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八届图书馆论坛 校体购2

毒跑道之忧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5-10-15 15:55 围观323次

  教育树人,体育强人。就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少年体质与体育锻炼备受关注的今天,一个令人惊诧的消息传来:江苏苏州、无锡、南京、常州等多地的学生家长反映,孩子上学后集中出现流鼻血、头晕、起红疹等症状,他们怀疑与学校的塑胶跑道气味呛人有关。校方无奈表示,找遍当地所有检测单位,均无法出具检测报告。记者调查发现,我国已建室外塑胶跑道的有毒检测是一项行业空白。塑胶跑道从生产工艺到招投标采购、建设施工等环节都存在明显问题。

  没有一点点防备,“毒跑道”就这样被曝光,引发公众的强烈质疑和担忧。几乎和所有丑闻黑幕、责任事故被揭开一样,舆论开始一轮轮探讨反思:“毒跑道”是怎样横空出世的?其中有哪些环节失控、哪些责任关口失守?“跑道有毒”究竟是个别偶然的还是普遍存在的……事不宜迟,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对“毒跑道”较真,较劲。

  10月14日,新华社的报道称,我国目前对于跑道的建造标准为GB/T14833-2011,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参照国际田径联合会《田径场地设施标准手册》中对田径场地合成材料跑道面层质量要求,结合环境保护及产品发展的需要进行修订的。标准于2011年12月5日发布,并于2012年5月1日开始实施。

  然而,标准目前还未对塑胶跑道中的塑化剂种类和含量进行明确限制,而某些劣质跑道使用的塑化剂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标准涵盖不全,那监管是不是尽职尽责呢?江苏媒体《现代快报》14日刊发社论《“毒跑道”可怕,监管形同虚设更可怕》,批评矛头直指“毒跑道”事件中,最该“守土有责”但却消失无踪的监管力量。“监管部门的无为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小小的塑胶跑道绝非难管、不能管,如今塑胶跑道"毒气"外溢,还刺激不醒沉睡的他们吗?该问问这些部门,究竟是嗜睡,还是因为有"难言之隐"所以装睡?”

  对“监管无为”的责难,远不止《现代快报》一家。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在13日新闻曝光的当天傍晚就发表言论《跑道有毒,“祖国的花朵”怎么开放》,文章坦言,正因为监管不严,留有空子,才有“毒跑道”,但“空子,既存在于"有利可图"的领域,也留在了"无为而治"的地方。”文章进一步说,“如果从招标、施工、验收、检测上都能关关严把,这样的隐形杀手也会少些。”

  当然,面对如此复杂和严重的事件,把原因全归结为监管失效,也未必算得上公允。对校方以及相关政府部门而言,标准涵盖不全以及有毒检测行业的真空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才是酿成“毒跑道”最重要的原因。

  不少言论也敏锐地触及到了这一深层次问题。在《重庆时报》刊发的《谁让孩子奔跑在有毒的塑胶跑道上》一文中,作者舒圣祥谈及,“目前我国塑胶跑道生产执行的国家标准是1993年颁布的,其中主要涉及所用材料、弹性等物理指标,而没有涉及安全和环保,是否有毒本就不在标准约束范围之内。标准的滞后与检测的缺失,加之塑胶跑道价格昂贵,很容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局面……”

  在众多媒体的聚焦和探因下,剖析症结如剥洋葱,问题一层层显露出来— 监管麻木、检测空白……每一个因素的野蛮生长、不被重视,都促成了“毒跑道”横空出世,都很可能成为压垮我国青少年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也要看到,这些因素并不能成为纵容毒害的理由,就如不能因为没有红绿灯,就可以随意超车逆行、乱停乱放。“毒跑道”的背后,最根本的还是责任失守、更该立即厘清的问责主体。

  对此,《南方都市报》14日刊发《塑胶跑道“有毒”,公共责任当“无毒”》一文,作者唐伟直言,“弥补标准的短板并不困难,怕就怕以标准空白为名的责任真空。对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基本义务,没有任何可以推脱的借口。”“再科学和完善的检测标准,都存在着相对性的劣势,因为技术只是一种被利用的工具,更大的安全标准叫"公共责任",以仰望星空的敬畏去呵护,才能培植鲜艳的花朵,收获丰硕的果实。”《华西都市报》评论员蒋璟璟则认为,“尤其有必要重申的是,包括塑胶跑道在内的一切学校用品,天然就不同于一般的市场商品。”“对于学校用品的监管,更多还要置之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大框架内。这意味着,要本着"疑险从有"的审慎精神,排除一切可能的隐患。”

  问题连连,接下来应该怎么办?《京华时报》发表署名顾昀的文章,作者认为,问责是必须,但要分清主次。“且慢批评疾控中心、环保、质监、体育局这些有关部门。塑胶跑道涉嫌毒害学生,除学校以外,首先更该追问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哪里去了?”王学义在《半岛都市报》的文章则提出,除了问责之外,更要深挖其中可能存在的腐败空间。“必须查查涉事各方有无腐败问题。不要总摆出一张委屈的脸,谁都知道学校建设方面存在巨大的利益空间,本应高质量的跑道会不会在被榨干油水之后变成问题跑道?公众希望看到真相,毕竟,没有什么比严惩相关责任人更能彰显解决问题的决心。”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我们社会应有的共识。连校园里的跑道都有“毒”,各地公园、小区、街巷里的跑道安全性如何,真叫人不敢乐观。相信,随着报道和讨论的延续,关于标准、监管、检测、问责等各个层面的问题都会得到一番“体检”。不过也要看到,找出问题、落实责任只是第一步,怎样知耻后勇,弥补缺憾才是关键。毕竟,安全是第一,健康无小事。

来源:和讯网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