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八届图书馆论坛 校体购2

互联网+教育,是破题高招还是拉大差距?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7-03-31 13:26 围观738次

  作为一个两会“老焦点”,教育议题今年又把会场内外塞得满满当当。话题涉及入园入托、幼升小、小升初、高考、留守儿童、大学生就业等。似乎只要涉及教育,问题无论新老,代表委员们都愿意说道说道。

  在互联网+教育的问题上,出现了两派不同的声音。互联网+到底是解决教育资源分配难题的良方,还是进一步拉大了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异?

  

  正方:用技术新办法解教育老问题

  两会上关于教育的建议总体有两方面:一是做大教育蛋糕,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二是分好教育蛋糕,以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必须看到,短期内大规模增加教育投入不现实,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将持续存在。事实上,就在不少人为“将学前三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提案点赞的同时,一些代表委员也表示反对,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延长义务教育会让基层财政难堪重负。

  另外,虽然很少有人会在一般意义上反对教育机会平等这一理念,但如果把它与诸如“择优录取”“本地纳税人权利”和“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等理念和现实诉求并置时,不少人就开始迟疑,甚至直接不愿意了。一句话,虽然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但教育资源的享用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可喜的是,近年来很多新技术被引入教育领域,特别是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的出现,为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稀缺问题提供了极大启发。在增量资源有限、存量资源短期难以调整的情况下,借助科技力量,寻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帮助,是个既可欲又可行的选择。借助技术,优质教育资源可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复制与共享。

  这也为政府集中精力抓好优质教育资源生产、信息化平台建设、教育组织模式创新等提供了很大空间,对优化现有教育资源投入方式意义重大。

  毋庸讳言,在线教学方式在课堂纪律维持、师生互动和情感培养等方面有先天不足。相关不足能在多大程度上被不断发展的技术弥补尚未可知,人们需要多长时间、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一种不同于现行教学模式的新方式也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是,一个可行、可不断完善的不完美方案要好过一打完美但不可行的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更多寻求科技帮助、助推这一正在发生的未来,可能是破解教育难题的有效途径。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另一种声音:

  “互联网+”可能扩大城乡教育差距

  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杨元庆提案建议,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笔者认为,这一建议很有必要,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对促进教育公平意义重大。同时,在具体实践中,受信息基础设施覆盖范围等制约,“互联网+”也可能扩大城乡教育差距,这一点值得关注。

  “互联网+”能够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已是舆论的共识。从道理上讲,在应用信息化技术之前,教育资源和要素的流动相对困难,应用信息化技术之后,时空限制被打破,资源和要素无需流动,通过远程方式即可实现优质资源对教育薄弱地区的支援。

  

  我们也必须看到,“互联网+”带来教育公平是建立在城乡互联网发展水平基本一致的前提之上的。设想一下,如果城市信息化水平很高,而农村信息化水平很低,那么“互联网+”更多带动的是城市教育水平提升,客观上会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

  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城乡数字鸿沟已经大幅缩小,但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信息化程度仍有较大差异。当前,在一二线城市的中小学,课堂视频教学、网上作业、智能手机端教学等方式,逐渐成为师生互动的新方式。但在不少欠不发达地区,能用上移动学习设备的仍是少数,不少农村学校对远程技术仍有隔膜,在“互联网+教育”以及教育新科技普及的浪潮中,他们是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群体。

  对此,我们应加大对教育水平较落后地区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并在具备基础条件的学校加快普及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的观念。唯有将“互联网+”的高速公路从城市加快修到乡村,师资力量、人才资源、先进理念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好车”才能从城市加快开到乡村。也即,只有把城乡共同纳入“互联网+”,其带来的才可能是教育公平,而不是教育差距的扩大。

来源:中国科学网 责任编辑:云燕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