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培训

机器人崛起的创新与投资路径分析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6-05-13 13:38 围观829次

  人工智能学家

  导读

  机器人正在成为全球创新与投资的新兴领域,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在该领域快速聚集。那么,如何认识机器人创新与投资浪潮背后的动因,如何参与到这一浪潮中?至少以下几点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1.总体路径:曾经在工业应用领域“被关在笼子里”的机器人正在“变形”,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工厂走进家庭,从严格的按预编程执行任务进化到自主学习。为此,机器人将在更广泛的人类空间,包括更多具体的产业场景下自主运行。这契合了新兴技术从工业级走向消费级的大趋势。其关键在于:不断提升机器人对外部环境的识别与适应能力,以更好地被社会接受。

  2.机器人带来的威胁:首先,机器人对相关领域就业机会的威胁不言自明,不可避免,问题在于,如何为那些被机器人替换下来的人类找到新的工作,这里面可能存在新的创新机会;其次,机器人厂商其实比你还关注机器人带来的安全威胁,他们要做的是如何真正让机器人成为我们的协作伙伴,如何预防问题,如何在问题发生前由人类顺利接手。

  3.总体竞争格局:无论是新资金的争相涌入,还是专利申请量的比拼,还是中国与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在未来的巨大投入,机器人产业原有的竞争格局将被改写,传统工业机器人的优势不代表在未来同样拥有消费领域机器人的优势。

  4.软件的竞争:和众多硬件产业一样,未来机器人领域的竞争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软件的竞争。美国已经在这方面具备先发优势。这对中国企业来说,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威胁,也是一个需要通过长期努力弥补的短板。

  5.创业模式:消费级机器人同样适用“精益创业”的法则,一方面,你可以聚焦一个细分领域,满足某种特定需求,而不是一开始就试图打造一款通用型机器人;另一方面,快速推向市场,让机器人跟随消费者“学习”,并快速获得反馈,快速迭代产品,快速建立起竞争力。

  总的来讲,机器人与之前所有硬件创新一致的是,它们将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可能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就像曾经的吸尘器和取款机。消除神秘感,接纳它们,就是我们该做的。

  资本实验室对金融时报最新发布的文章Rise of the Robots Is Sparking an Investment Boom进行了编译,以下为译文部分:

  机器人大军已经在路上。

  不管是仓库、医院和零售店,还是城市街道、工业园区和大学校园的小路上,新的“入侵者”的第一批代表开始变得显而易见。

  硅谷投资人Steve Jurvetson 说:“机器人就在我们中间,” Steve也是特斯拉和SpaceX公司的董事。这两家公司对机器人存在高度依赖。他还说:

  “新的机器将接踵而至,很多人都会在未来两到五年接触到机器人。”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家用机器人研发现场

  摄影:Max Aguilera-Hellweg,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机器人的到来,及其对人类就业的潜在破坏性影响已得到广泛的预测。而现在,机器人开始滚动或走出实验室。在此过程中,融资热潮预示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科技领域最热门的新兴市场。

  据IDC公司预测,机器人市场在经历17%的年度复合增长率之后,到201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350亿美元。该市场的繁荣将发生亚洲地区,包括日本与中国,在重组其制造业的早期阶段,对机器人的支出将占到全球的69%。

  虽然流入机器人产业的资金量仍然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所有关于创新的先行指标已经指向明确,而涵盖机器人技术的专利申请量已经飙升。据专利研究公司IFI称,年度专利申请量在过去十年中增长至三倍。去年,中国在机器人相关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已占到全球的35%,是紧随其后的日本的两倍多。

  根据CB Insights的数据,作为另一个预期繁荣的迹象,2015年度机器人行业风险投资达到5.87亿美元,较上年度增长了一倍多。

  其他投资者同样在纷纷涌入。从私募资本投资者寻求建立机器人投资组合,到谷歌前机器人部门负责人Andy Rubin创建Playground这样的新型“孵化器”,投资选择已经快速扩大。

  但是该行业的投资额度似乎并不算高。就像其他的颠覆性技术,这场

  革命的种子可以在投入不大但又目标远大的创业公司中看到。

  这包括了Dispatch,一家在美国校园研发自动配送车辆的硅谷公司。该公司获得了仅20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但仍然在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方面进行投入,以将自主配送设备变为现实。

