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南京医科大学“校长面对面”活动在天元书院多功能厅举行。校长胡志斌与天元书院80多位青年学生“面对面”交流,共话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话题,听取学生科研项目进展分享,解答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思政课伊始,胡志斌校长聚焦国家战略,从“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代背景,为学生解答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聚焦国内外大型队列发展历程与发展模式比较,他提出,以队列为基础的健康数据是生物医药研究核心驱动力,以大型队列为基础的组学大数据是生物医药方向的新质生产力。聚焦南医队列实践,他阐述了生物医药大数据资源库应用与展望,对因地制宜发展生物医药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向青年学生提出希望。希望同学们心怀“国之大者”,把牢家国情怀的“总开关”,在同心筑梦的新时代征程中行稳致远;体察“民之关切”,找准服务人民健康的“结合点”,在健康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上乘风破浪;锚定“创新坐标”,坐住科研探索的“冷板凳”,在创新创造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干。
“没有哪个科研项目是一帆风顺的,不吃点苦,不经历点挫折,很难做到顶尖。”在科研项目分享环节,天元书院各年级优秀学生代表分享了各自的科研探索历程与实践收获。天元书院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顾遥介绍了脊髓损伤和外周器官联系的研究进展,并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医学生穿梭于手术台与实验室的日常和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天元书院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徐霖南分享了他依托“天元双导师制”,参与Treg调控脊髓损伤后神经免疫相关课题的科研进展和进入临床见实习的学习收获。天元书院2023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范蕴文分享了她依托“天元科研攀登训练计划”,在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和生殖全重进行科研轮转和训练的详细情况。
针对同学们关心的科研训练体系、成果转化路径、项目经费申请等热点问题,胡志斌校长结合自己科研的经历,与同学们交流探讨,并为同学们早期的科研探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他指出,医学科研思维培养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务,同学们要始终保持对未知的热情,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也要有表达的能力,要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科研思维方法。
“任何时候,你们给我发的邮件,我都会第一时间看,也欢迎大家经常来给我提问。”为进一步倾听学生心声,活动特别设置了“校长午餐会”环节。同学们围坐在校长周围,在轻松的氛围中畅谈自己的困惑。从低年级学生困惑的“如何在医学课程中寻找生涯兴趣点”,到高年级学生关心的“人工智能与医学人文的融合发展”,再到从“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平衡理性判断与人文关怀” 的深度探讨“人工智能下医学生如何提升技能”的新颖议题,胡校长为同学们一一做了解答,也对学院学生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同学们将个人的职业理想融入医学创新发展的实践,融入强国复兴的历史坐标,在不懈奋斗中成就青春理想。
本期活动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话题,从学生视角切入,以思政课为引导,以科研项目交流为媒介,以成长困惑答疑为纽带,为进一步深化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提供了优化意见与合理建议。(撰稿/张婷;图片/马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