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教师课题研修班

杜惠平:补齐短板填平城乡教育数字鸿沟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6-03-15 13:34 围观548次

  教育信息化是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院长杜惠平关注的重点之一。2012年召开第一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出教育系统全力推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支持的良好局面。杜惠平介绍说,2014年底,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由2011年的不足25%上升到85%,全国77%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43%的学校实现了多媒体教室的全覆盖,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新疆建设兵团应率先实现了100%的学校接入互联网并拥有多媒体教室。全国有超过30%的学校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数量从2012年的60万增长到4200多万。但杜惠平表示,城乡教育差距仍旧很大,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数字鸿沟差距上,当前应通过一系列举措,解决发展短板,填平数字鸿沟。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三大短板

  中国社会科学网: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杜惠平: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三大短板:

  一是基础设施短板。通过对西部一些区县教育信息化情况调研的统计数据显示,未建成“校校通”的普通中小学约占调查学校的四分之一,未建成“数字校园”的占40%左右,还未覆盖多媒体教室的约占四分之一,这些主要集中在农村学校,特别是西部农村学校。同时,一些农村学校虽然添置了很多信息化的设施设备,但受经费、人员、技术等因素影响,很多机器设备运转不灵,形同虚设。

  二是信息资源短板。农村作为教育数字资源的薄弱地,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在推进义务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大多数的资源往往优先流入城区学校、优质学校。农村学校获得信息资源慢、少、难。也有很多信息资源缺乏针对性,对于农村学校好看不好用,适用性差,对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帮助不大。

  三是应用短板。在农村,教育教学与信息化“两张皮”较为突出。有的是不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主要是中老年教师群体;有的是不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把运用信息技术当成负担,缺乏运用信息化教学的激励机制。不少学校配备的信息化设备沦为行政管理工具,没能成为教育教学的助手。

  四点建议补齐短板形成合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针对这些问题,您有哪些具体建议?

  杜惠平:要解决这些问题,努力填平城乡教育数字鸿沟,我有以下四点建议:

  一、尽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一是切实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倾斜力度,整合国家“改薄”项目专项资金,利用好“义务教育合理分摊机制”,促进省市专项补助和学校自筹资金投入,优化经费支出结构。二是以农村学校为重点,探索建立资金筹措、建设、维护、资源、服务等领域的一揽子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团体、企业以垫资建设、融资租赁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三是督促抓好维护保养工作,确保农村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维护的专业化、常态化。要建立相应制度机制,配备专兼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建立台账,定期维护和更新,定期监测检查。

  二、加快补齐信息资源短板。一是加大农村信息资源开发。相关部门和机构要组建专门团队,针对农村信息化教育进行研发,提供更多优质、实用的信息资源。二是加大教育信息资源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要制定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相关政策,为社会机构开发教育信息资源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发社会创造力和积极性,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三是深入推进名校帮扶农村学校制度,充分利用数字云技术,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实现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资源互联互通。

  三、迅速补齐应用短板。一是要指导各省市探索建立鼓励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奖惩机制,完善以农村学校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管理、教学方法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并强化相关的督查工作。二是要多创造机会,为农村学校师生搭建更多的活动空间,通过开展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示范课、优质课、公开课、师生作品的评比,激发广大师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三是要向农村学校定向招录一批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积极引导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融合整合,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农村课堂教学质量。

  四、着力形成推进工作合力。一是加大政府统筹推进力度。要构建“国家倡导、省市主导,区县主体”的教育信息化推进体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做好规划设计,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二是强化监管与服务机制。探索完善相关监管服务和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相关平台、载体、网络正常有效运转。三是完善评价机制。探索完善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将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的一项重点,纳入义务教育督导工作内容,作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江平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