么? 互联网是最伟大的发明:个人与国家相融合;梦想与现实相对接;创新与发展相促进。互联网技术将以不竭的创新驱动,不断推动人类创造新的世界。与此同时,也必将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新的教育生态和教育文明。

  随着教育强国建设及成功经验的提炼、概括出若干概念、范畴、规律、范式和体系来,一定能够产生出领先世界的教育学成果。

  谢谢大家!

来源:中焦视线 责任编辑:阳光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