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4.体育产业规模与质量双提升
2024 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 5 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 2%。培育 10 家千亿级龙头企业,冰雪产业增速超 20%,滑雪季接待游客 2.34 亿人次。居民体育消费规模突破 1.5 万亿元,消费券拉动效应达 1:3.05(每 1 元财政投入撬动 3.05 元消费)。
5.体育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
通过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弘扬了中华体育精神,传播了体育文化。全民健身日、全国社区运动会等活动深入人心。中华体育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女排精神成为时代标杆。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服务大国外交作用凸显,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体育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挑战
人口结构压力:老龄化率超 20%,慢性病医疗支出占比升至 70%,体育服务适老化需求迫切。
区域与城乡失衡:东西部人均体育场地差距达 0.8㎡,乡村设施闲置率 30%,城乡、区域之间体育公共服务差距较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体育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职业体育治理短板:俱乐部财务违规、赛风赛纪问题频发,竞技体育发展体制机制尚需完善。
国际环境复杂:国际环境的复杂动荡,给我国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带来不确定性,国际体育政治化倾向加剧,在国际体育规则制定、赛事举办权竞争等方面面临更多挑战,竞技体育备战压力增大。
创新能力不足:体育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在体育科技研发、体育产业模式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体育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居民体育消费意愿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体育市场主体活力不足。
二总体要求
三主要目标
到 2030 年,建成更高水平的体育强国,建立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充满活力、市场规范有序、人民积极参与、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四重点任务
3.深化体卫融合
建设国家级体卫融合示范区,推广 “运动处方” 服务。基层医疗机构设立运动健康门诊,培养 10 万名运动防护师、5 万名复合型运动处方师,建立运动健康大数据平台,推动高血压、糖尿病等 10 类慢病运动干预纳入医保支付试点。开展 “青少年脊柱健康干预” 专项行动,覆盖 1 亿在校学生,开展 “青少年视力保护行动”,推广 “运动防控近视” 方案。
4.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质量,优化人员结构。建立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开展全民健身科学普及活动,提高群众科学健身意识。
5.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
关注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健身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推广适合青少年的体育项目。建设一批老年健身活动中心,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活动。完善残疾人体育设施,举办残疾人体育赛事活动。
4.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深化体教融合,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评定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举办全国青少年运动会等赛事,发现和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实施 “青少年体育拔尖人才计划”,建立 50 个国家级后备人才基地,培养 100 名奥运潜质运动员,建立 “雏鹰计划” 人才库。
5.深化职业体育改革
推进职业俱乐部股权多元化改革,建立职业俱乐部财务公平审查体系,严控债务风险,推行职业联赛工资帽制度。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水平教练员队伍建设。推进足球、篮球职业联赛公司化运营,建立财务监管系统,建立 “收益共享、风险共担” 机制。培育 3-5 个国际顶级职业联赛,版权收入突破 100 亿元。建立运动员职业发展 “双通道”,畅通职业运动员进入高校、公务员体系渠道。
6.提高竞技体育赛事组织水平
举办高水平国内体育赛事,如全国运动会、全国锦标赛等。积极申办国际体育赛事,提升我国体育赛事的国际影响力,申办 2030 年亚洲运动会,打造 “东亚体育之都”。加强赛事组织管理,提高赛事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建立裁判员 AI 执裁辅助系统、赛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平台,职业联赛违规事件下降 50%。
4.强化健康促进
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质健康档案。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行动,针对肥胖、近视等问题,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开展 “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建立运动减压服务体系。推行 “营养膳食指南”,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加强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4.深化区域协同与改革开放
建设 “京张冰雪走廊”“长三角电竞产业带”“粤港澳赛事名城群”,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推进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盘活存量资产超万亿。建立体育产业数据交易平台,年交易规模突破 500 亿元。扩大体育服务贸易,支持企业海外并购超 100 起。
5.加强体育产业国际合作
鼓励体育企业 “走出去”,参与国际体育市场竞争,支持 10 家企业海外上市,跨境并购金额超 50 亿美元。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企业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赛事资源,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六)深化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1.提升国际话语权
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体育规则制定。推荐优秀体育人才到国际体育组织任职,培养 50 名国际体育组织任职人才,提升议题设置能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体育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建立 “一带一路” 体育合作联盟,实施 10 个援外体育项目。
2.扩大赛事影响力
举办和参加国际体育赛事、学术交流活动等,促进与各国体育界的交流与合作。申办 2030 年亚洲运动会,打造 “东亚体育之都”,创办 “一带一路” 国际体育节,年参与国家超 50 个。开展体育援外工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体育技术支持和培训。加强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交流合作,推动体育领域互联互通。建立国际体育仲裁中心,处理涉外体育纠纷超百起。
3.推动中国体育 “走出去”
鼓励国内体育企业、体育赛事、体育文化产品等 “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支持中国运动员、教练员到国外俱乐部效力、执教,传播中国体育文化和经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体育工作机制。成立 “十五五” 体育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各级政府要将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推行 “体育治理效能评估”,将青少年体质合格率、人均体育消费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将体育发展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实行 “一票否决”。建立健全体育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和完善体育领域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体育强国建设促进条例》,修订《体育法》配套法规,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方面的财政投入,设立体育发展专项基金,年度规模不低于 500 亿元,完善体育经费投入机制。落实体育税收、土地、金融等优惠政策,减免场馆运营税收超百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发展。试点 “体育用地混合开发”:允许体育设施与商业、养老功能复合利用,土地利用率提升 50%。
(三)强化人才支撑
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体育人才发展规划。加大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体育院校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层次体育人才引进,吸引国内外优秀体育人才来我国工作和创业。实施 “体育科技菁英计划”,引进 AI 训练师等跨界人才。完善体育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四)加强科技和信息化建设
加大对体育科技研发的投入,建设 “国家体育科技创新中心”,攻克 20 项关键技术,建立体育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 “数字孪生训练系统”,国家队使用率达 100%。建立运动员基因数据库,科学选材准确率提升至 95%。推动体育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体育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体育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建立体育公共数据开放目录,破除 “信息孤岛”。加强体育数据资源整合和利用,为体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加强安全管理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体育领域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赛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和管控,构建 “赛事安全智慧监管平台”,集成人流监控、应急调度功能,重大事故率降至 0.1% 以下。加强体育设施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设施安全运行。加强体育场馆、体育活动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反兴奋剂 “天网系统”,实现检测样本全流程追溯。
六专栏工程
(一)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
(二)竞技体育强国工程
(三)体育产业升级工程
(四)体育文化建设工程
七结语
“十五五” 时期是我国体育事业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引领” 跃升的关键五年,也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攻坚期。规划应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科技创新为引擎、制度创新为保障,紧扣时代脉搏,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改革创新,强化系统观念,全面涵盖了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和体育对外交流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划。通过实施各项重点任务、专栏工程和保障措施,到 2030 年,我国将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为全球体育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努力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