  摄影:Ricky_Flip, Courtesy Dispatch

  公司联合创始人Uriah Baalke 表示:“在硬件和机器学习算法方面,都有潜在的改进空间,而所需的计算能力已经下降了很多。”其结果将是一个可以在人类空间中自主运行的新机器,一个新的机器人产业的先遣队。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机器人都采用了昂贵的、高精度的工业机械的形式。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在汽车装配线上处于安全考虑封闭起来的机器人,他们执行着预编程的任务,不需要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大阪大学的机器人学家石黑浩开发了自己的机器人“双胞胎”,以研究人类对高度类人机器人的反应

  摄影:Max Aguilera-Hellweg,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正在出现的更便宜,更灵活的机器,被设计出了更强的适应性。从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到各产业场景中与人类一起工作的“协作机器人”,都试着去感知和适应周围的环境。就像Tug(在医院用于运送物品的机器人),Savioke(给酒店房间运送物品的机器人)和Locus Robotics(仓库机器人)正在进入服务行业。

  在产业场景下,机器人从封闭的空间里走出来,并进入到一个更广泛的角色范围。

  就像个人计算机的到来一样,新时代将把技术纳入到工作的许多领域。Rethink Robotics 的首席执行官Scott Eckert 说:

  “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是大型主机,我们正在做的则是个人计算机。”该公司的机器人用于协助包装或是管理机械。据公司称,它的Sawyer机器人手臂每小时的全部运行成本约为1美元,同样价格之下的许多达不到这一自动化水平的工作将受到影响。

  这一波创新浪潮背后的技术进步已经非常快速地聚合在一起。据SRI International的Kothari介绍,在过去五年中,由美国国防部研究机构DARPA提供的资助,已经在机械领域,如机器人肢体技术方面带来突破。

  但是最大的进展体现在软件方面。Andreessen Horowitz的合伙人Chris Dixon举了一个例子:计算机视觉的提升,已经能够让许多像Dispatch这样的公司的机器人能够“看到”它们周围的世界。

  在教会机器人如何在世界中通行方面,机器学习算法扮演着最大的作用,这远远超过普通的基于规则的系统。

  风险投资家Vinod Khosla说:“你不需要以编程方式告诉它做什么,它自己会明白。” Vinod Khosla已经支持了农业和医疗等领域的机器人公司。“在今天看来,这真的是低级的智慧,但它会迅速改变。”

  在为这一新兴产业设计这一新的机器时,大多数机器人企业家和投资者都在遵循类似的准则:

  一个要点是:

  打造出解决特定任务的低成本机器,而不是试图创造一款通用的机器,更不用说完全人形的机器人。

  我们的目标是制造“单一用途的,能很好地做一件事的机器人”,俄罗斯投资人Dmitry Grishin表示。他新近募集了一支1亿美元的基金,用于投资机器人和其他硬件。

  如果他们成功,这些机器将迅速失去作为“机器人”的“身份”,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自动真空吸尘器或取款机。

  早期机器人的另一个设计特点是:

  与人类一起工作,使人类更有效率,而不是完全取代它们。例如,当机器人遇到不能理解或通行的状况,它们将把决策权交给人类操作者。

  Kothari表示:“事实在于,机器人行业的人们都知道一条界线,那就是他们在与谁一起工作。”他还说:机器人公司也希望保持“人类的范围”,因为他们相信这将使他们的机器更能被社会接受,更少带来威胁。机器人行业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在未来几十年内,人类将在指导机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这并不会改变对就业的长期威胁。特斯拉和SpaceX公司的董事会成员Jurvetson认为:“

  在制造单一的机械或物理形态的物体方面,人类不会比机器人做得更好。”

  机器人生产商需要注意的另一个要点是:能够利用他们的初始产品的学习能力,以实现快速的改进,并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优势。那些对手在把机器人推向市场时可能速度更慢。

  俄罗斯机器人投资者Grishin 说:“一旦推向市场,你可以使用更多的智能和机器学习。”他还说,技巧在于:为相对笨拙的机器找到能够处理的任务,然后使用在该领域获得的知识,迅速增加它们的能力和实用性。“

  先把它们交给消费者,然后从他们的行为中学习。”

  这是所有机器人公司所依赖的秘密武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将变得更好,”Jurvetson说。“

  几乎每一种硬件产品都在发生这种情况:它们正在成为软件的最小容器。”

  相对美国与中国这些才开始起步的国家,这种技术的转变已经在日本和德国塑造出传统机器人的领导者。

  当谈到软件时,Grishin 说:“当前,美国是绝对的领导者”。然而,他补充道,中国的硬件制造技术将使得该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特别是机器人已经纳入中国的优先发展策略。其结果是,一个新的机器人产业的崛起即将引发一场角逐全球领导者的竞争。

来源:和讯名家 责任编辑:小白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