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培训

青岛完善高校服务地方发展机制推动校地合作共赢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21-05-28 09:11 围观948次

  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和服务社会职能,更好引导促进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对产业发展的创新支撑作用,青岛市教育局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完善校地融合发展机制。近年来,制定印发《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施办法》《“结对高校、联合育人”行动方案》和《在青高校服务我市产业发展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积极推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引导在青高校、高等教育机构主动服务青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校地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资源整合供给、要素聚合支持——构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机制

  一是聚焦高端、瞄准一流。建立高等教育机构引进遴选机制,适当提高引进扶持门槛,新引进高等教育机构定位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境内大学原则上应为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大学或国内学科(专业)排名前5名的高校,境外大学原则上应为世界一流大学或拥有一流学科。在建设内容方面,重点引导高等教育机构在青举办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技术转化、就业创业等高等教育活动,形式包括设立校区、分校、研究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基地)、二级学院、国际化人才基地、技术转移中心等,重点引进以研究生层次培养为主体的办学机构。近年来,与青岛市政府签约来青的高校达到32所,在青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总计达到56所。

  二是整合政策、多方扶持。建立财政资金引导机制,青岛市财政安排资金支持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保障人才团队、设备购置、项目研发及其他教学和科研条件建设。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支持高等教育机构引进建设。对于引进并正式运行的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青岛市级财政第一年给予500-1000万元的启动补助资金,以后年度根据绩效情况每年补助200-400万元,连续补助5年。区市对引进高等教育机构的基础建设、生活办公用房租赁、教学科研活动、税收减免等给予优惠政策,并提供高层次人才、子女及配偶落户等配套服务,对于符合支持政策的高层次人才、高端研发机构,一并给予专项优待和支持。鼓励区市为引进的高等教育机构无偿代建基础设施,实施“交钥匙工程”。以西海岸新区为例,2017年以来,已签约引进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中科院青岛科教园等高等教育机构13所,其中11所已开工建设、1所正在编制规划方案、1所完成签约。

  三是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建立高等教育机构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要求引进的高等教育机构提出建设规划,签订任务书,明确年度建设任务、资金用途、验收标准、绩效目标等,定期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并作为下阶段支持的重要依据。对于拨付高等教育机构的补助资金,实行专账核算,教育、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强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财政补助资金专款专用。近年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等18所高校项目已经正式运行,累计培养研究生2374人,培训近25000人次,高校引进的红利开始逐步释放。

  大手拉小手,融合共发展——构建结对高校联合育人机制

  一是加强沟通对接,完善工作机制。市教育局充分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搭建对接平台,组织各区市教体局、在青高等教育机构和中小学校协商对接,积极促成结对合作。武汉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邀请校本部领导来青专题调研,赴相关中小学考察对接。青岛一中、六中、九中、十九中、经济职校、外事学校等学校校领导带队赴各高校调研洽谈。在反复对接论证基础上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制定了针对中小学生的航空航天文化教育实施方案,并设立研学基地;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与山东轻工工程学校联合制定行动方案,确定了研学活动、科普讲座、论坛讲座、科研合作和专业指导等五个方面内容;同济大学青岛高等研究院与青岛卫生学校联合建立了学生实习见习和教师交流学习机制。

  二是共享教育资源,促进优势互补。着眼于提升结对实效,市教育局协调参与结对单位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挖掘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虚拟现实体验馆、西南交通大学青岛轨道交通研究院轨道交通展馆,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研究院的船舶制造展馆等均纳入全市中小学生特色实践基地,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针对高中阶段的教学特点和高考需求矛盾,研究教学课程开发提升和教师专业学历培养途径;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研究院拟在医药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资源共享等方面,支持青岛经济职校发展提升,并就医药专业共同举办“3+4”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进行探讨;对外贸易大学和青岛六十五中就提供英语培训,组织语言特色夏令营,定期联合举办音乐会、体育比赛等活动等进行了达成意向;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计划向青岛一中开放科教融合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创新创业基地。

  三是丰富活动形式,提升育人效果。结对育人工作实施以来,各高校与中小学通过开展研学活动、参观考察、课程开发、共建认知实践基地等方式,为中小学生拓展了学习实践空间,取得了联合育人的初步成效。比如,青岛十九中组织学生,赴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的海洋浮力实验室、海洋信息工程研究所、海岛绿色供能与环保研究所进行研学活动;崂山区凤凰台小学学生通过参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感悟航空航天文化,感受中国航空航天事业背后的科技魅力;青岛六十五中在对外贸易大学青岛研究院成功举办社团活动节等等。

  深化校地融合、放大创新红利——构建重点学科(专业)建设支持机制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与校地融合。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坚持需求导向、服务产业,着眼于青岛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前沿,重点围绕青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确定的“956”产业体系,同时结合市委部署的十五个攻势以及军民融合、乡村振兴、海洋强国等战略涉及的相关产业,发挥高校教育、人才和科技优势,引导高校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新设学科(专业)或调整现有学科(专业),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实现本地转化。积极探索优化学科(专业)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融合互动的体制机制,支持高校将一流学科建设与青岛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发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约效应,推动在青高校协调发展。坚持绩效引导、动态评价。将重点学科(专业)遴选建设与高校服务青岛产业发展的关联度和贡献度相结合,制定专门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分期投入、动态评价,以结果为导向,实施差异化财政支持政策。

  二是注重创新引领与成果转化。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工程紧盯我市重大战略需求,以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为主线,不断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将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和团队,聚焦青岛市行业、企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突破,以实现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为着眼点和立足点,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建立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产学研融合机制;支持高校与各区市及园区合作共建成果孵化基地、技术转移中心或产、教、研三位一体的大学科技园区,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优先在本地转化;探索成立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学科(专业)发展联盟,打破校际壁垒,推动校际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围绕以“四新”促“四化”,激发学科发展的集约效应,促进教学科研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开放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是坚持效益导向与增量评价。青岛市级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学科(专业)遴选建设与高校服务青岛产业发展的关联度和贡献度相结合,制定专门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动态评价,以结果为导向,根据绩效评价分批给予经费支持,引导高校优化学科结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首批共遴选出紧扣青岛需求的10个重点学科、53个项目,其中包括3个新设本科专业。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周期为2019-2021年。预计10个重点学科三年内可培养12800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面向全市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数量、提供技术服务数量、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及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指标将增长20%以上,对相关产业的高层次人才集聚与培养、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突破、高技术和应用技术支撑以及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为青岛市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人才、技术和知识保障。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责任编辑:逯红栋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